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首刹白马寺内的新感觉

2018-02-27 20:39
旅游 2018年2期
关键词:佛教

白马寺的古殿。

从后殿进入佳境

这次进白马寺之前,对白马寺最突出的印象是它名副其实地成了旅游景区,对旅游购物市场进行了规范化的建设,新建了景区大门,圈起了围墙,游客出入的景区通道不再直面山门。购物摊点全部划在景区之外,变得秩序井然,各有其屋其棚,追着游客兜售旅游纪念品真假古玩与香火的现象几乎看不到,购物不再有压力,而且市场成了新亮点。我没像上两次来那样,直接从山门进去,按序游罢再出来,而是从寺的后面开始逛起的。贴着寺墙走到南头,再从西向东走。走后面,进入寺区,首先看到的是一根半丁字形木桩上吊着的“止语茶舍”的牌子。茶舍名字有禅意,而我的理解很浅白,就是静静喝茶别说话的意思。那地方还真的很静,听不到人语,是人们对佛有种自觉的虔诚,还是那个小环境的濡染感召?那小环境营造得太幽谧宁静,杂树碧杉、绿灌修竹,处处溢满静的本质,让人不好意思开口。木桩旁是一条由碎石子儿和三排石磨盘铺起的小道,颇有创意,石磨和路头木制草顶小门楼勾画出浓浓的乡野味道,秀竹苇柴篱笆又为这味道添了浓浓的一笔,是带人入禅境的意思吧。这茶舍肯定是我上次来时没有的,感觉挺好,有点儿山林古寺中的士大夫气,文人骚客小情调的儒雅美景。顺茶舍旁的路,看花看草地继续往东走,自己陡然间有点犯懵,眼前出现的建筑觉得上两次来都未曾见过,但绝不是新添的,那是一座高台殿宇,西面的台墙砖底大上小,大的像城墙砖,小的就是普通砖,小砖本是青灰色,却覆着一层朱砂红,红墙面上有一道道粗粗的横的或竖的白浆痕迹,像给墙打过补丁,而与上面殿堂山墙面衔接处的砖明显地多已蚀损破碎,是颇有沧桑感的岁久年深的老墙。再往东,殿宇的后墙干脆就赤裸裸的破损态,有一大片是要快塌了似的,用很多不算细的树桩支撑着。老物件了啊!怎么对此没有记忆呢?是隔得时间太长了?还是上两次来过于走马观花没有注意到?这座建筑是很气派也很有特色的,看到的残墙高台擎举着殿。台叫清凉台,殿叫毗卢阁,它是坐北朝南的,在中轴线的最北端。绕清凉台到正面,看到一座砖石结构的单孔拱券顶的过街桥,过街桥一侧是上桥的石作踏道,桥连清凉台和前面的接引殿,桥高洞窄,在清凉台与接引殿的夹持中色暗年深,栏杆望柱虽是新修过的,却流溢出浓浓的古意,是桥的造型、拱券石、桥基砖的苍老与山门的浑然一体使然,几株嫩柏在老桥两侧挺躯展冠,这景就显得格外动人。上桥,面北进毗卢阁院,桥头横卧小山门,门在台上,门前桥上皆铺的是青石,小空间内容丰富,层次错落有致,门内崇阁伟殿,一目难以览尽,崇伟中有种神秘的味道。阁是重修过的,已全然见新,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苍古之韵。毗卢阁处还有一古,在清凉台的西侧,那是一组唐朝的巨型殿柱柱础。柱础贴墙一字排列,每柱均加了石护栏。础石已残破,础石之身隐于地下,只露础石面,粗望一时不知何物,知后浮想联翩。毗卢阁清凉台的两端各有一组建筑,西为释源陈展馆、法宝阁,东为释源美术馆、藏经楼。这对称的两组建筑造型、结构几乎是一样的,法宝阁藏经楼在上,陈展馆、美术馆在下,以馆为台,馆门洞上是桥,两侧的斜桥拐上去通到门洞上的桥入楼入阁,桥均筑石护栏。只是不知道这两组建筑是依旧貌翻新的还是新设计建造的,从展馆内的情形看它们应是全新建筑,这是因为展馆太是现代展馆了,与古典室内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齊云塔院石坊。

白马寺春秋

释源、佛教释源、佛教祖庭都指的是洛阳白马寺,与华夏首刹、中国第一古刹的称谓性质相同。释,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佛祖,在泛指佛教的意义上,释源是中国佛教之源佛教之祖的意思吧。白马寺释源展陈馆内,游客可通过图片和文字系统地了解白马寺史、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对中国及海外佛教的重大影响。

首到西天取经的不是大名鼎鼎的唐代高僧玄奘,这对多次去过白马寺的人不是新闻。佛教进入中国始于汉代。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丈六金人,戴发光的项圈儿在殿前飞舞,上朝时让大臣们帮他解梦,闻说西方有大神曰佛,而此事千年前就有记载,刻在碑上,说千年后佛到东土,现而今已是千年了,正应着圣上您这个梦。刘庄感受到自己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派出十几人的使团去西天请佛求法。汉代西天取经的故事很平淡,史料只记载了这件事,却没有略为详细的情节细节流传下来,更没有人把它演绎成《西游记》这样的文学作品让这次西天取经家喻户晓,西天取经的风光就只能让唐僧占尽了。还有,东汉的西天取经,与丝绸之路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在丝绸之路史上占据着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在大众中也是比较模糊的事。取经者是汉永平八年出发的,行至大月氏国,在大月氏国碰到在大月氏国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师,从他们手里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毡佛像,那佛像与汉明帝所梦金人相像,印度也就不必去了,就此把二位大师请到了洛阳,这已是汉永平十年的事。汉明帝亲自迎接了他们,安排他们在鸿胪寺住下,第二年,也就是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修了院落安置他们,此院被称为寺,佛经是由白马一路驮来的,此寺就称为了白马寺。寺,在白寺之前与佛无关,本是官署的名称,寺级官署有五:大理寺(最高法院)、太常寺(掌宗庙礼仪之所)、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主管并接待外宾)之类,白马寺以寺称,等级是很高的了,与中央五寺级别相等,足见汉明帝对佛教的重视程度。寺对初建的白马寺来说就是个招待所,是安置印度高僧的精舍,寺这个名称由白马寺精舍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几大官署并称了一段时期,至今已是佛教庙宇的专有名称了,寺就是佛庙,佛庙就是寺。白马寺为中国佛教建筑之始。endprint

“永平求法”,佛教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建筑、哲学、音乐、绘画、雕塑、语言、文学创作、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汉语的常用语里有了太多的佛教术语,觉悟、刹那、因果、浮屠之类,而印度佛教从白马寺也开始了在中国的中国化历程。汉、魏、晋时来华的高僧大德多住在白马寺,将大量的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使汉文佛教经典在中土广为流传。白马寺建起的同一年,摄摩腾、竺法兰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觉得五台山就是印度的灵鹫峰,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山佛国历史的第一页。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二高僧又在嵩山建法王寺。此后佛教又向淮河两岸、岭南一带流传,最终遍及全国。中国佛教又向朝鲜、越南、日本、欧美流传,中国成为诸多海外国家的佛教祖庭。

过街楼。

走过沧桑岁月的造像。

白马寺历经磨难,未出汉代就被毁过,但从未变更过寺址;历代多有修缮增减,唐代武则天时扩建的规模最大,那是白马寺的黄金时期,武则天诏令天下能工巧匠,广修白马寺殿阁、亭台、廊庑,依宫廷布局与气派创制全新的白马寺寺院模式,寺院山门已修建到洛河边,直抵洛河,因与僧人所住的寮房太远,有“跑马关山门”之说。现今的规模又大起来,传统的在保护,新建的已崛起或即将崛起,规划图让人嗟叹。传统的寺景中有白马寺六景一说,分别是齐云塔、印度高僧墓、焚经台、清凉台、马寺钟声、断碑,刻录着白马寺历史文化遗产的光辉。

白马寺胜景

白马寺中轴线上的建筑,从清凉台、毗卢阁、接引殿再向南排列,分别是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门。佛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白马寺的佛殿建筑外观的精华荟萃在殿顶上,毗卢阁为重檐歇山式,接引殿为硬山式,大雄宝殿为悬山式,大佛殿、天王殿均为单檐九脊歇山式,是传统的屋顶建筑风格,占了我所知顶式的一半了,而讲传统,应该是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的,在传统制式造型上有对多样性、丰富性的追求,呈现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层次错落的画面感也非常强烈,是因为这些殿建在高度不尽相同的台基上的缘故吧,面宽也不尽相同。山门的样子几次去都没有变过。宋代风格的石雕白马是白马寺山门外的标配,东西两侧的石马都很温顺,马的眼睛因风蚀雨剥的,有些模糊,却也因模糊而更显驯良,线条在整体上都是柔腴的,与宋的国风相合。这马原本不是为白马寺塑的,相传它们是从宋太祖赵匡胤之女永庆公主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墓前搬移过来的。山门是牌坊式歇山顶,门楼像山字,也可称为品字形吧,1987年按明代山门楼重修,门洞的券石据说有汉代遗石,是白马寺最古的文物了。站在山门外比较高的地方向中轴建筑望过去,灰瓦的座座殿顶就有了旋律感,高潮就是清凉台上的毗卢阁,它的顶窄,却傲立群芳。不过山门外是广场,广场北,放生池间有台、有牌坊、有桥,石台是广场外比较高的地方了。因为太新,一般游人很少过去。殿堂建筑更有看点的是造像。毗卢阁正中木雕佛龛内的一佛二菩萨是泥塑的,但这是清代的泥塑,保存至今不容易,是很珍贵的,毗卢佛两侧的千佛壁龛,所塑佛像达5056尊,用香灰塑成,是灰雕作品,数量多,规模大,细巧精美,微中见著,寸寓十方,尽显雕塑的功力。接引殿须弥座上的西方三圣——高约3.5米、右手向下伸做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左侧手执净瓶为其胁侍的观世音菩萨,右侧手托莲花为其胁侍的大势至菩萨也是清代作品,造像庄严生动栩栩如生。大佛殿内的释迦三尊: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坐像雕塑年代更早,为明代泥塑艺术作品,面容丰满、慈祥肃穆的大佛和头戴花冠项佩璎珞姿态端肃的菩萨是泥塑的精品,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明代泥塑造像艺术有很高的价值。大雄宝殿后的韦力天将,也叫伽蓝菩萨,是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造像,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学术价值均高,堪称镇寺之宝。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也是元代造像,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调入的,为传世的稀缺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而其中的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除了造像,殿内的木雕作品也极为精彩,天王殿的正中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雕了五十多条姿态不同的龙,是清代的上乘木雕作品,造型生动活泼,雕工精美,且全部贴金,富丽堂皇,细观细赏之下很有视觉的震撼力。这一部分对我来说应属旧地重游,但前两次来并没有看齐全,正在修缮,而这次来不仅是全部开放且又有了诸多新景,诸如接引殿东侧的牡丹园和园中的凉亭就是很赏心悦目的,虽不是牡丹花开时节,枝茂叶厚的那片葱绿在周边的嫩柏翠杉护围中一片勃勃生机。再说赏牡丹可到书画展览馆中赏,那画在宣纸上的各色牡丹是常年不败永远盛开着的。中轴线兩侧,卧玉佛殿和六祖殿、摄摩腾法师墓园和竺法兰法师墓园、东西文化长廊、钟鼓楼都是对称分布的,这和我国汉族地区的大部分寺院的一样,院落规整严谨。两座法师墓园应是在旧址上复建的。摄摩腾墓,是白马寺六景之一,命名白马寺六景的是清代的如秀和尚,他善书画,诗文俱佳,是很有艺术细胞的人。白马寺的另一景断文碑在山门内的西侧,竺法兰墓园门外南侧。为何称为断文碑,我并没有弄懂,有说是碑文不是一行到底的书刻,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刻出来,格式与众不同,读起来不是一通到底地读。这是宋人碑,苏易简撰写。它是残高1.7米的碑,也就是断了的碑。是否因碑断文也就断了而被称为断文碑的呢?天王殿前的钟鼓楼都是新建的。钟鼓楼原来是不是有,现对我,成了一种困惑。原应是有钟鼓楼的,马寺钟声,洛阳八景之一,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无钟楼敲钟不合晨钟暮鼓的习俗,也使“马寺钟声”景失了依托。大佛殿东南角吊着一口明代大钟,西南角还有大鼓。马寺钟声之所以成景且名闻遐迩,据说是此处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钟就会与之合鸣,反过来也一样。此景名也叫夜半钟。夜半钟声到客船,洛河上的客船夜半时能听到这里的钟声?白马寺六景的首景是清凉台,传说刘庄在未建白马寺前在清凉台读书。六景的另一景焚经台我没有找到。不知此台与验印度高僧所带经券的真假是否有关。传说,真经是烧不化的,所以汉明帝才信了。这恐怕只是传说,写在什么材料上的经能烧不化?endprint

大雄宝殿。

白马寺有一景不在六景之内。天王殿东西两侧栽的石榴所开之花不是红色,别处五月榴花红似火时,这里榴花白如雪。也是一奇吧!

中华第一塔之谜

在白马寺传统寺院内转的时间太久,走出山门已不想转了,到放生池前看了看池中已无花的莲荷,正待向景区门走,无意间看到齐云塔的指示牌,这才想起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历次来都没有转过,这就是白马寺的塔。白马寺的塔应不是一般的塔,它应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佛塔,而且塔的位置也应与中国的大多数佛塔位置不同,塔应在寺的前方或中间,前塔后殿、殿围高塔的模式。佛教入传东土,才有的塔,塔的梵文翻译出来叫窣堵波,是古代印僧的主要膜拜场所,塔为主,殿次之,因此才前塔后殿或殿围寺塔布局。这是我从读过的一本古建书上得到的印象。白马寺的齐云塔会是什么样呢?它是否如窣堵波一样是实心塔?不知什么时候能再来洛阳,齐云塔是应该去看看的,累点就累点吧。觉得白马寺塔会很近,可是却有老也走不到的感觉。看到新建的塔院了,临门有大牌坊,也是新建的。只有牌坊那儿是出入口,走过去,见到的是片面积不知有多大的植物园,园中以牡丹为主,也有幼树林,园中路深远得望不到头似的,走进去好大一截子路了还望不到塔影。塔是很高的嘛,既是塔院,怎会望不到塔呢?失望的情绪开始咬噬我,再向前走一段还看不到的话我绝对打退堂鼓了。碰到迎面过来的一位游客,打问,他竟说得十分轻巧:走到头,向西拐,看到左手边出现白马,就能看到楼和过街廊桥了,从廊桥过去,那边就是塔院,走几步就看到塔了。只要有塔,不是忽悠,我一定会坚持着走到塔那的。我有信心,也有毅力。我能坚持!尽管此时已是下午近4点钟了,从早7点吃过早饭到现在还没吃过一口吃的,想吃也没有,卖吃的饭馆摊点全在景区外,脚步入寺后基本就没停过,疲饿交加。

钟楼一角。

廊桥太有风格了,这是横跨了两堵红色围墙和围墙间宽阔公路的一道过街桥,上桥要登拐着弯拐上去的一级级踏垛,踏跺设石护栏、石栏板和石望柱,桥头八字红墙影壁,白底壁心书黑字,戒定庄严什么的,桥上廊从檐的曲线上看似卷棚顶,从设了正脊脊吻上看又像是歇山顶,大吻属唐风。虽是新建,却是古意盎然的一道建筑风景。过廊桥看到桥下广场东北角耸立的一座雄伟的大雄宝殿,也是新建。大雄宝殿之西是一座被路桥连通的湖,下过街廊桥过湖才能看到宝塔。塔在密林深处。我是奔汉塔来的,看到齐云塔却是金代的砖塔。金代,我国的佛塔已分外地丰富多彩了,以样式来分有覆钵式塔、阁楼式塔、龛塔、柱塔、雁塔、屋塔、方塔、圆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等等等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塔、石塔、铁塔、琉璃塔、土塔什么的;從用途上分有经塔、舍利塔、墓塔之类。金代齐云塔漂亮,它高十三层,首层最高,为4.7米,塔檐下饰仿木结构的斗拱,再向上每层均用多层小砖砌出叠涩塔檐,每层塔檐的第一层下皆饰以棱角牙子。从第六层起逐渐内收,塔的外部轮廓略作抛物线形,通高35米的齐云塔塔体线条柔和流畅,挺拔中显出秀美,崇丽中透着玲珑。塔是中空的,每隔一层在南边开拱门,第十一层的拱门被称为南天门,十一层以下从内登,从南天门起是从塔外登,可直登到塔顶。塔顶是宝瓶座的塔刹。此塔是回音塔,在塔南20米左右的位置用力击掌可听到塔身发出像青蛙叫的声音。回音塔我观赏过的有三座,结构上它们应有相同之处,回声的原理隐在塔身结构中,声学家们是有解析的。

放生池。

齐云塔是白马寺六景之一,它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的四方形密檐叠涩式砖塔,有碑记为证。它是否是按中华第一塔的原形制重修的呢?它是否是在中华第一塔的原址上重修的呢?若是,最早的白马寺应在它的周围或后面。《魏书·释老志》云:(白马寺)“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古印度塔,要么在宫中心,要么在宫前,这两样都使白马寺寺殿的位置成疑。最初的白马寺和塔毁得太快了,董卓胁迫汉献帝西迁烧洛阳城,东魏候景烧洛阳,城内外宫寺民居存者仅十之二三,白马寺及塔均遭难。齐云塔是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三月初一动工修建的,次年十二月初八竣工,是依摄摩腾、竺法兰所传印塔的形式。“及若岳峙,号曰齐云。”近两千年的悠悠往事,谁又能说得清呢!

从齐云塔院向回走时,突然看到了狄仁杰墓,亦惊亦喜。今若狄公在,他能否将迷离的中华第一塔的来龙去脉断说清楚?他可是比福尔摩斯还厉害的推理专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教
佛教艺术
浅谈泰国佛教
专心致志(大家拍世界)
佛教造像
并蒂莲华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看中国·在浙江
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