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作品中的“衔接”艺术

2018-03-06 00:18黄亮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衔接诗词文字

黄亮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衔接”的美学审视,然而“衔接”一语,叼于口而存于心,心口相应,内外相一,确实是文艺作品尤其是诗词类文本提升学生诗意情趣的绝妙窗口,推开一扇小窗,揽收无尽的清风。

从文章写作范畴来讲“衔接”既指文义的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也指文字的搭桥接榫,诗文中的起承转合,戏曲小说中引议联结,有理可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由春江之水“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海上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过渡得那么自然,正如方东树《昭昧詹言》中所言:“天衣无缝者,以其针线密,不见段落裁缝之迹也”;又如,《长恨歌》开篇,玉环“一朝选在君王侧”后李杨二人温情的生活片段细腻的描写,为“渔阳鼙鼓动地来”张本铺垫,幸福和不幸转变的如此突然而又如此入情入理,衔接亦是如此分明。

文章不可无“衔接”!但,文字——正如朱光潜先生于《咬文嚼字》中所说,具有直指义和联想义之分,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词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诗词里的“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有趣的多,“无形”的远比“有形”的多得多!

“蘭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形”的衔接,何处寻?南国之秋半开半醉间,读者怎知秋已至,冬不远?张炎《词源》:“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倪士毅《作文要诀》:“一篇之中,凡有改段接头处,当教他转得全不费力,而又有新体。此虽小节,亦看人手段。”最见作者功底和用心的便是这手段!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衔接”何处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释得好:“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非无非有,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联想象征。“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理。

衔接,如何赏?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里这样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刘熙载《艺概·诗概》:“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之所在也。“言有尽而意无穷。”北宋大诗人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杜甫《登岳阳楼》颔联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星辰的壮观投射到心里,便成了美。衔接处所营造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石,反过来说,“情”“景”交融之处便是我们要寻找的“衔接”之美!王安石诗作《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前三句写景,江南艳丽阳春,但最后一句,立即使全诗笼上了一层无限的惆怅,诗文上下文之间的“过脉”似乎毫无痕迹,但也正是“冗长”的前三句才使上下文紧凑自然、浑然天成。正如杜子美所云,“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前面节奏缓慢的描写可称之为缓慢的艺术,停不得也快不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东篱先生先生让我们透过那枯藤老树,谛听昏鸦呕哑,小桥流水潺湲,遥望天边西风古道之后,才拨开寸断的肝肠,依稀瞥见天涯路途上的归人。这镜头如此细腻,长镜头的延伸不但没有造成读者的倦意反而会激发出心中的某种冲动,“陌上花开,君可缓缓归矣!”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衔接”之美!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衔接处有大意境。杜甫的《旅夜书怀》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在宇宙的苍茫中体悟自身的渺小,王维的《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积雨辋川庄作》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给人静远空灵的超脱。艺术的境界恰恰出自“衔接”处,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

“适我无非新”,“衔接”的留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文学艺术的魅力也因此得以永葆生机!

★作者通联:新疆大学附属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衔接诗词文字
诗词书法作品
文字的前世今生
【诗词篇】
热爱与坚持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梦中的文字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