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医籍中外科方剂消风散用药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2018-02-28 11:17李兴泽李廷保
中医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成书频数方剂

李兴泽,张 伟,李廷保

(1.会宁县中医院,甘肃 会宁 7307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消风散是临床常见外科方剂,自清代以前古医籍[1]记载同名消风散甚多,大多具有祛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证侧重各有所异。对其所记载正名异名消风散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消风散方药数据库,按照《中药学》[2]和《中药大辞典》[3]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进行统计,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历代古医籍中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

1 古医籍记载正异名消风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

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记载正名异名消风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表2。

表1 正名消风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表

表2 异名消风散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表

2 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使用单味药频数频率分析

通过对38首消风散方剂所涉及的99味中药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消风散选用单味中药频数频率分布表

3 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使用药类频数频率分析

将38首消风散方剂所涉及的99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可分16类,其每类中药选用频数频率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消风散选用药类频数频率分布表

4 讨 论

由表1可知: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现消风散38首,按不同年代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则唐3部方4首;宋6部方7首;明14部方22首;清11部方11首。由表2知:在元、明、清共4部古籍出现异名消风散4首,其中元1部方1首;明1部方1首;清2部方2首。由表3知:所涉及的99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为7.37%,最低为0.25%。其中,2味药物(2.02%)使用频率大于7.00%;2味药物(2.02%)使用频率介于5.0%~7.0%之间;5味药物(5.05%)使用频率介于3.0%~5.0%之间;4味药物(4.04%)使用频率介于2.0%~3.0%之间;8味药物(8.08%)使用频率介于1.0%~2.0%之间;18味药物(18.18%)使用频率介于0.5%~1.0%之间;使用频率小于0.5%的60味中药(60.61%);使用频率大于3.0%的9味中药为核心药物,是加减组成消风散的主要中药;使用频率小于3.0%的中药较多,体现了运用消风散治疗疾病的灵活性,是特色专病专药用药。由表4知:使用药类频率最高为解表药(33.42%),其次是补虚药(19.71%),再次是清热药(10.07%),体现了祛风清热、除湿养血的基本配伍药类,而平肝息风药(6.14%)和活血化瘀药(6.14%)等是临床运用的增效配伍药类。

通过对清代以前古籍记载消风散的研究可知:历代消风散组成核心药物为甘草、防风、荆芥、川芎、羌活、蝉蜕、陈皮、白芷、人参等;核心药类以解表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消风散临床运用广泛,不仅用于外科,也可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通过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历代消风散组方用药的历史源流,特别对历代古医籍所载消风散有更深入地了解,为临床治疗疮疹、瘾疹、粉刺、痘疮、梅毒、口疮、风头痛、妊娠眩晕、小儿吐泻、跌打损伤等疾病提供更好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使消风散的临床运用更为广泛。

[1]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7-936.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1932.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489.

猜你喜欢
成书频数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