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山桥唢呐的历史回溯及艺术传承

2018-03-04 07:18杨姝
艺术评鉴 2018年23期

杨姝

摘要:在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下,人们离民间乐器越来越远,也极少有人会去了解。唢呐是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青山桥唢呐具有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在国内对其的介绍和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唢呐的历史源流以及青山桥唢呐的艺术传承的概述,让大家更多的了解青山桥唢呐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青山桥唢呐   历史回溯   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16-03

一、青山桥唢呐的历史回溯

唢呐,一件在中国流行地域很广且常年流传在民间的乐器,多被使用于婚丧嫁娶等民俗事件中。

(一)青山橋唢呐的来历

青山桥地处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在这里有一种民间独特的演奏形式,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这就是青山桥唢呐,又称为石鼓唢呐,主要流传在湘潭县青山桥、石鼓、汾水三镇及周边一些地区。关于青山桥唢呐的来历,除了史籍等记载,根据其传人口述还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故事:据说尧帝有两个美丽的女儿名为女英和娥皇,她们能歌善舞,闲暇时间在花园散步时瞧见桂花树上有凤凰飞舞,故找来以为很有才能的手艺人从凤凰栖息过的桂花树上截取了一截树枝凿空磨成圆形的杆子,后取上为“清”音,取下为“浊”音,中间则用“清”“浊”两音相合取中为中音,再以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为根据分为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即为如今的1、2、3、5、6音)和变徵(即4音)变宫(7音)二音,至此,人间的第一支唢呐被创造了出来。而后又过了段时间,大约在周朝时,有位宫廷乐师手持这把桂花树枝所做成的唢呐来到了青山桥地区生活定居,并开始广纳门生,教授其吹奏唢呐的技艺,就这样一年年过去,徒弟也一代代传了下来并把唢呐吹奏发扬光大,而青山桥地区也成为了人间的第一个唢呐之乡。这也就是为什么石鼓地区的人们会用“桂花的芳香”来形容好听的唢呐乐曲,而且听到好听的唢呐音色便用犹如凤鸣之音来赞扬演奏其的唢呐艺人(民间唢呐乐曲至今仍有《桂枝香》等这类曲牌流传)。

据史籍记载,青山桥唢呐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以前,可谓历史长远。青山桥此地受到周边的道教圣地南岳山的宗教熏陶,当地经常会有一些法事和宗教活动,带动了青山桥唢呐的发展以及培育出了一大批艺人。而青山桥距离城镇有些距离,经济落后贫困,所以人们会学习一些技艺来补贴家用在他们农耕劳作的闲暇时间里。这样,青山桥唢呐不仅在玩龙耍狮、婚丧嫁娶、上梁庆典、祝寿挂匾等民间活动频频出现,也颇受佛道礼仪、祭祀及法事道场这类宗教活动的青睐。又因这些活动会给当地人民带来不俗的额外收益,所以当地唢呐吹奏学习很受欢迎,代代相传。由于闭塞少与外界接触,青山桥唢呐不管是从结构还是演奏风格都很古朴,贴合本地人民的审美和习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没有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并且在它的发展中,人们在保留了湘中地区曲调的地方风格外,更加以发展和完善,逐渐衍生出可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曲牌类型,有着异常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青山桥唢呐的发展

青山桥唢呐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初期衍生期、形成与完善以及发展成熟期,接下来就加以介绍和说明。

1.初期衍生期

由于距今时间过于长久,关于青山桥唢呐初期形成的准确时间,至今未能在书籍资料文献上找到具体的记载,只可知起源很早,而从青山桥唢呐传承人口中可得知由明清开始青山桥唢呐就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大约每四人中就有一位是吹奏唢呐的艺人。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少有青山桥唢呐的历史记载,但是由于元明时期杂剧以及南戏的形成和人们的追捧,各个民间器乐的发展也蒸蒸日上,而吹打乐中加入唢呐,使得乐曲感觉欢快热烈,唢呐在民间吹打乐的地位也日趋成型。

2.形成与发展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间(1756年)《湘潭县志》记载:“凡遇颁到诏书,地方官员遵照《会典》县龙亭彩与舆仗鼓乐,出郊迎接至公庭开读。”此文可知清朝时期青山桥唢呐在当时应用广泛并且颇受喜爱,地方官吏用唢呐等吹打乐来创造出隆重排场迎接朝廷或庆祝重大场合。而光绪时期,湘潭很多民间艺人在湘中本土的曲调基础上,又吸取了古典戏曲以及一些民间曲调的风格,鼓吹乐盛行,青山桥唢呐的吹奏方式日趋稳定,形成了固有一派的演奏风格,也为青山桥唢呐后期种类繁多的曲牌以及独特的演奏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发展成熟期

20世纪初期,唢呐艺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种类的演奏中,摸索出了更为独特的演奏方式——“西工子”和“闷工子”,并且根据乐曲结构的不同,更为细致的分成了“路鼓牌子”“夜鼓牌子”以及“堂牌子”,是青山桥唢呐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些唢呐艺人们在青山桥以及周边地区自发的组建和成立了各个演奏团体,这些演奏艺人不仅互相交流切磋技艺互帮互助,而且他们更为活跃的参与和组织到周边的民间各类活动中去,不仅提升了自身水平,更把青山唢呐的影响范围扩大,提高知名度。不得不说,这些民间乐班对青山桥唢呐来说,不管是之后曲牌的丰富还是青山桥唢呐后续的发展和传承都造成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青山桥唢呐的艺术传承

唢呐是深受中国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间吹管乐器,一般与其他传统民族乐器共同演奏。在现代,流行曲中也有唢呐的运用,那么,我们要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桥唢呐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

从2006年青山桥民间唢呐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有青山桥唢呐这个特色民族乐器的存在,但是大部分的家长都愿意送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架子鼓等等那一些比较热门的乐器,拒绝送孩子去接触这些冷门一点的民族乐器。有些如《小开门》那类比较难吹奏的曲目,循环呼吸、“口鼻同吹”等一些特有的演奏技巧,已经很少有人会演奏了。

为了改观这一现状,青山桥地区人民做了很多努力。通过湘潭市泰安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永红的支持和资助,青山桥地区的歇马中学办起了唢呐培训班。不仅在学校有正规的教学,在校外,有的传承人已经从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培养。传承人不止是言传身教,还要结合一些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运用了现在普遍学习唢呐的一些方法,同时也保留了青山桥唢呐独有的吹奏风格,例如:循环呼吸、闷工子等。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习民族乐器通用的简谱,还要学习工尺谱。传承人主要教的内容是路鼓牌子,因為其曲调是取材于湘潭市本地的一些花鼓和小调,学生们学习起来也更有兴趣,且多用于红白喜事、人生礼仪等民间活动中,大部分由鼓乐班进行演奏的,适宜大家共同表演。学习了唢呐的同学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例如:2017年在湘潭县一中举行的艺术节,同学们很自信的展现了自己,获得老师及其他同学的一致好评;还参加了石鼓镇一年一度的旅游节;参与了电视台节目—欢乐潇湘,在电视上也能看到同学们一展风采;在湘潭县一年一度的闹新春、元宵晚会上,也能看到同学们的身影。同学们不仅仅有才艺,还很有爱心,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很多学习了唢呐的学生主动地参加了湘乡夏令营的爱心活动,多次去到了各个敬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关爱老人。

通过这些许许多多的活动,让学习青山桥唢呐的孩子们更加愿意去学习,让家长更加支持孩子们去学习,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青山桥唢呐的魅力。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我们要将民族的乐器好好发展和传承下去,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湘潭县文化志编写组.湘潭县志文化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90.

[2]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莫柏槐.青山桥唢呐现象探析[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

[4]方圆.我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唢呐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0,(13):182-183.

[5]唐湘岳.青山唢呐有传人[N].光明日报,2012-07-05:(005).

[6]李文亮.浅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的运用[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7]陈家齐.陈家齐讲唢呐第七讲常用唢呐的种类及其表现性能[J].乐器,2010,(04).

[8]宋晓辉.任同祥唢呐名曲《百鸟朝凤》演奏艺术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9]杨会青.论唢呐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J].中国音乐季刊,2006,(04):104.

[10]龚怡.任同祥唢呐艺术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1]张丙娜.论演奏技术对唢呐音色的影响[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