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

2018-03-01 06:53李俊雅赵鑫琳张珊珊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回归方程教养

李俊雅 赵鑫琳 张珊珊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攻击性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对人或其他事物有意进行侵犯和破坏的内在的心理特征,当这种心理没有找到合理的途径宣泄时,就会转化为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近年来,攻击性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备受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攻击与许多因素有关,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接触者和教育者,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在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中,家庭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攻击性行为的预防与干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辽宁省沈阳市3所小学,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三年级至五年级儿童346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346份问卷,回收问卷339份,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310份,回收有效率为91.45%。其中,三年级118人,四年级80人,五年级112人,男生146人,女生164人。

(二)方法

1.Buss-Perry 攻击性量表

由Buss和Perry编制,共29 个项目。得分越高,表示被试攻击性越强。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6。

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由 Perris 等人于1980年编制,包含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分量表。量表共66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94,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小学生攻击性及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攻击性及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在身体攻击这一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三个因子上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且攻击性行为各因子总分男女生得分差异也不显著。

表1 小学生各因子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M±SD)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身体攻击与F2、F3、F5、F6、M2、M4、M5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的言语攻击与F1、F2、F3、F5、F6、M1、M2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的愤怒与F2、F3、F4、F5、F6、M2、M3、M4、M5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的敌意与F2、F3、F4、F5、F6、M1、M2、M3呈显著正相关;小学生总体攻击性行为与F2、F3、F4、F5、F6、M2、M3、M4、M5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的4种攻击性行为与父亲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等维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测作用

分别将量表中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以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4。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第一步,F2进入回归方程,能够显著预测小学生9.8%的攻击性行为;第二步,F4进入回归方程,与F2能够联合预测小学生11.8%的攻击性行为,父亲教养方式其他维度均未能进入回归方程,这说明父亲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这两个维度能够联合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表3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4 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同理,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第一步,M2进入回归方程,能够显著预测小学生7.9%的攻击性行为;第二步,M4进入回归方程,与M2能够联合预测儿童11.1%的攻击性行为,而母亲教养方式的其他维度均未能进入回归方程,这说明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与严厉两个维度可以正向联合预测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表2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相关(r)

三、讨论

(一)小学生攻击性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结果表明,在身体攻击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包含生理因素和社会认知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激素水平主要是荷尔蒙,正是由于男生在身体和力量上具有的生理优势,使他们更习惯去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此外,社会固有的认知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男生被认为应该是刚强有力的,所以从小时候起家长就会让其接触枪、棒这些具有攻击性的玩具,之后,如果男生的攻击性行为是出于对同伴或者家人的保护,人们甚至会对这种行为产生认同,称之为具有“小男子汉气概”的;而女生在社会角色中往往被期待为安静温柔的一面,如果女生采用身体攻击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不能被人们大众的思想所能接受,甚至会给其贴上“假小子”的标签。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生攻击性中的愤怒呈负相关,而其他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孟仙等研究一致[2]。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会给儿童产生良好的情感支持,即遇到困难时给予其耐心教导和理解,帮助掌握方法,发掘自己的潜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这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可减少不安和敌意,可以对他们遇到应急事件时的愤怒情绪甚至攻击性行为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与此相反,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小学生的高攻击性行为。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中,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两个维度均与小学生的攻击性有较高的相关性。父母的拒绝否认会对孩子自尊人格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归属感和关怀需要的缺失,使其防御意识增强,进而遇到应激事件时将攻击性行为内化成自我保护途径,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此外,父母严厉惩罚这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也会使儿童产生更多的攻击性认知,不仅会破坏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同时也会产生“榜样”效应,导致儿童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方式,用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他人,渐渐形成不良的攻击行为。同时,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偏爱子女也会造成孩子的自我价值满足感偏低,当遇到应激事件时,父母默许儿童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使用过激的不恰当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子女的攻击性行为。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攻击性的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父亲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能够正向联合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与严厉能够正向联合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与严厉会使儿童产生挫败感,降低其自尊和自信水平;而父母过分的干涉和保护孩子,会造成对子女的严厉监督较少,一旦严加管教,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促进攻击性行为的形成[3]。

总之,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攻击性这样不良行为的养成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小学小学生的攻击性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应该采取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关心与鼓励,减少对孩子的惩罚、否认和溺爱,这样才能减少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进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社会性的发展。

[1]贾守梅,汪玲.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379-381.

[2]孟仙,余毅震,刘卓娅,等.小学高年级儿童攻击行为与亲子依恋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01-903.

[3]赵利云,程灶火,刘新民.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502-504.

猜你喜欢
攻击性回归方程教养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走进回归分析,让回归方程不再是你高考的绊脚石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二维码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