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中传承

2018-03-01 11:22陈长汉
快乐语文 2018年31期
关键词:变革文化

文/陈长汉

提起陈哲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起《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等,就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了。请记住,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的词作者,就是陈哲。

陈哲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1970年,他中学毕业,同学们都光荣地“上山下乡”了,他却因家里确实有困难被照顾进了首都钢铁公司(首钢)。这无疑是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可陈哲边工作边思考,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拉琴、画画以及诗歌创作上,并在诗句中叩问心灵、传承文化。在工作15年后,他做出了令人不解的事情:1986年1月,陈哲向厂人事部提交了辞呈。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这一年,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策划组织了一场“百名歌星演唱会”,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东方歌舞团的全力支持。辞职后的陈哲加入歌曲创作队伍,成了这次演唱会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的词作者。

完成《让世界充满爱》的创作一个月后,陈哲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邀请,离开喧嚣的都市,前往山西北部的乡村采风。这次采风之后,他创作了一曲《黄土高坡》,同样传唱大江南北。

正是这次西部之行,给陈哲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到几个世纪以来,“贫困”是黄土地上不变的主题。从此,他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成了黄土地上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祖先埋葬在这里,我们的父兄在这里耕作,多少母亲、妻儿在这里送我们远行,又在这里等着我们回来……”那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家族亲情,在几千年的岁月里维系着这个伟大的民族,正是家的亲情和温暖,支撑着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下去。家——这中华文明的根,触动了陈哲内心深处最敏感、最柔弱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变革的浪潮中被冲垮了,甚至濒临灭绝。陈哲为此深深痛心,他觉得变革是必需的,但一个民族在变革中应有所弃有所存,优秀文化就应该保留下来。从此,他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做起了“文化行吟诗人”。

1990年,陈哲在香港成立了一家音乐制作公司,并在北京设了工作室。他的身份从一个词作者变成一个音乐制作人和出品人。但是,几年后公司并没有取得更大的发展,陈哲也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商人身份。1996年,陈哲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公司。他不认为这是失败,而是兴趣发生转移。

最大的兴趣转移,是从他2002年受邀为云南的兰坪县写一首“兰坪之歌”开始的。写歌的目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希望外地人听了之后,能来这里住上几天,听听民歌,看看舞蹈,做些投资。然而,在采风过程中,一个普米族老人演奏的“口弦”深深打动了陈哲。一个月后再回到那个村寨时,他发现老人已经去世了。经历过几次类似的事,陈哲选择留了下来。他说:“老人们在我眼前一个接一个走掉,让我心里有一种巨大的冲动,觉得有责任去管管这件事,想着能不能尝试不让他们身上的文化就这么断然地没了。人走可以,挡不住,但文化能不能传下来呢?这个事应该不难啊,怎么就没有人做呢……”

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相比,普米族文化中传递出的纯真和宁静,让陈哲感到温暖而平和,他在这里再次找到自己的理想,发起了“土风计划”。2002年,陈哲在兰坪建立了第一个“山村小组”;2003年,他带领普米族艺人参加广西民歌节;2004年4月,他带领普米小组参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会议;2006年2月,“普米族文化”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7年,他参加“亚太及中国人与生物圈高级会议”,并做专场展演……一路走来,他为了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陈哲圆满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作业。

2008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深圳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表彰改革开放30年来30首最有影响力的歌曲,陈哲的《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同一首歌》入选。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一个民族的爱与胸怀,一个民族不曾放弃的梦想,一群人共同走过的几十个春秋里触动心灵的美好情感,便被同一首歌唱了出来。

若改革开放40年时再来一次30首最有影响力的歌曲评选,陈哲的歌一定还会再次入选。因为他的歌里,有弄潮儿在变革中不变的坚守和感情。

猜你喜欢
变革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革之路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
谁远谁近?
不断寻求产业变革中的新机遇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媒体变革中的“体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