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从废墟上产生

2018-02-28 18:59阿微木依萝
滇池 2018年2期
关键词:陋巷方向感草籽

阿微木依萝

从小我就没什么方向感。后来写作,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认不清自己写的是哪一种文体,人说是散文,我同意,人又道是小说,我也同意。在这薄弱的认知下,居然可以将这件事连续干到至今,想起来有点神奇。以往对很多事情只保持三分钟热度。

有热情向来是求之难得的。

现实中我总表现得有点傻。父辈说这是因为小的时候在砧板上偷了还没切好的肉吃。这样的人将来遇到事情——比如说,遇到有人丢了东西,排查可能谁是贼的时候,自己没干也会脸红,还有就是,上不了台面,所谓台面就是各种应酬和聚会。前一件事我没有经历过(也许经历过也忘了),后一件完全说中,实实在在成了上不得台面的人。各种大小聚会都能使我提前一星期紧张,恍惚不定,几次要临阵脱逃。更可悲在于,即使与好友相会,也时常心虚,仿佛私会老情人,去了不知说什么,回来也担心被人问及谈论了什么。

三十三岁的时候我长了第一颗智齿,至今有两颗还在一前一后冒芽。我是在冒第一颗智齿的时候开始写小说。也似乎在那个时期才从模糊的幻境中脫离,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并且最喜欢干什么。逐渐想着写一些新奇的玩意儿。当然这些东西大多时候只有我爱它,在别人眼中或许都是废品。可是我有愚蠢到顽强的牺牲精神,深知光芒就是从废墟上产生。

父辈说智齿生得晚的人智力开发得也晚,也更成熟聪慧。不管别人信不信,我信。所以好多时候我都希望自己可以多长几颗智齿。你不会知道,傻了那么多年,突然变得有点开悟了,两只眼睛好像比从前看得更清晰,心情会有多好。但我也不能完全将提升智力的事情依靠多长几颗智齿来完成,总不能变得和鲨鱼一样满嘴都是牙齿。何况我的脸因为多了几颗牙齿,已经圆得不能再圆。

一开始我就说过,我是没有方向感的人。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干些后悔的事。好在我忘性特别大,大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时常有(当然,有时也好得出奇)。写文章对于我这样的,只能是扯到哪儿算哪儿,我没有规划意识,任凭自由生发,好坏全靠运气。写出点什么是幸运,写不出什么是常态。我早已在糟糕的方向感中锻炼得很坚强了。

一直以来我想写一些难一点的东西。不论是哪方面的,都在尝试。

写暗夜不难。写暗夜中的微光不难。难的是微光后的灰烬,那冷清,空茫,野鹿在黑暗旷野中的逃亡,以及小老鼠跳出它自造的黑洞寻找自由。写这些难。

我总是在午夜醒来,脑子里装着一些接近难的东西,可是一抬头就发觉把它们倒地上了。捡不起来了。我就干脆这样坐着,不开灯,伸手不见五指,却睁着大大的眼睛,企图找到弄丢在地上的那些东西。我等待它们发出亮光。

写《到上村去》是在秋天,2017年的秋天,夏天刚刚过去。当然了,在南方,夏天过不过去也不太明显,一年之中从头到尾只有农历十一月才有秋天的气味。因此,即使秋天,我依然被酷热包围。很多次我想搬到凉快的地方去,比如我的故乡大凉山,从字面上已经看到了凉,深处其中四季分明,可是那片地方我已很久不回去了。小的时候,我母亲万分落寞地跟我说,作为女孩子,就是草籽命,风吹到哪儿就是哪儿。而我这样的人,一边厌恶漂泊一边又收不住脚步,是草籽命中最低贱的那种。如果说得更煽情一些,那就是,谁十六岁离开家乡,谁就一辈子离开家乡了。

自从我离开原先的土地,我就很难爱上任何地方的土地。甚至我原先喜爱的东西,随着成长和时间流逝,渐渐看清面目,渐渐识得滋味,也不那么喜爱了。就像一个人最初尝到的微甜,经过更多味道冲击,对原先的微甜品尝不到,找寻不着。这是遗忘带来的伤害,也是距离带来的伤害,是这些因素造成的不可弥补。

谁都可以跟我说,你可以回去。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这样的话我也可以说。然而,这是无用的口水话,不值得开口。

更多时候,我想做一个庸人,住在陋巷,关上窄门,万事不理。我学会十字绣,织毛衣,甚至打麻将,一个人打四个人的牌。可我依然不能避免要想着那微甜的最初,想起曾经遥远的住地——那差不多像是上辈子的经历。从我出生的第一个日子开始计算,三十多年了,活在世上,难道我只是为了干点这些神经病一样的事情吗?可我又不想干别的事情。于是我只能关上窄门,写点什么。

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产生,从茫然中来,捉住它的影子,随着它奔跑,随着它活在它们的世界上。我要进入的是这样一种环境,从中找到解脱,找到快乐,找到生活的真相。《到上村去》就好比是,我要从南方脱离,到另一端生活。可是又怎么样呢?事实上我可能适合住在树上,这种喜好或许跟我的父辈有关,他们第一次搬到村子居住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野兽出没,危机四伏,他们在树上搭了像鸟窝一样的家,我的父辈就在树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地面上的庄稼和周围的树木修剪,完全适合人类居住之后才从树上下来。我敢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肯定保留了树上的记忆。当他们把这样的记忆倾诉给我们,我只觉得非常熟悉,就好像我曾经也是住在树上。

可是如今,我住在陋巷之中,每日清晨,起床听到门口那个尖嗓子的中年女保洁,拿着她搞卫生的铲子使劲敲破宁静,开启第一声喧闹。周而复始。树上的所有记忆都在淡化,我的心里一会儿拥堵一会儿空荡荡。

这是大部分人的草籽命。大家都在漂浮。都认定了这样的漂浮。都认定了时而拥堵时而空荡是心里的必然现象。

可我想透透气。但不是从陋巷中搬出去透气。事实上我住在这儿感觉很好,周围的人干着最苦累的工作,从他们脸上看到最温和的笑,有些人的方言毫不费力就能听懂,这些特质会让我想起家乡亲友。很多年了,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与故乡亲近。不过,很多时候我又难以接受这种生活。我想随时处于荒原,在无路可走的丛林,顶上只有遥远的星子和茫茫的云。就是在无比愁闷,纠结,拥堵或者空空荡荡中,我写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到上村去》算一个。这些东西无法细致解释。其实很多都是无法解释的,即使你自己修建的房子,你住在房子里面,也不可能完全了解这所房子。它给每个人带去不同的感受,或者说,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感受住进房子,从而生出不同的感受。这是房子的用处。如果能有这样的用处,就不算失败。我解释的也仅仅是一种角度,很多事情一出口便是另一番滋味。

《敛翅者》这篇散文,讲的是一位故人,由此牵扯出一些往事。遇见他在一次偶然,我们匆匆打完招呼,他就骑着摩托车走了。这种匆忙的相遇,使我想到很多旧事。也因为简短的招呼令我感觉恍惚。我们从前有很多热情去对待朋友,如今没有了。

这篇散文写在冬天,南方的冬天,那几日刚好天气阴着,有两日还下了一阵小雨,有了一丝入秋的气味,所以这篇散文写起来情感是收着的。

在我的故土,我熟悉的人实在不多了。一起长大的人天南地北,不常相见,每一个都是游子身份。每次回乡见到的都是陌生小儿,分不清谁是谁。也懒得细细打听。由于长期漂泊,早年与两个嫁到重庆的姑姑相处时间长——与她们在一家重庆人居多的工厂上班——口音起了变化,甚至彝话也忘记了,能听不能说,这种变化在乡人眼中多少有点隔膜。他们会觉得,你不是我们这里的人了。

但我的情感还在故土挂着,像一件旧衣裳。人对旧物向来留念。即使大多时候我的作为像个没有心肝肺的人,可谁又能真正端着一面镜子照到我的内心去呢。谁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凡是写作的人,难逃生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生长环境。我承认我的很多文字当中都无法避免地透露出故乡的高山,溪流,泥土,险峻山崖,甚至想逃离恶劣条件的人。这是难以抹去的记忆。这种记忆促使我即便到了繁华的城市,依然要住进陋巷才觉得舒适。只能说,逃离了悬崖的人命定了要住在悬崖边才觉得安心。

关于《敛翅者》这篇文字,我就不必多说了。很多事物,只待人亲眼去看。

还是老话,方向感差的人不讨喜,写东西没有规划,建构能力薄弱,总结能力差,离题万里,任性而为。因此,就算我扯了这么些,什么都等于没说,我也不说了。就此打住。

责任编辑 包倬endprint

猜你喜欢
陋巷方向感草籽
人生需要『方向感』
卖 梦
卖 梦
热闹的街市
热闹的校园
等你回来的我
秋日大作战
训练方向感
补鞋匠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