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筝曲《幻想曲》在演奏及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

2018-03-01 10:22李佳琳胡婷婷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幻想曲王建民

李佳琳 胡婷婷

【摘 要】《幻想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所创作,此作品既继承了民间传统之风韵,又蕴含着现代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本文试从王建民《幻想曲》的作曲背景、乐曲结构、演奏技巧以及民俗特点来体现作者在其作品中传承的传统文化与创新思想。以此引发更多古筝学习者、教育者及研究者的共鸣与灵感,从而提高对音乐审美的质量追求,创作出更多具有传统民族风味的作品,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古筝音乐文化并学而习之,从而推动筝曲的传承及创新发展。

【关键词】古筝;幻想曲;王建民;调性;结构技巧;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037-02

古筝,作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乐器在民间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音乐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创作型筝曲进入大众视野,形成了筝乐文化多元化的局面,给人以丰富的听觉享受。《幻想曲》这首古筝独奏作品在众多现代创作古筝作品中有着跨时代的标志性意义。笔者试从乐曲的背景、调性、演奏技巧结构、乐曲意韵及二次演奏创作等方面剖析《幻想曲》,希望对《幻想曲》这首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中有更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

一、作者及其作曲背景简介

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筝曲代表作有《幻想曲》、《莲花谣》、《枫桥夜泊》、《婵歌》等,其《幻想曲》曾荣获1995“东方杯”古筝大赛优秀作品奖。他的作品流传于海内外,广为人知,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多次担任金钟奖、文华奖、CCTV民乐大赛专业评委。

《幻想曲》由王建民教授于1989年创作,这首古筝独奏曲描写的是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特色。开篇双手的琶音散板描绘了一种空灵且飘渺的意境,筝鸣从高深的山谷中由远至近愈来愈清晰,随着节奏的变幻,乐曲速度逐渐提快,仿佛是少数民族的人们在节日里欢歌载舞,热爱生活与劳动的生动场景,随之音乐逐渐平缓趋慢,一连串的泛音,声音循序减弱,如同消失在空旷的峡谷里。表达出人们对未来的希冀与期望,给人们以无尽的遐想。

二、乐曲定弦特点

本曲采用人工调式(见谱例1),在原D调的基础上,分别降低半音6,升高半音2,且在后半段演奏中再次转调为1=F,多次转调使得调性变化多元,也更为生动地向听者展现出云贵地区文化风俗与当地传说的多彩,更为传神的这首乐曲分明的层次与起伏感,而通过转调直接演奏出的b6与#2也使得苗族风情中多了些异域幻想的味道,两种色彩碰撞于一起,形成强烈的听觉冲击与对比。

谱例1:

三、乐曲结构与演奏技巧

《幻想曲》作为古筝专业学习者、研究者还是教育者来说,在其演奏、研究及教学时对乐曲的整体宏观的分析与局部的推敲处理极其重要,这也是将乐曲内容完整的体现、专业学习教育的发展,继承音乐创新的精神的重要准备条件。整首乐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一)引子段落(见谱例2),是自由的散版,速度由慢起渐快,力度由弱及强,左右手交替的琶音需轻柔、朦胧的演奏,且需注意第二次琶音与开始的细微差别,层次上也是逐步地递进,如幽深山谷里飘渺空旷回荡的乐音离听者又近了一些。本段应由慢渐快再渐慢,结尾的刮奏将人们带回到开始空旷又隐秘的大自然山谷中去。

谱例2:

(二)如歌的慢板(见谱例3):第二部分开篇以轻柔的摇指加以左手的单音修饰体现出苗族飞歌的民族特色。而后在长篇幅的摇指旋律及节奏重复的背景下,给了人们以抒情及遐想连篇的空间。本段需要演奏者左右两手娴熟的配合,左手不宜弹奏得太过于规整、呆板,在演奏左手小撮部分时应注意这部分的力度处理与感情体现,而第二部分的结尾,则又是回归到沉静优美的旋律中,逐渐减慢、渐弱,到此段气口结束,重新换气开始下一部分的演奏。

谱例3:

(三)活泼的快板(见谱例4):此部分以一个崭新的演奏气口进入了本曲的第一个充满活力的快板演奏。开端左右手交替的小撮应充满跳跃、灵动的感觉,仿佛是苗族人们一起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且本段运用了“打击乐”的特色,通过拍打琴弦,敲击岳山、琴盖把“鼓鸣”的声音模仿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筝乐与鼓鸣相交融碰撞的火花,渲染出一幅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欢愉场面。

谱例4:

(四)过渡转调后的急板(见谱例5):此部分有较多的转调运用,且转调不移码,由D调转成F调,使得这一部分的旋律新颖流畅,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由于作者创作时定弦的独特性,又在未挪动任何琴码的情况下直接在F调的基础上又转成降B调,充满音乐舞蹈性的欢快旋律瞬时出现,使人为之振奋激昂,表现出苗族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本段运用摇指和大撮技法较多,摇指同时运用了短摇、长摇及扫摇,技巧方面需注意紧贴琴弦,集中密度地摇指,扫摇应将其浑厚的气势与厚度展现出来。双手点指运用较多,同时运用交替的双抹及大撮技法,注意音色的灵活处理及快速律动感强的表现。

谱例5:

(五)激动的广板(见谱例6):左手的刮奏与右手的长摇的配合运用,把听者的情绪带向最高潮,宛如此时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带动着我们一起放声歌唱着,舞蹈着,而欢歌笑语到达沸点之后,情绪逐渐转为平静,开头主题旋律相呼应,使乐曲又慢慢回归到空旷山谷中的感受。声音逐渐变小远去,结束的泛音技法运用,又似大山中的袅袅回音,慢慢散去……

谱例6:

四、《幻想曲》的继承与创新

在民乐的作品创作中,王建民表示在创作方面,自己主要集中精力于古筝和二胡两件乐器,其古筝代表作有《幻想曲》、《西域随想》、《戏韵》等,而写这些曲目的初衷,王建民表示,觉得这些民族乐器的表现力潜能值得挖掘的还有许多,而在创作之初,他将大多作品时间定在分钟左右,将听者有其听,奏者有其练,学者有其值三方面相结合起来,十分注重每首乐曲都有其独立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段。而王建民不仅将民族特色传承下去,还在其中加入了少数民族,如西域文化的新特色,使得古筝也突破了五声定弦的格局而采用不协和音的运用。王建民在访谈录中说道:“创新必须有度有序,并非越新越好,而好坏标准的衡量,必须以大多演奏者和观众的普遍欢迎和接受程度为前提,且创新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需要自己不断去研究,去把握。”①对于民乐新作中移植国外曲目的现象,王建民表示,这可以扩充民乐的去目量,促进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扩大民乐的表现范围,但其治标不治本,并不是民乐创作的主流。不难看出王建民教授在严谨创作的基础上并不急于求成,为了创新而盲目跟风,而是对音乐审美高度上有一定的追求,才使得其新作品在创作出时,受到大众的喜爱,其作品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古筝演奏者、教育者及研究者,給人们带来以好的音乐享受。

王建民教授所创作的现代古筝独奏曲《幻想曲》给听众带来的视觉与听觉上强烈的冲击力,作者借苗族“飞歌”的一大特色使得民族色彩与现代创作审美结合,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传达出了新兴的音乐特色,也为乐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为我国民乐曲库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的这一创作,赢得了众多人们的喜爱。本文是笔者通过在古筝专业演奏学习期间对《幻想曲》这首现代创作古筝曲的宏观及局部分析与研究的所学所感而获,希望对正在进行古筝专业学习、教学及研究者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及见解,也希望对《幻想曲》这首作品在演奏与教学研究中的继承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致谢

非常感谢我的专业导师胡婷婷老师,是胡老师严谨的学识态度,细心的孜孜教导,以及丰富的学术涵养,教导我怎样将实践与撰写相结合,在反复练习《幻想曲》和潜心琢磨其内涵和深诣之下,也让我感受到胡老师的耐心和对待研究不畏困难、不辞辛苦的钻研精神。让我十分感激能遇到胡婷婷老师并有幸成为她的学生,胡老师对待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和待人温和谦逊的处事态度将是我在学习及生活上永远的榜样!

注释:

①韩新安.追寻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访谈录[J].人民音乐,2003(2).

参考文献:

[1]姚宁馨,季媛媛.评析筝曲《西域随想》的继承与创新[J].音乐天地,2008(7).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幻想曲王建民
红碱淖在思念
圪梁梁
快乐幻想曲
长发幻想曲
王建民:羊大为美 知行合一
玩意
Last Nomads in China : Notes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Kazak Nomads in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