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班族 一年可休110天

2018-03-02 00:32方敏
当代工人·精品C 2018年1期
关键词:礼制公职人员学堂

方敏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公元675年的九月初九,一帮文人墨客趁着十日休假的日子,从全国各地赶到江西南昌赣江滨,齐聚庆祝滕王阁新修成,这里面有文坛领袖“孟学士”,也有武界名流“王将军”。21岁的王勃正好去探望在交趾做县令的父亲,路过此处,挥笔写就清新流畅的《滕王阁序》。

可见,休假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聚会郊游什么的,也得趁休假。

谁说古人无假期

古代上班族有假期吗?在农业经济时代,农民或许是真的没有什么休假概念。他们只需要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农忙的时候就忙,农闲的时候就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进城打工,将自己的时间交给一个工地或者其他单位来管理。

搁在古代,要说最关心休假的群体可能非公职人员莫属。我们探寻古代休假制度的蛛丝马迹,大部分来自官方志书或者史学传记的记载,其中涉及的多是公职人员如何休假。

关于汉代以前的公职人员如何休假,文献记载实在少得可怜。撰者不详的《穆天子传》中有这么两句,“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因为天气寒冷,大领导让职员休假。这大概是最早的休假典故之一,被后来的诸多文献引用,譬如杜甫在他那篇并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便如此写到,“幽灵斯可怪,王命官属休”。

一句话能推测一个时代的休假情况,一个词语也能。有研究者本着不放过历史上任何一颗沙粒的精神,在《战国策》中发现了“告归”一词,“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虽然有人说,这是讲商鞅告老还乡,但假期研究派坚持认为,其实“告归”说的是商鞅休假回了趟家,然后又回来了。在后者眼里,这句话足以作为当时公职人员的请假记录,毕竟他们很少再发现其他的官方放假记录。

到了汉代,从文献中研究古人如何休假就不是那么困难了。唐朝的张守义在为司马迁的《史记》说文释义时就提到,“汉官五日一假洗浴也”。除了这关于休假的一点儿边角花絮,还有来自官方《汉律》的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到底是每工作4天在第五天时放假,还是每5个工作日放一天假,即使在假期研究派内部也说法不一,但不管怎样,可见当时公职人员休假便已列为典章制度。除了固定公休日,根据职位不同,当时的公职人员还能得到长短不一的不固定假期。三国曹魏人孟康在他的《汉书音义》中说,“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这里的“告”,便是指不固定假期。

根据文献的记载,到了南北朝时期,5日一休改为10天一休,一直延续至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便记录了一个趁“十旬休假”而举行的聚会。

据了解,在唐朝,除了“旬休”这样的常规轮休,每年还有3个“黄金周”,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则分别休三天小长假,假期一天的节日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要休假,就连三伏这样的节气也要休假。

随后的宋代,假期有增无减,不但开创如“天琪节”这样的新节日,而且逢节必休。有好事者曾做统计,一年365天,宋代公职人员可休110天。据史学研究者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节日最为丰满的时期,元明清之后,公职人员休假就变得困难了。

元代,从北方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没有宋代那么多讲究,每年只有16天节庆假日。明朝的大假期则只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辰,旬休也改成了月休三天。

休假上升到礼法高度

现在看来,漢代休假的名义竟是“洗沐”,着实有些奇怪。但是想想当时的生活习惯,也就不足为怪了。古代公职人员衣着长袍,衣袖宽大,据说不易清洗且容易招虱子。而且,当时的公职人员并非像现在一样上班去单位,下班就回家,而是一进单位便不能轻易回去,直到工作日结束的轮休才能归家洗浴修正。有些家在外地的公职人员,上班时将马养在单位附近的朋友家,休息日时再去骑马回家。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休假与当时的生产和礼制有关。尽管主事生产的是农民,但公职人员也在节气休假,以表对大自然和农事的尊重。沐浴一说则源自儒家思想,孔子曾赞赏过曾点的情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依照儒家思想,洗沐不仅仅是清洁身体,更代表了一种思想的神圣和洁净。

在宋代,还有很多与礼制契合的假期,根据父母居住的远近设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定省假”,专门用来探亲。前一阵子,“不回家看父母违法”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如果搁在宋代的公职人员身上,有假不回家可能还真的违法了。宋代尤其重视伦理宗法,并落实到了假期上,家里有儿子行冠礼,放你3天假;家里儿女要成婚,放你9天假。父母去世,官员则需“丁忧”3年。

当休假上升到礼制的高度,不休假的员工便不是好员工。《汉书·薛宣朱博传》中便有这样一个故事,到了冬至和夏至的时候,官员都休假了,但是负责治安的张扶却独独不肯休假,坚持在单位里处理工作。这个时候,地方大领导薛宣就出来委婉地教育这个勤恳的手下了,“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斯亦可矣!”

大意是说,礼制讲究以和为贵,要通情达理,该休假的时候就休假,虽然单位里还有工作,但家里也需要你。所以张扶你应该跟大家一样,回家看看妻儿,与邻居一块儿聚聚,这也是应该的。在礼制为上的社会里,不休假是不对的。

西方人带来了星期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一开始国人对此非常反感,认为星期日休息是一种精神和钱财的极大浪费。但是随着来华的外国人日益增多,生活共处耳闻目睹,国人也开始慢慢了解了星期日公休的意义,逐渐认为这是一种良风美俗。1872年6月1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文章《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文章说“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

中国最早规定星期天放假的是福州船政学堂。1882年该学堂规定:“一班照西例,礼拜日歇息,其从汉教习受教者,每月朔、望、初七、二十三歇息一日。”该学堂共四个班,一班是接受西式教育的,所以休星期天;但其余三个接受“汉教习”的班,虽然也是七天一休,但硬是按照阴历规定每逢初一、初七、十五、二十三各休一日。

首次见到关于实行星期制休假的规定,还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史称 “壬寅学制”的文件里。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钦定中等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全国的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制,逢星期天休息。不出4年,星期制就走出校门。在京城的中央机关,先采取星期制的是与学堂有关联的学部,之后是分管经济和外交的商部和外务部,到后来,被视为最保守的礼部和吏部也过上了星期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制公职人员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主体比较研究
宝宝国学堂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