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 回家焦虑症离你有多远?

2018-02-27 20:45高浩容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工婚姻回家

高浩容

老何刚加完班搭地铁的时候,在地铁站旁边看见了大学同学汪的身影。汪西装笔挺,正在一台机器前夹娃娃,旁边是穿着制服的初中生,对比下有种很不搭调的感觉。

汪也看到了他,于是两人就近找了一间日式居酒屋聊了起来。几瓶啤酒、几根烤串下肚后,两人聊开了。

“你平常都那么晚下班啊?”汪问。

“没办法,日企的风格就是这样。”老何很无奈,“你呢?成家了没有?”

汪掏出手机,给他看了一下一家三口的照片,而老何作风比较老派,从皮夹子里拿出一家四口的照片。

“跟得上政策的脚步,最近身边同事都在讨论生二胎,你先一步完成指標了。”汪笑道,“平常回家吃饭吗?”

老何收起照片:“加班太多了,没时间。你呢?”

汪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我……我们单位基本不加班,但我挺不想回家的。”

聊着聊着,老何才知道,汪每天五点半下班,但他不会马上回家,而是在公司、地铁口附近转,打打游戏,或是找个咖啡店拿手机看连续剧。

回家怎么那么难?

人际关系是否疏离,最直观的观察,就是人际之间相处的“时间长短”。这个时间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来自成员的主观感受。明明有足够的时间,但双方却不愿意把时间投入在彼此相处的事情上,那么这就是关系敲响警钟的信号。这就意味着关系有修正的空间,因为部分家庭成员被关怀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最新平安人寿公布的《2017中国家庭陪伴白皮书》显示,果断下班回家陪孩子的家长仅占14.5%,33.7%的家长选择加班多给家里挣钱,剩下超过五成的家长在“下班后该不该回家陪孩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

今年,《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指出,家有小孩的已婚男性38.2%不直接回家,而夫妻小两口生活中有此现象的仅占28.3%。这个调查不限性别,也就是说,如今对下班后直接回家感到焦虑、不安,寻求一个空档喘口气的人,不仅限于丈夫,更有妻子。

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工作,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使得儿时熟悉的“放学回家”“下班回家”的快乐,变成了一种梦魇。

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压力:身心已经被生活掏空

随着经济成长,维持一个家庭负担的成本也提高。例如薪水虽涨,买房的“房价所得比”却比从前更高不可攀(房价所得比指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收入全拿去买房,需要多久能买一套房)。

在买房仍是婚姻刚需的情况下,多少人结婚就得为未来二十年的日子还债,工作时刻处于高度压力状态下。还没回家,人的心力已经被掏空,拥有工作、车子、房子并不等于生活安稳,如果家庭无法提供纾压的功能,那么将反而成为另一个压力来源。

无助:不知道怎么沟通

婚姻是形式,沟通是婚姻的本质。

徒有形式,并无法增加本质,就像装修得再好看、专业的厨房,也无法掩盖一个人的厨艺不精、烧菜难吃的现实。

如卢森堡博士所言,伴侣之间的沟通需要学习,没有人天生就会。当伴侣之间缺乏沟通,而是用批评、责备等方式表达需求,那么非但需求无法被传达,还可能激化冲突。

当家庭失去沟通的功能,那么回家面对家庭成员就如同面对冲突,会大大降低成员回家的意愿。

寒心:本来就没爱

无法否认,对某些人来说,婚姻一开始就是完成任务。但对婚姻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婚姻是人生课题的结束,实际上,婚姻只是问题的开始。进入婚姻,每个人相处的时间和空间更加无所遮蔽,本来能够用来缓减双方不和谐的护城河一下消失,所有的不和谐会瞬间加大。如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戈特曼(John Gottman)所言,这会促使婚姻产生暴力,包括互相忽视的冷暴力。

角色尴尬、责任不清

日本千叶商业大学的研究显示,某些男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家庭分工的意义,也不愿意承担家庭分工的责任。这在家中妻子扮演全职家庭主妇的情况下,或许能够达成分工,但放到双薪家庭越来越多的中国,有许多婚姻是独生子女的小王子、小公主的结合,从小被宠大,若加上祖辈对儿孙婚姻、教养等介入,那么对于组织家庭的两人,可能无法意识、理解并学习扮演先生、妻子、父亲、母亲等家庭角色的意义与责任。例如两个人回到家,连做简单家务都会吵,甭谈有了孩子之后在分工上会发生的冲突。

如何增强回家的意愿

针对“不想回家”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试图改善:

开诚布公、明确分工

让关系回归正轨的第一要务,就是不要继续逃避问题。如果双方对于自己或对方在家的时间与投入感到不足,大家开诚布公,表明情况,切记就事论事,不要对人作出批评。

承接沟通的议题,开诚布公的目的是有效地建立角色分工,主要包括双方收入、时间、能力、意愿四方面。大家明白分配,才能明白遵守。当我们对详细的计划缺乏认识,我们会更倾向于无视责任的存在。就像一个学生制定高考目标但缺乏每天实际的学习安排。

因此还要制定明确的赏罚机制,双方一起遵守。譬如带孩子达到多少时间,可以得到奖励。这些奖励最好是情感性的,如请对方一起吃顿他喜欢的菜,而不是物质性的,如给他发个红包打赏了事。

不要贸然生孩子

应对压力的最佳对策之一,就是不要增加更多的压力。如果在婚姻前期,没有孩子之前,就有逃避回家的情况,这时千万不要想靠“生孩子解决问题”。因为实际上,这非但不会解决本来的问题,还会增加新的问题,即在既有压力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徒增新的压力。

检视自己的工作

正如加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南柯(Marty Nemko)所言,面对工作带来的损耗,仅仅针对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去治疗,基本是无效的。

如果是工作的原因使得我们逃避家庭,那么思考当下工作对我们的意义、不舒适等因素,可能连带也处理了职场损耗心力以至于逃避家庭责任的情况。

使爱回归

面对逃避家庭的情况,其他成员的互助很重要。这就像一起照顾家中的病人,互相照顾可以增加感情的联系。没有情感作用的家,仿佛只是个冰冷的、有功能的屋子。

所以关键是“发挥家人的作用”,让关系回归情感联结,而不是各种功利算计,家才有可能真正温暖起来。反之,发挥不了家的功用,家便不再是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工婚姻回家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