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被床封印的日子最销魂

2018-03-05 17:51梁爱芳
智慧少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宋濂炭火木炭

梁爱芳

古代冬天:御寒的都是奢侈品,唯有诗歌免费

古人没有暖气,又没有空调,这大冷天的,他们可怎么过呀?

都说,愤怒出诗人,天冷也能让人诗兴大发,看看古人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一言不合就写诗。

被北风击败的李白

那时候的冬天可是比现在冷多了。李白曾经专门为“北风”作了首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天嗷嗷的冷啊!虽然诗句

裘皮大氅,让我们的梅宗主对抗火寒毒造成的寒冷。夸张,但寒冷程度可不是造谣。拿离得最近的清朝来说,据记载,在当时北京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天是寒冷天气,温度最低时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电视剧《金枝欲孽》里满屏裘皮大氅,那不是炫富,是真冷啊。

被打火石欺负的孟郊

唐代大诗人孟郊因为家里穷,每当北风呼啸,别人都有火炉、木炭,他没有,所以只能拣寒枝。结果打火石也打不着,因此气得发飙。“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哆哆嗦嗦半天取暖未成功。“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看什么都冷,连阳光都是冷的。哼,又穷,又冷,连打火石都欺负我!

见识过砚冰的宋濂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过,他的手指被冻得无法屈伸,和杜甫是一样的:“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宋濂家里穷,没有图书,借了别人的书来抄,约定还书日期,就算把手指头冻断也要抄完!

自此砚冰便成了中国古代寒窗苦读的书生有关寒冷的独特记忆。

除了写诗骗自己,古人还能怎么取暖?

古代的冬天这么冷,梅宗主那样身中火寒毒的人怎么熬过去呢?别担心,毕竟他是土豪,可以隨意使用以下奢侈品来取暖。

暖墙壁炉:其实就是古代土暖气啊

秦汉时,宫廷中出现了壁炉和火墙。壁炉,也就是灶;火墙,就是用两块筒瓦扣合,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以取暖。东汉《西京赋》有载“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说到了“温室”,指的就是这种取暖手段。

椒房:一种有味道的温暖

大约同时,长乐宫和未央宫建起了椒房。所谓椒房,并非像东北农村那样,在窗户上吊满成串的干红椒,而是用花椒和了泥,涂抹墙壁。那时长安的冬天想必是阴冷多过酷寒。胡椒具有温中散寒、健胃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理气、止痒祛腥的功效,被火炉一烤,其中的挥发成份散入空气,被人体吸收,大约可以除湿,湿气一除,自然就暖了。

但这种方法不常用,汉以后没有见过,因为太贵。

暖阁:诗情画意的小房间

《红楼梦》里林黛玉到了贾府,贾母让贾宝玉把碧纱橱腾出来,给林黛玉住,贾宝玉去住暖阁。暖阁,就是放在房子里,底部可以加热的小包厢。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位住在小包厢里的少爷。

烧炭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

烧炭火是最普遍的取暖方式了。但单单这一个烧炭火,也是有分别的。

在古代,穷苦人家用土炕或泥制的盆烧火做饭,剩下的灶灰就用来取暖。

地主家便是用木炭来取暖,不但取暖的材料比别人家高档,连装木炭的器具也都得更加精致和考究,不同器具有不同的分工,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

棉袄:温度不够,装备来凑

在棉袄之前,普通百姓穿的是褐(粗布衣服)。如何保暖?嗯,没错,多穿几层就好了。

富贵人家用兽皮貂裘(比如梅宗主也是有的),而最底层的人往往衣不蔽体,只能生生挨冻。

手炉:古代暖手宝,梅宗主最爱

手炉,是一种非常便携的铜制品,里面是炭或热水,放在袖子里取暖,这就是古代的暖手宝。和手炉近似的,叫手笼,是一种取代手套,但形式上更像暖宝宝的东西——“既有手笼,则置两手于中,风不侵矣”。endprint

猜你喜欢
宋濂炭火木炭
In the kitchen with the chef 走进名厨厨房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寒夜
柴与炭
落雪的夜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忠诚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中国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