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荀子的教师观看尊师重教的必要性

2018-03-01 21:28钱小燕
新一代 2017年24期
关键词:尊师重教荀子

钱小燕

摘 要:荀子,先秦时期重要思想家,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更是先秦时期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但荀子是第一个把教师地位上升到国家興亡高度的思想家。现在,透过各种社会乱象发现教师地位不复往昔,本文主要从我国尊师重教传统的起源及历史演变过程看当代社会尊师重教的必要性。

关键词:荀子;尊师重教;师生冲突

一、中国尊师重教传统思想的嬗变

“尊师重教”出自《学记》,《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臣闻明王圣君,莫不尊师贵道。”可见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两汉、魏晋、隋唐再到宋元明清,但不同朝代对待老师和教育教学有不同的特点与政策。

先秦时期尊师重教传统的出现。先秦时期开始慢慢出现专职的老师。世袭制导致贵族弟子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但是官学衰落,一些在宫廷及贵族家里专门司礼司乐的知识分子为了养活自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到民间开办私学。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的私学在当时是规模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当时人们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视师如父,把老师放在父亲同等的位置,《礼记》记载:“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师”“父”是放在同一地位。当时的君王对待老师,有“师不施臣子之礼”的说法,可见先秦时期像孔子等有学问的教育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且受人尊重的。

两汉时期尊师重教传统的发展。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尊师重教传统遭到破坏。汉朝尊师重教传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汉高祖刘邦修孔庙祭拜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到了政治高度,所以当时尊师重教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天子希望通过亲身示范带动全国尊师重教的风气,以此来稳定政权,加强统治。两汉时期更有“丧道”的习俗,“道”代表的是老师,即无论身在何方,做何工作,老师去世,均要为老师奔丧。尊师重教的传统在汉代达到了很好的发展。

魏晋时期尊师重教传统的淡化。魏晋时期不同于汉,不是大一统的政权。社会动荡,教育自然受到影响,自上而下悄然出现一股不尊师的风气。老师成为了阿谀奉承之人,或者是读死书不思变通的代名词。但不代表说君王不提倡师道尊严了,教师的地位“尊而降之”是最好的概括。

隋唐时期尊师重教传统的衰落。隋唐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其实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科举制度,但是学校教育也沦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尊师重教的传统,一面继承一面又有了新的变化,可想而知,当时人们的观念: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知识、老师都只是为官的一种垫脚石,流于风俗而尊师,却又鄙视师道,互相矛盾,从前的“师不施臣子之礼”也变成一种施舍。

宋代尊师重教传统的时兴。宋朝,主要是强调文治而非武治。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著名的宋代“三次兴学,”在民间,普通百姓也认为老师是有用之人,入学拜师,还会宴请老师。但是老师大多还是以求取功名获得一官半职为目的,因为仅仅靠读书诵经难以维持生计。

元明清时期尊师重教传统的分化。元明清时期,尊孔之风得到继承,但是君师分明,孔子回归“先师”的本色。如何尊师在多大程度上尊师也都是由当朝君王决定,民间同时也是尊师贬师并行。

二、荀子的教师观中有关尊师重教的表达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

(一)荀子特别注重尊师重教

荀子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先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把“师”与天地,先祖,君并列。还进一步提出“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轻师而贱傅。”是故,尊师重傅则法度存,轻师贱傅则法度坏。(《大略》)可见,荀子认为是否尊师重教还关乎国家的存亡兴辱,这是教师地位前所未有的高度。荀子认为“言不称师谓之倍,教不称师谓之畔,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褚涂,不与言。”可见将师道尊严都具体落到生活细节和交友用人上,不尊师重教的人社交都会受到阻碍。

(二)荀子对老师有严格的要求

既然老师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自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老师。所谓“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就是说,成为一名老师不仅要博学多才,首先就是要让人有一种敬畏感,要有老师的威严,这是对于老师外表的要求,通俗来说,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但是这绝不同于自负,爱面子,故弄玄虚卖弄学术之人。其次,荀子认为,老师也有年龄要求,有五十六十岁,并且德高望重在周围有极好的声誉的人可以成为老师。再者,是对老师专业技能的要求,古代主要是四书五经等科目,老师必须对这些内容烂熟于心,讲起课来,有条有理不紧不慢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实质上在强调老师讲课的语言技能。最后就是,能够见微知著,对一个问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的思维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得到发散,这也是较高的一个要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肩负起国家兴亡的重任,因为国家发展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老师教育。同时,荀子在什么人能成为老师的问题上也提出“非吾而当者,吾师也”就是说批评我并且批评得恰当的人也是我的老师。

三、尊师重教传统的启示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前提

如果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提高教师队(下转第1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尊师重教荀子
尊师重教永远在路上
尊师重教,每天都是教师节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尊师重教的古代先贤们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