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少儿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
——以辽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

2018-03-01 05:59徐晓晨
图书馆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儿童

徐晓晨

(辽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辽宁 辽阳 111000)

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Piaget提出来的心理学理论。这一堪称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提出:知识的获取来源于儿童对环境的主动探索,儿童的认知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环境,并将新事物新环境纳入已有认知系统中的过程。教育儿童,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内,让他们主动探索,不断获得新体验,从而掌握新的知识。Piaget认为,一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应该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发现事物、解释事物的方式和规律。如果成人强制性地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只会给儿童带来有违天性的外力,使儿童对学习知识感到厌恶,甚至恐惧,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1 概念

1.1 儿童

在教育学理论中,儿童指的是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人,广义来说:1周岁为乳儿期,1—3周岁为先学前期,3—7岁为幼儿或学前期,6—12岁为小学儿童或学龄初期,11—15为少年期,15—18为青年初期。

在法律范畴内,《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等,由此看出,我国已经将高中(16—18 岁)人群涵盖到了“儿童”范围内。

本研究中,“儿童”这一概念指所有18岁以下人群,文中出现的婴幼儿、低幼儿、儿童、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均为本研究的儿童范畴。

1.2 阅读

不同学科对于“阅读”有不同角度的解释。王余光、徐雁等撰写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对“阅读”的解释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阅读定义成“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这一定义更强调从文本中获得信息并接受信息的过程。

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技术更是赋予“阅读”新的涵义。王佑镁,付金灵认为,数字化阅读是指用户通过网络在线、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设备和互联网,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种媒体合成的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杨木荣通过哲学角度分析,指出“数字阅读就是阅读数字化的读物”,数字阅读属于阅读的一种,其融合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是传统阅读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

本文中,笔者认为,数字阅读是一种借由综合数据媒体开展阅读的一种阅读形式,在这一阅读形式下,阅读不再是文字符号和图片的静态呈现,而是带有交互体验并融合多种媒体特质的信息获取过程。

1.3 图式理论

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最早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提出了认知图式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推动着现代图式理论不断深入发展,并逐步被运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领域。

Piaget将图式理论运用到了幼儿领域,提出了幼儿认知图式理论。Piaget的幼儿认知图式理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图式结构是不断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认知结构;二是认知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呈现双向建构的,幼儿通过同化和顺应外部世界的信息,会引发个体认知结构的变化,推进认知进程的发展;三是幼儿的认知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

2 处于认知发展不同阶段的儿童对于阅读的体验需求

Piaget的幼儿认知图式理论启发我们,良好的阅读体验可以调动少儿的主体认知兴趣,促成阅读主体与客体的积极互动,形成多种感官参与的、有效的内化思维动作,激发少儿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以往很多阅读推广活动错误地把阅读当成为读字、识字,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指导也没有科学明确的分级,造成了“一锅烩”的情形。少儿图书馆应该避免阅读服务的盲目性,把满足少儿阅读体验需求当成阅读推广工作的出发点,把顺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把握儿童阅读体验需求、提高儿童综合文化素质作为服务目标。

2.1 感官体验需求期(0—3岁)

这一时期的婴幼儿绝大部分感知信息来自视觉、触觉、听觉。由于他们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更倾向于依赖感官刺激来判断自己的喜好。明快的颜色、柔软舒适的触感、与母亲体味相似的气味都可以影响他们接受、排斥新事物的标准。因为手指与大脑的多个功能区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增强手指与新事物的接触,可以很好地帮助婴儿刺激大脑脑干,从而形成负责文字书写的脑神经网络区。

曾有文章描写,犹太人在书上涂抹糖水,鼓励婴幼儿去舔,让“甜蜜”这一信息反射入幼儿大脑,以此让幼儿喜欢书本。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不可考,但至少说明了感官刺激对于人类记忆和联想能力的推动作用。

2.2 情感体验需求期(3—7岁)

这一时期也叫学前初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阅读时渐渐开始学会情感代入,不自觉地将书中某个特定人物与自己联系起来。他们会主动抚摸一些玩具,有特有的方式表达对钟爱之物的依赖,比如反复读同一本书、关心书中某个人物的结局、随着书中情节流泪、兴奋等等。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正在从感知过渡到认知,驱动这个过渡的正是他们带有情感的好奇心。受情感的驱使,该时期的儿童更愿意与妈妈共读,对母亲的依偎让他们的共读体验更舒适、更放松,也实现了与亲人、环境的情感共鸣。

2.3 互动体验需求期(7—12岁)

处在学龄期的儿童,在经历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全面向未知探索。他们开始标榜自己的观点,乐于表现,喜欢分享、辩论。在阅读时,他们也更喜欢参与其中,以各种形式与书中内容互动,甚至自己创作、改变作品,用各种动态手段演绎、实践书本内容。该时期的儿童社交欲望强烈,期待以阅读为切入点,通过与他人交换阅读体会来获得其他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找到存在感。

2.4 娱乐体验需求期(12—15岁)

这时的儿童正经历青春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阶段。接受学校教育的他们依靠知识的积累开始主动探索未知世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已经开始喜欢在阅读时主动进行推断、分析。这时期的儿童敢于尝试,追新求异,热衷于各种娱乐形式带给他们的快感。他们追求即刻式的展示,兴趣点转移得很快,对新信息技术保持高度的敏感度。这一时期的儿童是数字阅读的主要群体,当然,其阅读内容也不仅限于学业相关知识,有相当一大部分数字资源属于娱乐和消遣性质。这一时期也是网瘾高发期,需要科学引导以防止儿童对互联网的滥用对儿童身心、智力的过度开发。

2.5 教育体验需求期(15—18岁)

这部分儿童处于初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多,课业重,备考压力大,课余时间少,但是阅读需求却达到儿童时期的最高峰值。这时期的儿童到馆率下降,阅读内容较前几年却增长了20倍,充分说明了数字阅读在这个群体中的普遍性。他们的阅读特征也向深度化、系统化、碎片化、实用化过渡。阅读媒介主要是平面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等智能信息介质。阅读内容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为主,阅读行为已经上升到了学习手段,对阅读内容也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阅读范围也更趋向学科化、成人化。但是由于普遍性的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使得他们更容易通过开放性的阅读超链接功能接触到大量的娱乐、商业信息。

3 少儿图书馆针对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数字阅读推广服务对策

少儿图书馆是少儿文化服务的主阵地,馆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认知发展理论,这对于开展儿童分级阅读,实施类化服务都有着学科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技术给儿童阅读提供了多种媒介选择,平板电脑、学习机、智能手机、电子字典等多媒体设备让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多样化的阅读行为模式。纸质书籍不再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很多设备以“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学习效率”为营销口号,让儿童及家长对有着海量数据和轻便物理形态的阅读设备欲罢不能。可以说,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正经历着最大的生存危机,必须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服务手段,才能在数字阅读文化大潮里,保持核心竞争力。

通过分析目标群体的认知特征和阅读体验需求,少儿图书馆可以准确定位服务重点。同时,规避数字阅读对儿童群体带来的负面作用,避免浅阅读、娱乐化、低头族、功利化、搜索整理信息能力退化等现象的产生。

表1 辽阳少儿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项目

续表1

3.1 利用感官刺激消除婴幼儿的认知恐惧,广泛培养家长树立亲子阅读意识

新媒介阅读形式丰富的内容,便捷的载体、生动的呈现形式不但让儿童爱不释手,对很多家长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数字化处理的文本呈现方式更开放、更立体,不但吸引儿童,家长首先就是忠实的数字阅读消费群体,这也就不难解释“电子保姆”“电子陪读机”的出现了。很多家长在孩子0—3岁的语言启蒙阶段就开始大量使用平板电脑、故事机等设备为儿童播放故事。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将近50%的家长都在通过电子阅读设备为婴幼儿播放故事,有25%的家长都为孩子购买了专门的电子阅读器。媒体形式的改变也唤起了儿童不同的独特感官知觉比例,而任何一种感官的进化都会影响儿童思考和行为的方式。2011年,在一段名为“A Magazine is an iPad That Does Not Work”的视频中,1岁的小朋友在长期使用iPad阅读之后,面对不能播放视频,不能发大图片的纸本杂志感到迷惑。这样的情形非常能说明数字阅读时代家长在儿童启蒙阅读阶段缺位的事实。

“任何儿童的问题,实质上都是成人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形,辽阳市少儿图书馆加大力度引导家长,创造让家长参与幼儿早期阅读的机会。图书馆建立了亲子共读微信群,招募各大幼儿园的园长为共读群联络员,在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中提倡线上“共读百日打卡”“你听我读一小时”等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共读,并将亲子共读的视频、图文,上传至辽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形成互相监督、交流的氛围。在线下,辽阳少儿图书馆还开展了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亲子感统故事会活动”,馆员带领家长和孩子利用数字阅读内容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唱童谣、做韵律操。有研究表明,母亲在为幼儿读童谣时的韵律会产生一种秩序感、节奏感,类似宝宝在母体里听到的母亲的心跳,这会亲子共读的体验会大大增强亲子之间的融洽感,也会让孩子对阅读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辽阳少儿图书馆还在馆内这一时期的儿童开辟“仿生书架”,专门为婴幼儿准备立体感强、造型夸张的发声读物。这类书的材质接近生物化,颜色明快,很多书巧妙地将牙齿、皮肤、毛发、味道都嵌入在书本中,并伴有特效配音,这些设计都为婴幼儿时期的数字阅读增加了情境感。

3.2 注重少儿图书馆环境建设,满足孩子情感体验需求

3—7岁的儿童开始在数字阅读过程中寻求情感慰藉,他们更渴望通过阅读植入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想象。“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说的就是情感对一个人想法的牵制作用。认知理论认为,儿童了解世界的过程中,给儿童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就是那些与他们有着强烈感情牵绊的要素。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这阶段的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常把他们的意识动机推广到周围无生命的事物上。辽阳少儿图书馆从环境创意入手,在阅览室墙面和书架上喷涂上儿童喜爱的卡通人物,吸引儿童到馆。在通过电子设备推介绘本故事的时候,配以实体道具加以展示,甚至将小动物带入图书馆,加强儿童与书中内容的情感纽带。为了改善这个阶段儿童缺乏守恒、注意力分散的情形,辽阳少儿图书馆还在数字阅读设备上嵌入角色设定系统,将电子书中的人物改为任意一个小读者的名字,让他们在虚拟环境中找到情感归属,也可以缓解数字阅读设备给儿童带来的空洞感。馆员们根据数字资源里的人物原型带领少儿开展手工DIY,让孩子们把自己创造的作品带走,使这个形象成为本次数字阅读独有的一个情感回忆。

3.3 线上线下,虚实相生

Piaget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初的认知单元经过儿童对客体的不断演变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7—12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强化“个性意识”,读写能力、操作能力都有都在巅峰发展阶段,具备自主开展数字阅读行为的能力。孩子们渐渐从凭借感觉、知觉、动作等感官系统来发挥认知功能过渡到带有目的性的、意愿性的、模仿性的认知活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也渐渐向书面表达发展,可以对阅读素材进行改编、续编、象征性模仿等认知行为。数字阅读呈现出来的立体交互式的阅读形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实现了跨媒体、跨学科、普遍性的阅读,消除了儿童进入阅读世界的许多障碍。需要注意的是,“读屏”并不是“读书”,阅读推广也不是简单地教儿童读写识字,而是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对儿童加以文化影响,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认知、社交、道德多方面的发展。并不是信息获得越多,就越有助于孩子的认知进程发展,也不是识字量越大就代表阅读能力越强。

辽阳少儿图书馆参考小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提供阅读资源,充分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精心选择数字阅读素材。图书馆采取网上故事接龙、儿童线上古诗词诵读、国学知识大冒险等网络互动文化活动,迎合孩子们的互动体验需求。馆员还注重为儿童提供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防止孩子沉迷于读屏,避免数字媒介给儿童造成视觉、听觉系统的永久伤害。据2010年统计调查的数据,我国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达到40.89%。尽管儿童使用电子阅读设备的几率与发展书面语言意识、手脑协调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正相关,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儿童阅读,本质上是儿童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一个核心通道,这必然要求儿童与现实世界的自然亲近。辽阳少儿图书馆开展了自然培植活动带动儿童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比如“我的盆栽日记”活动,通过给儿童发放盆栽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盆栽生长情况,并定期上传日记,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叙事能力;组织青少年在观看完数字科普动画之后集体到农业园亲子参与种植、收割、采摘等实践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人只要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同大自然和人们打交道的那种条件下使他的心灵不平静、忧虑、柔弱、敏感、易受刺激、温柔、富于同情感,他才会成为有教养的人。

3.4 娱阅童心,学与玩相得益彰

游戏的逼真感、带入感培养儿童的眼、脑、手统合协调能力,加上声效的配合,画面的多维呈现,极大了满足了儿童在探索虚拟世界的娱乐需求。然而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儿童意识不到,在生动形象的数字媒介,也不过是抽象的文本符号,太过沉浸在虚拟世界,被空洞、零散、肤浅的信息诱惑,会让部分儿童与周围现实世界割裂,儿童“向文而化”的功能遭到破坏。据权威报告显示,我国存在上网行为的儿童中,网瘾比例高达14.1%,人数达2 404余万人,这类儿童不同程度的都伴有自制力差,偏执、冷漠、挫折感强烈等特征。

辽阳市少儿图书馆严格控制数字阅读演变成数字娱乐,游戏环节不是不能有,但是一定要紧扣阅读主题,保证游戏的立意是在于积累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少儿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的设计上植入了一些带有轻松娱乐功能的APP,比如答题寻宝赢大奖、外文电影配音比赛、团队在线智力闯关等带有竞赛性质的线上互动环节,加强了儿童的社交意识。辽阳少儿图书馆还在探索与电游公司合作,仿造“QQ农场”游戏设计少儿图书馆专属的APP让儿童自己设计属于自己的“虚拟图书馆”,自己设计图书馆建筑、布局、风格,每天邀请网友到“虚拟图书馆”阅读,相互竞争读者数量。

3.5 馆校联动,引导儿童开展深度阅读

15—18岁年龄段青少年课业压力大,需要大量补充性阅读扩展知识面。这期间的数字阅读内容既要紧贴课业内容,引导青少年自发“深度阅读”,又要兼顾娱乐化形式,以此来减轻他们学习、阅读时的枯燥感。由于课余时间有限,辽阳少儿图书馆提高了线上咨询的利用率。一方面,少儿图书馆为学校开通共享端口,可以让青少年利用学校多媒体阅览室浏览图书馆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与优秀教师和师范专业志愿者合作,开通专门时段的“线上课业咨询”服务,在青少年自学时间提供教学辅助服务。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趋向成人化,但又不具备对抗世界诱惑和打压的应对心理,少儿图书馆还与心理咨询师合作,开通青少年线上心理疏导,解决青春期身心困惑,疏导备考压力。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儿童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