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2018-03-06 19:39王丹霞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

王丹霞

摘 要: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逐步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乡贤文化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处于新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治理工作面临挑战,新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的结合是现代化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新乡贤内涵、新乡贤文化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对新乡贤文化服务乡村治理的路径分析,为乡贤文化不断服务于新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新乡贤文化 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乡贤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相对独立的一面,具有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的独特特征,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和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力量[1]。新乡贤文化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调动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2]。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逐步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乡贤文化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处于新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治理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新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的结合是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方向之一。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我国当前处在由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社会历史转型期,文化多元化特征日益鲜明,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3]。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社会治理”代替了“社会管理”,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改革任务,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系统阐述了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新乡贤是新农村建设与治理的重要新生力量,本文在继承和发掘传统乡贤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乡贤的身份特征和价值内涵,新乡贤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并对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实施路径进行积极探索,找出与乡村治理民主化和制度化要求相适应的路径与模式,对符合金华及浙江乡村治理实际需求的新模式探索与应用、社会主义美丽新乡村建设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新乡贤的内涵

传统乡贤作为一個群体,一支植根于乡村沃土的社会力量,虽然在特色不一的地域文化中认同的标准和资质有所差异,但他们一定是在乡村德行高尚,得到公众肯定,且对乡村公共事业有所贡献的人[1]。传统乡贤之才学的核心是儒家的道德文章,其功能是维护旧有的礼教秩序,新乡贤才学的核心不是代圣人立言,而是为他人立功,并已经在教育、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卫生等各行各业取得了一定的功绩。所以,“新乡贤”一定意义上他们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实践者,是连接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纽带,人群主体范围和精神境界都超越了传统乡贤。

如图1所示,新乡贤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属性:

1.身份属性:从地域角度看,要是本土本乡孕育成长的人,可以从乡村走出去发展,最后又回归乡土;从品德角度看,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从能力角度看,有出众的才干或学问;从声望角度看,享有很高的声誉,受乡人推崇和敬仰。

2.行为属性:长期关心家乡的发展,通过投资创办实业或者公益事业等方式回报家乡,带领乡民发家致富或者为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在乡村社会能够自觉地担负起传播传统村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3.价值属性:在物质价值上,能够利用自身资源促进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和乡民的生活水平;在精神价值上,能够为改善目前乡村社会精神信仰缺失、人际关系冷漠、传统优秀文化破坏等贡献力量。

(二)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

乡贤文化是乡贤群体中知识、道德、信仰、能力与乡村风俗习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诚信友爱、奋进向上、造福桑梓等特点。新乡贤文化是传统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是传统品格在当前核心价值观层面上的提升和宣扬,比传统乡贤文化能够更加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3]。优秀的新乡贤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前小规模经营的农村经济还存在,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低且改变现状的意愿弱,难以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匹配的新农村发展状况,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及农产品竞争力低等一系列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干群合作和农民与农民之间合作意识淡薄,始终无法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为共同提高能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创造平台,外部力量还无法从根本上将技能、经验、信息传递给周围农民并产生深刻的影响。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以及一大批新乡贤的回归乡村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三农”问题。

2.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农村精神文明的推行剂。新乡贤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和传统文化保持完美衔接,一方面有利于突出榜样教育和示范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有利于夯实文化基础,健全文化载体,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还能够和外部城乡文化形式相结合,丰富文化建设活动的多样性。因此,新乡贤文化作为软约束和软动力,对于建设新时代的村风民风、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endprint

3.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这部分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传统社会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作为官府和民间之间的桥梁与中介,能够及时化解其中的许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农村人才的流失,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新乡贤将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该群体综合素质高,能力突出且与哺育他们成长的传统乡村血脉相连,能够凭借他们的影响力,实施德治和自治,成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有效补充,符合传统“礼法合一”的治理理念,而且成本低、效果好,在协助政府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为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我国长期以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法治建设为着力点,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新途径、新模式,取得了社会治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治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逐渐显现,要继续提升社会治理实际工作的绩效,则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关键问题的同时对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创新。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综合“新乡贤”等多方力量、创新思路、多措并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高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社会关系、文化基础都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冲击,旧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求,新的乡村治理模式还没有形成,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的乡村治理存在以下困境:

首先,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现象依旧存在,大批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并安家落户,留守下来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这部分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文化教育基础、治理管理能力不足,缺乏明显农村治理参与度,以往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治、家族协作建立起来的治理模式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已经不断弱化,传统治理模式的主体已严重缺位。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单一的农村经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上依照地缘、亲缘、血缘关系和风俗传统维系和发展起来的乡村简单社会关系有所变化。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很难找到平衡村民的利益关系的切入点,导致乡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乡村事务的有序开展都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主要劳动力迁入城市,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缺乏先进的文化支撑,对外来不良信息和思想的入侵抵御能力不足,破坏了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传统风俗、文化观念和信念体系,给根本上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增加了难度。

(二)新乡贤文化服务乡村治理的路径分析

当前在中国的乡村治理和建设的现实困境下,能否重新挖掘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治村现象,已经成为能否留住乡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治理和建设缺乏生机之窘境的关键[4]。在现阶段乡村治理和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有利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注重发挥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具体路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有效的组织,“互联网+”乡贤汇聚、交流与管理平台。要整合乡贤力量,共同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要充分利用好新乡贤与农村家乡的情感关系,以重大节庆拜访慰问、平日事事关心等方式,获得已成功新乡贤人士对家乡发展的帮助,将新乡贤在外创造的财富及企业实体、吸纳的人才团队统统接纳回流[5]。同时,要鼓励新乡贤参与到家乡事务中,让新乡贤能够通过交流平台和多种交流渠道在与家乡发展息息相关的事务、决策中发表个人观点,并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力。要建立由乡贤组成的乡贤理事会等民间的社会矛盾调解机构,努力打造和谐乡村。要让道德乡贤开办全民讲坛作为文化宣传阵地,为他人讲述自己及其他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与心路历程,为农村地区提供正能量。借助有效的汇聚、交流与管理平台,真正让乡贤成为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主体,并能够回得来,留得住,发挥得了作用。

第二,挖掘乡贤的财力物力和影响力,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要鼓励乡贤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利用各种途径推动产业和公益事业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带领乡民劳动致富造福乡村,形成乡贤在农村中牢不可动的经济政治地位。然后才能够通过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并通过发挥亲缘、人缘、地缘等各种优势,协调解决农村邻里纠纷,改进乡村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在激发群众主体发展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与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为真正实现乡村现代化治理创造条件。

第三,基层党组织和乡贤的结合是乡村治理模式纵向打通的关键途径。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的是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乡贤理事会等组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主要是基层民主协商的形式,乡贤们则主要起到为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协助联络和信息沟通等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政府行为的代表,乡贤理事会等民间组织是乡村治理主体精英的代表,这两者的结合互动、共同发挥作用是现代化乡村治理重要趋势之一[6]。乡贤理事会等民间的社会治理组织从谋划筹建到发挥作用,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努力推动实施。基层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挥作用也不离开向乡贤理事会在乡村治理中的纽带和调和剂作用。

第四,利用乡贤文化重塑乡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组织机构和政府行为的乡村治理都是暂时性的,依托优秀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才是长久性的。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乡土,贴近乡民,紧接地气,汇聚着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是一种经过历史沉淀的最朴素的精神原动力[7]。因此,通过对乡贤文化的挖掘、整理、提炼、培育、宣传,重塑乡村文化,形成乡村基层社会道德约束的最强有力武器,引导群众守道守义,遵守文明,利用乡贤文化搭建起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载体。

參考文献:

[1]钱静,马俊哲.国内新乡贤文化研究综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0(4):51-55.

[2]黄海.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J].西部大开发,2016(6).

[3]满昌学,陈松青.以乡贤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学术论坛,2016,39(11):43-46.

[4]裘斌.“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走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6(2):163-167.

[5]杨军.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5(3):98-103.

[6]周军宏,陆小玲,陈凯煌.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探析——基于云浮乡贤理事会的调查[J].南方农村,2015,31(6):55-59.

[7]马永定,戴大新,张俊牯.乡贤及其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以绍兴市孙端镇村级乡贤参事会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5(2):36-40.

课题基金来源:本文系金华社科联2017年度重点课题“乡村治理中新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ZD2017089)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乡贤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