让我们做个实验好不好

2018-02-26 13:04黄凤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站队全班学生小红

黄凤

一年级的练习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从前往后数,小红排在第15位;从后往前数,小红排在第13位。这一列队伍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很快就做完了题目。我让学生轮流说说自己的答案和算法。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她的计算过程是15+13=28(人),所以这列队伍中一共有28人。该生话音刚落,马上有人反驳道:“错了,错了!小红也是‘人,还得加上1,应该是15+13+1=29(人)。”听他这么一解释,其他学生纷纷附和,觉得“还挺有道理的”。于是我提议:同意第一位同学的答案,认为是28人的请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我接着问:“那同意第二位同学加1,一共是29人的请举手!”哗啦啦,全班学生几乎全部把手举了起来,只有第一组的小组长何丽莹没有举手。我让她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解法。她的算式是15+13-1=27(人)。我问她“为什么要减1”,她说“必须得减去1个小红”。我问有没有人支持何丽莹,结果没人响应,只有一个学生在小声嘀咕:小红也是人啊,为什么要减掉?!过了一会儿,覃嘉怡举起了手,大声说道:“我支持她!”又有一个声音在小声嘀咕:才一个哎,呵呵。

课堂进行到这里,我看明白了学生的“从众心理”,而且知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算理还是不够清楚,于是我想:是时候来个实验验证了!

我先总结了课堂讨论的现状,告诉学生: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三个算式,15+13=28(人),15+13+1=29(人),15+13-1=27(人)。现在全班同学都否定了第一种算法。我们看后面两个算式,一个是加1,一个是减1。到现在为止,全班同学中,只有覃嘉怡是何丽莹的粉丝,唯一的粉丝,支持减1;大多数同学都支持第二种算法,加1。那么,到底是要加1还是减1呢?依老师看,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同学们说好不好呢?

学生表示“同意”,于是我请第二组的刘桦珍起立,让全班学生一起数一数,她这一组中,从前面往后数,她排第几?学生一致回答是“第5”。于是我让大家停下来思考:“想想看,说她是‘第5时,你们数她了没有?”学生响亮地回答:“数了!”

“好,现在我们开始从后往前数,她排第几?”

“排第3。”

“第3,数她了没有?”

“数了!”

“那刘桦珍一共被数了几次?”

“两次。”

“有几个刘桦珍?”

“只有一个!”

“那么应该是加1还是减1?”

“减1,再减去一个刘桦珍。”

這一次,全班学生都嘻嘻嘻地笑了起来。上面那道题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了。到最后,自然是全体学生都支持何丽莹的减1,成为何丽莹的“粉丝”。

在一片和美的氛围中,我听到了一个揶揄的声音:“刘桦珍,你被老师当成实验品了!”我笑着接过学生的话,说道:“是的,今天老师是把刘桦珍当成实验品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当成实验品,当我们对问题想不清楚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或者别的什么人放到题目当中去,把题目中的问题变成生活中的问题。比如题目中的小红要站队,我们也可以试着让自己去站队,不过,自己站队的时候就可以回到生活中来了。我们的数学问题,原本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另外,老师还要告诉大家,思考问题要用自己的脑袋,不一定多数人认为对的就是对的,明白吗?”

“老师,我们明白啦!”看着学生们一个个露出满意的笑容,我的心里隐隐感到了一丝丝的欣慰。

一节精彩的数学课,离不开课前科学、合理的预设,但是它更需要我们老师机智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科学施教。当学生思维能力不及,遇到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告诉学生:让我们做个实验好不好?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站队全班学生小红
配偶被父母轻视,要不要选边站队?(一)
站队
相亲
年龄的猜想
太阳生病了
My class,My home
小红低唱我吹箫
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