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8-03-04 11:16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李少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课文教学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 李少群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有些不能准确翻译文言文,有些则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为望文生义,只注重局部的通顺,而忽略句子是一个整体结构,忽略了句子在段落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陋室铭》文中开头介绍“陋室不陋”的原因时,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的“馨”应理解为“品德高尚”,而不应译为“香气”,这是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陋室”之所以“不陋”,是因为跟主人的品德高尚有关。因此这样的解释才是确切的,此其一。其二,古汉语复音词的反义词组合,这实际上是一个复合词,意义偏在一个语素部分。例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异同”注释为“不应因…而异”。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只表示“异”没有“同”的意思。又如《五柳先生传》中的“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去留”注释“去,离开”,这里写出五柳先生的率真豁达的真性情,因此“去留”只有“去”而没有“留”的意思。等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不能像切豆腐一样一块块切开,而应把握它的系统性,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本文从两大方面去谈文言文的系统性:一是文言文的课内阅读教学;二是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教学。

一、文言文的课内阅读教学

1.古今结合

(1)现代汉语有很多实词、虚词、句式是继承了古汉语的。学习文言文,不能把它当作是独立的个体,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整体分析,启发学生去认识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给他们以钥匙和规律,使之事半功倍,学得更好。例如,在比较常用的虚词时,应把知识联系,发掘,延伸。在讲解《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曾益其所不能”中的“其”字时,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知识,联系已学过的知识:①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④其真无马邪(《马说》)。经这样的联系区别,从而总结出“其”字的用法:A、作为人称代词,指代人,与后面的形容词组合作宾语。译为:他,他们。B、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或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C、作副词,放在句首,表委婉、反问的语气。译为:恐怕,大概,难道。同时,也可以联系现代汉语词中“其”字的类似用法,如“促其早日实现”“怀疑其未必成功”“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等,经这样联系,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打破知识古今的界限,归于一源。

(2)古汉语中有许多同义词。如常见的“皆”字是表示“全、都”的意思。“火伴皆惊忙”(《木兰诗》)。成语一拾即得的“皆大欢喜,草木皆兵,比比皆是”和“皆”字同义的“咸、备、具、俱、毕、尽、悉。”比如,①《桃花源记》中的“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触草木,尽死。④《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⑤众妙毕备。⑥悉以咨之。这些相应的知识如作系统地一并学习,既便于学生把握同属一类的知识,又加深学生对文学知识丰富性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再放眼观望现代汉语,部分生命力较强的词语现在仍有应用的空间。如“保温杯为啥尽卖半成品?”“毕生希望”“样样具全”等。从语法看,可以从学生惯用的现代汉语用法去分析难于理解的古文语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古文中的“不亦……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句句式“不也………吗?”或“难道不是……吗?”古文中“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与“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句式“……者,……也。”和“……,……也”都表示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中的“……是……”有异曲同工之效。现代汉语继承和传承发展古代汉语的精髓,古今知识源于一本,两者息息相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笔者认为,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这方面进行指导性的分析,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古文的教学和现代汉语的教法一样,也体现在结构、表现方法、语言三方面,尤其是语言方面。文言文的语言精练而又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句话就能展开一种境界,用字很少就能叙述清楚一个情节曲折的事件,讲清楚一个深奥的道理,正所谓“言简意赅”。如《陋室铭》全文只有18个小句,开头为了突出主旨,不惜笔墨连用两个比喻引出主旨,重点描述“陋室”不陋,突出“德馨”,从外到内,从静到动,从物到人,作了全面而概括的描述。接着用了三个典故,四句话,阐明主旨,言简意赅,中肯有力。再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个细节描写,只有十个字,就概括了环境的幽雅,给人展开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境界。这里的“上”和“入”两个动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给“苔痕”和“草色”赋予人的这两种动作,由静态到动态,把这两种事物写“活”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文中的“绿”和“青”,更突出鲜明色彩,使人觉得置身于青绿之中。经过这样的反复理解,体会,诵读,再加上语句对称,平仄协调,音韵铿锵有力,真是美不胜收。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还是语言艺术上,都是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研讨学习。

2.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扩大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心思放在课本上,去阅读,去思考,去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去,转变成情境,形成整体的意境美。

首先,通过鲜活的画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笔者在讲授《桃花源记》时,先让学生对照注解,理解课文的大意,整体感知全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勾勒出每幅图景,每段一幅,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段,并画出来,投影出来,比较哪一幅最符合文意,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顾及全面,又能让他们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犹如身临其境。再让学生对照挂图,听配以音乐的课文朗读。情境使学生的想象力迸发,同时也启发他们的思维,大家各抒己见,学习热情高涨。如针对文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让学生思考桃林的位置是在溪的一岸还是两岸?透过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学生判断当时是什么季节。这样在学生眼前勾勒出一幅优美的世外桃源,似乎也置身于作者的理想世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对大自然的情感。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实质上强调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能轻松地提升学生的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接受能力,与文章产生共鸣,亲临作者所描述的情境,结合当时的朝代,习俗,人物的思维方式去理解 ,综合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去把固定的文字“复活”,使其在字里行间放射魅力,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也就是说从整体的语境中,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化具体为可感的形象和情理。

教师要以感情来呼唤感情,教师是教材和学生精神共鸣的传递者。教师要学生能理解距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古代文化,就要讲究技巧。首先,进入课文,备课,准确把握和提炼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教学、教学艺术,全心全意创造一种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心理和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也保持一种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状态,收到意料之外的收获、效果。

其次,以名句或典故来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的兴趣。在新课的导入中,教师可以把情感的出发点作为学生情感的出发点,则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欢乐愉快的气氛。如《爱莲说》的导入,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莲花的认识,再列举历代文人对荷花的咏唱,其实古人描述荷花,可以说各有风韵,如周邦彦的名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人杨万里诗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丽景,也有不少以荷花来自表心性芳洁,一句“制芰荷以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道出屈原的心迹。众所周知曹植的《洛神赋》用了“灼若芙蓉出绿波”来形容洛神的明艳。另外,还有《封神榜》中的哪咤是莲花化身。可见,在古代文人的眼中莲已不只是一种花,而是一种象征。然后再朗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韵学生马上就能捕捉到,被古代如此瑰丽的文字所陶醉,禁不住折服于作者精湛的表现技巧。

所以,从完整的意境去咀嚼文字的韵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处处让人耳目一新。

3.注重诵读

文言文情境教学,还要注重阅读激情。《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文言文,尤其要注意朗读的重要性,充分发展诵读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语文发展情感的作用。”可见,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能使学生的感悟有了更高的提升。一堂好的朗读课,则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石潭记》中“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朗读时用轻快,悠闲的语气朗读则能表现出小石潭的幽静、典雅。《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朗读时要用一气贯穿,并要有一泻千里的气势才能表现出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因此,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想象中唤起某种形象的要素,使个人的情操得到陶冶。

在古文教学中,若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议论句),以此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并通过核心段落牵引出全文,这无疑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在教学中,要紧抓能突出中心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诵读。如教《岳阳楼记》时,抓住突出文章中心的最后一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进行重点教读,并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启发他们,体现作者凝重而旷达的心怀高远。

文言文句式多样,虚词大量被运用,这是对其理解的一个主要障碍。所以朗读要读准语气,读准句调,并弄清虚词的运用,从而理解句子的意义,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应读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如果读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别,含义也就有异,也不符合原文意思。又如《醉翁亭记》有一道课后练习题“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里;两个“而”的读音是否一样?答案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句子中有表达转折或递进意思的,是重读标志;有作调节音韵节律作用的连接词,则选择轻读。因此,前一个“而”字应该轻声诵读,后一个“而”字应该加重语气读。

对作品的理解也要注意情感的章节,把握全文以及重点段落的情感色彩。如《岳阳楼记》其中“若夫霪雨霏霏……”一段和“至若春和景明……”一段,感情色彩有明显的喜悲差异。前者全部写虚,着重渲染“悲”的气氛,“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写出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对这类文章,在学生理解整篇内容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的感染力,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往往比教师分析、讲解给学生听的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而且反复诵读,不仅显示了层次,节奏感也增强,轻重急缓的朗读,让同学们兴味盎然。

二、文言文的课外教学

文言文课内教学,是教学课文的内容,包括字、词、句、章节乃至全文的意蕴,这固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步骤。但怎样才能把文言文教学提高一个层次,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批判地继承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使之古为今用?这就必须开展文言文的课外教学,即在文言文的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眼界,既要掌握课文的内容,又不要囿于课文,要善于生发课文的言外之意,汲取提炼其有益的养分。

1.介绍课外读物

教师在课前或课后,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文言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了解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接受课文内容。这是文言课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笔者在授课《岳阳楼记》时并不急于讲授课文的写作背景,而是请学生介绍范仲淹本人,以及岳阳楼所处的地理环境,这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必须具备的背景性,学生之所以能准确地说出,范仲淹为何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岳阳楼”为何有“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景观?这正是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善于开阔学生思维的结果,否则他们哪有如此般的见识呢?

2.传授分析方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身心修养。如孔子《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的齐家之风,等等,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习近平主席之所以能把我们中国治理得井然有序,是因为他时刻以古仁人之心来衡量自己和党员干部,强调我们应该培养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这说明文言文在现代有借鉴和教育作用。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传授学会分析文言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观点和方法。

在正确评述文言文课文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一刀切,全盘否定。如在《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每个人可以各尽其力地进行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人都能极其和谐而友善地相处。这在当时虽然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是作者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而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即使是最后他选择了隐居田园(《归园田居》),但这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评,在客观思想上透露了人民有想要从压迫、剥削中得到解脱出来的要求,蕴含非常积极的含义。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因为他的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而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尽量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权衡古代人民,过多否定,要中肯地评定历史上人物的功过,才能准确地把握主旨,把握到文章里的积极因素。

3.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情感的敏感和情操为动力来提升素养,去思考学生的实际道德教育和说服力。它可以使人变得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因此,我们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我们在教学时,要把蕴藏着的古代优秀文化精神宝库发挥出来,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提高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气质,充分发挥品德教育和美德教育的双重作用。形象概括出深邃的哲理,从个人的作为推论到治国。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想起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就有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我们能不奋发进取吗?所以“文以载道”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导出了忧患能使人勤劳,使人进步;安乐享受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文言文教材教法应强调爱国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弘扬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贯穿审美教育,增强审美能力的培育。如初中古文教材有做人篇,勤学篇,有歌咏祖国大好山川河流的美作,充分运用这些人物美,环境美,行为美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如《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抓住“生”、“死”两种现象对举来形象概括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行为上、生活上经受过极大的考验,才能有所作为,成就大业。最后得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全文中心的论点。这样文以载道,使学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要树立道德模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巨大影响力。用一个明确的例子把这些宝贵的品质展现给年轻人,让他们的内心触动,让他们的想法得到引向,使他们以最高的热情去追逐至高的道德标准。如笔者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引入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远政治理想,让学生体会古人那种先吃苦,后享乐的伟大精神,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古代尚且有这些“古仁人”,何况现在科技发展,竞争蓬勃的时代,尤其在新世纪的今天,更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为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学生在这样的榜样感染下,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审美情趣,培养爱国精神,这样比起单调的说教效果要强得多。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有机结合,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勤,自创文言式题力争文言高分——初中文言文教学尝试[J] ,教育界,2012(23).

【3】章璐玮,章莲芳,基于学情提高初三语文课复习效率[J],语文学习。2013(3).

【4】黄瑞玲,转变方法提高效率——浅谈初三语文教学工作[J].剑南文学。2013(4).

【5】原建平,与人民教版新课标7-9年级语文课本同步配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6】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6.12.

【7】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课程﹒教材﹒教法》,2004 年第10 期.

【8】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考试周刊,2010,(40) [J].

【10】肖成全.有效教学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言文课文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