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8-03-05 00:39苏海民徐国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科学

高 杨,苏海民,徐国伟

(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不同高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定位等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1],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背景下,进行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有助于本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增强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

1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原则

1.1 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进行专业基础教育,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地理科学的知识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一定优势,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地理科学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配置,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1.2 切合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设定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地理科学专业以师范专业培养为主体,最初主要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随着地理科学研究相关技术、方法的发展,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扩展,通过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获取、环境实验分析等基本技能,培养能够在资源、环境、规划等方面从事科研、规划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个性能力,实现应用性和师范性的统一。

1.3 遵循现代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的组织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需要现代教育观念给予理论指导[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适时调整。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3]。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4 体现学科专业特色

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学科属性和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科专门性人才。地理科学是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基础学科,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又赋予了地理科学新的生命力。地理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体现专业特点,充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交融渗透,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科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统一,专业课设置不能忽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要紧密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沿,通过基础课教学、专题讲座、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配合设置,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2 现行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2.1 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不相适应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主要培养从事地理科学的教育工作者扩展到能从事资源、环境、规划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建设的过程中,地理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更为具体,从强调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教学素质的培养发展为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但在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时,较少考虑培养目标的变化,习惯性地沿用传统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未能突破以往的框架,滞后于培养目标的变化,给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阻碍。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均衡

重理论、轻实践是很多专业课程体系的通病。地理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多数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重远远落后于理论教学比重,使得学生对实践建设中的应用性问题缺乏应对能力。实践教学的经费开支远高于理论教学,受教学经费的限制,野外实习次数、课程实验环节等不断被压缩。在教学时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地理科学实践教学时间往往被挤占,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结构传统,课程设置缺乏更新

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化、系统化和完整化[4],现行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也多强调课程设置的理论系统性和全面性。这种课程结构虽然能够体现出地理科学综合性的特点,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科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数字地理的教学研究、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课题、新内容很少在课程设置中得到更新。

2.4 应用能力培养特色不足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建设转型过程中,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在此过程中忽视了专业应用培养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是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地理科学专业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和利用学校的相近专业及学科群的师资和办学优势,比如利用学校现有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规划等同源专业的师资来确定地理科学专业应用方向。

3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5]。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紧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来设置相关课程平台或课程群。按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规律,能力培养体系可由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部分组成。通识能力主要包括了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以大学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专业能力主要有三个类别,分别是专业认知能力、核心能力、应用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以符合社会职业能力的要求;发展能力强调能力的多方面拓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由此,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可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综合拓展课程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体系结构图

3.1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对应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设置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并可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课、体育、就业指导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3.2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对应专业认知能力的培养,可设置基础认知课程、大类教育课程,让学生对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将来所能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整体认知。具体课程有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数学、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与生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

3.3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对应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对应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可设置3~5种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解决专业基本问题的能力。地理科学专业核心能力可设置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师范类)、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课程、区域地理问题解析能力课程、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能力课程等模块。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等课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能力课程包括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区域地理问题解析能力课程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等;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能力课程等模块包括经济地理学、环境学、全球变化、城市地理学等。对应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类课程,目的在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应用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实践、课程设计、毕业(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课程设计可根据专业能力课程设置情况在对应学期安排1~2周的专业课程设计,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呼应,例如设置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学课程设计等。另外,师范类教师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根据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践时间应不低于18周[6]。

3.4 综合拓展课程平台

综合拓展课程平台对应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可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知识广度,提高专业学习层次,并且使学生个性发展得到满足,可在地理科学专业的不同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包括旅游地理学、灾害地理学、乡土地理、景观生态学、自然资源学原理等多门类课程,课程选择过程中也要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最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让学生能学习和了解地理科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是在所属高校的大环境下进行设置,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

4 结语

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水平,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同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师资队伍、学科基础等多方面的条件构建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切实把课程体系的改革转化为学生能力培养的加强。随着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要持续探索和深入研究,以求不断完善。

[1]周亮广,江玉晶.新时代应用型本科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3):51-54.

[2]李艳红,张根寿,林爱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理学基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3):49-53.

[3]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4]千怀遂,马蔼乃,钱乐祥.高等学校地理学一级学科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J].高等理科教育,2006(4):56-60.

[5]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58,61.

[6]高杨,徐国伟,许东升,等.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阴山学刊,2014(1):83-8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科学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科学拔牙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