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物流业转型发展

2018-03-03 00:03孙夏令李秀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物流发展面板数据模型对策建议

孙夏令+李秀萍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河南省2005-2014年统计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对物流业发展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物流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所带动,固定资本投入、信息化水平、物流人才等因素對物流业发展也有一定贡献,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物流业发展有着较高的阻碍作用。最后,基于物流业发展动因分析,探究了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供给结构转型方向,作出针对河南省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物流发展 面板数据模型 供给结构 对策建议

当前,河南的物流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日益成为热点。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物流业发展为实证,找出物流业发展核心动力因素,调整物流业的供给结构,寻求发展新路径,指导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河南物流业的供给结构转型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推出多项政策不断增强物流业发展活力。到2015年河南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81.59亿元,增长速度为8.8%,是河南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物流业发展呈现的特点有:一是航空货运增长突出,郑州机场跃居为国内第四大货运机场;铁路运输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呈现“黑冷白热”,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运输减少,日需品增幅明显;公路运输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保持中速增长。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以较高速增长,2015年达到1906.31亿,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物流发展依靠投资拉动较大,整体表现为粗放型增长。三是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在信息互通、统一标准、共享资源方面做的不足,经营成本增长过快,仍以较低端的物流为主。

基于河南物流业发展特点分析,为寻找发展真正动因,我们作出假设:城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投资是物流发展主要动因,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对发展促动相对较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物流业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将采用河南省2005-2014年统计数据,进行数据检验,选定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尝试验证假设。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与说明

鉴于国内尚缺乏清晰界定,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来表示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并根据河南省相应年份的价格指数对名义值进行平减,剔除物价变动等因素影响,获得实际值。

此外,货运周转量同时包含了货运数量与距离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有效考核物流业的综合指标。因此,本文模型被解释变量选取物流业增加值(ADD)与货运周转量(TURN)。

(二)物流业发展动力因素分析与指标说明

固定资本投资量。固定资本投资(Ifa)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因素,影响着物流业的发展,同时鉴于物流信息化被誉为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因此本文固定资本投资选用河南省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量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投资量,并对二者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和进行数据处理,折算为2005年不变价。

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Inf)对物流业的效率提高、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足够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良好运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提高周转效率。本文信息化水平通过各时期互联网用户数表示。

物流人才。物流人才(Lab)影响着物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是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深刻理解行业理念和信息系统,并能及时做出“物流诊断”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物流人才指标采用历年行业人数乘以历年受高等教育比例来衡量。

城镇化率。城镇化率(Cit)的提高意味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的提高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有利于物流资源整合、提高效率,实现现代化物流的发展。本文城镇化率用历年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衡量。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Str)的升级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提升都具有重大影响。工业物流占物流业的比重最大,同时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都属于第三产业。所以本文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河南省GDP比重来量化产业结构这一影响因素。

(三)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即用若干个体组成的截面在某一时间序列内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所建立的模型,同时为消除变量异方差的影响,对本文中七个变量分别取对数:

式中,α为截距项, ε为随机扰动项,β代表各变量对产出的弹性,x为选取的解释变量,k代表变量的个数,i表示不同的观测区域,t表示观测年份。

面板数据的检验分析

平稳性检验。面板数据在回归处理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以确保有效性,若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即使R-squared很高,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此时时间序列间就未必有直接联系,这种情况称为伪回归。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方法主要是单位根检验。首先对序列绘制时序图,观察变量的曲线是否具有趋势项和截距项,为后续检验做准备。然后利用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以及Fisher-PP检验等四种方法对文中涉及到的七个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变量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序列都为平稳序列,七个经济变量都是一阶单整。所以,我们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判断变量长期均衡关系,避免出现伪回归。

协整检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Kao检验(利用推广的DF和ADF检验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性检验)和Pedroni检验(Pedroni的检验方法是可以有异质面板存在,这点与Kao检验不同),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有Panel V-statistic、Panel rho- statistic以及Group rho三种检验方法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都在0.05显著水平下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协整检验通过,因而本文所取河南省物流业发展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进行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endprint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况:忽略个体差异看作整体的混合回归模型、考虑个体规模差异忽略结构差异的变截距模型以及考虑个体规模差异又考虑结构差异的变系数模型。模型形式的設定如果不准确将导致结果偏离,为确保模型选择准确,需要检验以下假设:

检验结果如果是接受H2,则模型选择混合回归模型,无需进一步检验;如果拒绝H2,进一步检验H1,若同样拒绝H1,则选择变系数模型;如果拒绝H2而接受H1,则选择变截距模型。采用协方差分析检验,构造如下两个统计值:

其中,K为解释变量个数,N为截面个数,T为时期数目,S1、S2、S3分别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通过计算得到F1和F2的数值,将F1和F2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进行比较,F1=19.4563,F2=443.5567,而F(5,8)=4.82,F(6,8)=4.15,显然本文应选取变系数模型。此外,变系数模型又分为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变系数模型,具体选择哪一种可以通过Housman检验法确定,Housman检验显示在0.05显著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所以本文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二)实证结果

本文数据结果处理,采用的是GLS方法,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R-squared值为0.9976,F-statistic值为303.6836,说明拟合度较好,拟合方程整体显著,从弹性系数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分析结果:一是河南省物流业增加值提高的主要动因是城镇化率,促进系数高达3.3546,对河南省货运周转量影响较大的是信息化程度与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1.4741与1.3286。这说明河南省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优化物流资源配置,释放物流新需求,同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促进着河南物流业现代化的进程。二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对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也具有正向推动的作用,但弹性系数较低,相对于货运周转量的弹性系数只有0.0786,相对于物流业产值是0.2186,推动作用都不是很大。这是缘于近年来固定资产的投资对轻轨与机场等投资比重较大,着重建设南北一小时、东西半小时的高速铁路交通,而对基础公路建设比例较低,同时河南物流的现代化发展不足,难以高效率的应用现代化交通。三是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河南物流业总产值影响为正值0.4271,对货运周转量的影响为负值-0.0845,整体影响不大,这是源于河南省目前物流业仍是低端物流为主,未来产业不断升级,企业竞争加大,对劳动力素质,包括初级的操作人员与中高级的管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四是河南产业结构对物流业产值和货运周转量两个指标贡献都不大,物流业的增速超过工业增速也客观印证了这一事实,表明区域外产业对河南物流带动较大,而省内贡献不足,与河南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较慢的产业转型有关,这对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阻碍。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化率是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固定资本投入、信息化水平、物流人才等因素对物流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物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与之前的假设基本一致。鉴于此,要改变发展现状就必须以发展动因为出发点,设计切实有效的转型策略,对症下药,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以物流业支撑全省经济发展。

结论与建议

继续建设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河南省地理位置条件优越,是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网络枢纽,但是省内主要干道联络协调能力需提高,城市道路体系统一规划欠缺等问题需改善,部分易交通拥堵的道路需扩建、改建。此外,应增加物流储运和集散设备保证基础供应,统一物流标准体系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建设配套安全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提升物流业产业结构层次,适应“三化”协调发展。努力提升物流产业结构层次,丰富物流服务方式,适应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粮仓向世界餐桌的跨越,离不开农产品、食品加工品、鲜活产品的物流,要依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保鲜、冷藏运输等配套物流服务。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科学研究。现代物流供给转型发展需要一批综合型物流人才,应加快步伐改变省内高校物流专业建设与企业内部物流人才培训都比较落后的局面,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加快培养既懂管理、懂技术,又能跨行业、跨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积极从国际、省际引进相关人才为河南物流业发展、中原经济建设服务,加速河南经济的振兴。

加强信息建设,发展现代物流。首先,要推进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的建设,提高通信速度,同时增强信息的处理利用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运作效率。其次,要发展反应快速、功能集成的物流体系,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建设高柔性、高服务质量的现代化物流。最后,要创新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育新动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物流品牌企业,改善物流服务供给质量,带动河南物流业大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升.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钟祖昌.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研究[J].财经研究,2010(9)

3.李剑,姜宝.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4.魏修建,陈恒.物流发展驱动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4(6)

5.薛丽.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

6.范炳絮.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9)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流发展面板数据模型对策建议
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