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师德成长,构建和谐教育

2018-03-06 20:02公彦德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和谐教育教育措施

公彦德

摘 要: 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长效机制建设,本文从教师师德成长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师德发展和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和个人主体因素,并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塑造个人优良师德等提出了加强师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师德成长 和谐教育 教育措施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社会道德环境和公民基础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是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良好的师德修养无疑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育人的效果[1]。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好坏、教育系统内部学风和教风的好坏,而且涉及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目前,众多学者从师德建设[2][4]、师德教育[5][6]等层面对教师的师德本质及建设路径进行了多视角分析,但从师德成长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少[7]。基于此,本文根据教师师德成长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师师德成长的因素,并给出了加强师德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师德成长的现状和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的师德建设不尽如人意,面临着新的冲击,主要表现在:(1)职业认知错位,把本职工作理解得平庸化,认为自己不过是在从事一项与别的社会职业毫无区别的职业;(2)职业修养不高,在科研工作中违背学术规范;(3)职业情感淡漠,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热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爱心不足;(4)职业行为商品化,利用特殊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由于教师角色的复杂性与示范性,使得影响师德发展和成长的因素众多,总括起来主要受社会、学校、个人这三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

道德为诸多的社会因素制约,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因此,师德的形成首先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客观存在的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们影响着道德的形成。具体影响的因素有:教师的道德观念、现实地位、职业声望和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

(二)学校内部因素

教师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的训练,都受到学校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把社会环境因素比做大气候的话,那么学校内部因素就是小气候。每个教师都从属于一个具体学校,是学校组织的一个成员。学校的管理类型、领导者工作作风、学校气氛及人际关系等是校内环境的重要方面,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德的发展。校内环境与教师的相互作用,对师德的形成的影响更直接、具体。有研究表明,学校客观条件、学校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也说明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风气越正,人际关系越融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越高,对师德形成的作用就越大、越直接。目前教师的师德观念正受到组织氛围、集体目标、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三)个人主体因素

首先是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信念主要由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态度和责任感组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们正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常常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又会干扰人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其次,职业意识作为教师职业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展与师德发展关系密切。再次,教师的自我意识对师德的提高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最后,教师个人特质中认知水平、决策能力、气质性格、成败体验、成就动机等方面的特征会对教师师德的形成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师德成长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因素中,教师个人主体因素是根本、是内因,它决定了社会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发展与作用;社会和学校的客观环境因素是外因,它受主体内在因素的制约并对主体因素发挥不可低估的反作用,当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

二、加强师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当代教育纵深的变化是师德建设的核心依据,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在逐步深化,并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追求,这同样成为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平台

1.构建公正的社会评价标准。在当今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呈多样化态势,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呈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师德建设需要构建公正的社会评价标准。既要构建一套与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与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相适应,具有层次性,切实可行的科学完整的师德标准;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忧其之所忧,乐其之所乐,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充分重视教师的权利、地位和价值,激发教师价值实现的欲望、铺设教师价值实现的平台、落实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使广大教师既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使命感,又有从事这个职业的光荣感、幸福感。

2.构建正义的社会法制平台。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均有联系,其中教育法制是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师德建设只有在师德立法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加大力度和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立法的完善是师德建设的前提。师德的形成是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过程,在一个法制日趋完善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教育法制作保障,师德建设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切实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除了加强日常的师德教育外,必须进一步完善关于师德建设的教育立法,不仅应对师德标准加以进一步细化,以增强其执法的可操作性,还应对违反师德要求者有明确的承担法律后果的规定。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1.完善师德管理制度。师德建设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的过程,也是依法治教的过程。良好师德的形成既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自我修养,又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师德的制度建设。我国已经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对教师的师德、行为提出了基本准则,为从客观上用法律法规规范教师的行为奠定了基礎。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工作、育人情况等进行建章立制。endprint

2.加强师德建设的评价机制。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师德评价机制的运用。师德建设不能只重形式、轻内容,重说教、轻主体,使制度建设停留在文件上。师德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开展,对教学、教育、科研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是互动的关系。监督机制的运用和开展,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接触最多,了解最广,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和育人工作中最直接、最广泛的群体,因此他们最有发言权,发动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是一个团体的互动性工作,教研工作、教学工作,离不开同事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帮助,让教师互相了解、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也是师德管理和监督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3.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制度。加强师德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说教,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师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条件,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价值,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教书育人工作的乐趣,把提高师德修养变成广大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坚持以教师为根本,以教师为目的,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和发展教师,一切依靠教师,一切为了教师。紧紧围绕广大教师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为广大教师实心实意办实事,要力求全面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的家庭生活、工作环境、子女读书、个人深造等,切实维护教师的个人收入,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待遇。既要逐步满足教师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又要满足教师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素质提高、价值实现和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

(三)塑造个人优良师德

1.确立主体地位。师德建设必须把教师作为动力主体,既是師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又是师德践行的必然要求,还是时代要求。从师德教育看,它是一种以教育者这一特殊群体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共性;既强调“他教”、“他律”、“他育”,又强调“自教”、“自律”、“自育”;既强调外部师德理论的灌输,又强调教师对师德的“内化”。只有当教师积极参与、将师德转化为其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并通过自教、自律表现出来,师德建设才会有成效;从师德践行看,它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为,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迟效性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这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

2.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崇高的师德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要提高师德认识,培养师德意识,铸造良好师德,就必须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提升理论素质和修养。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共产主义道德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其次,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是人类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因此,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既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又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3.注重实践和个人内涵建设。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教师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进行锻炼、修养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必须努力投身于教育实践。首先教育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培养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其次,教育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道德修养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衡量教师道德修养,不仅要看他正确认识和掌握教师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而且要看他以这些原则和规范为依据,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坚持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解剖,最终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董志奎,单艳霞,梁瑛娜,郭长虹.论高校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2-23.

[2]张宝予,韩丽颖.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路径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7(04):102-105.

[3]孙群杰.师德建设应做到三个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67-168.

[4]邵志豪.新时期师德建设本质意涵论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9):102-106.

[5]冼若兴,王冰冰,袁霞.以德为先、以身为范:师范院校师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7(22):69-70.

[6]麦永葆.从立品修身到关爱学生谈师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211-212.

[7]刘思涵.基于师德成长的师德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谐教育教育措施
民族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