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惯用语的喻体对比研究

2018-03-07 06:13柴子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惯用语喻体共性

柴子倩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1 引言:

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各具特色的在该语言长期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惯用语,这些惯用语把某些词汇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形象地表达了人类最基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以及世界上各种复杂的事物和概念,其含义深刻、形象生动、富有表达张力。而体现语言艺术魅力手段之一的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的体现,喻体的选择与应用更能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人类共性与独特个性。

2 日汉惯用语喻体比较

目前日语和汉语词汇学研究对“惯用语”的定义众说纷纭,日语中的惯用句、谚语、四字熟语,汉语中的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均可以称为惯用表达,因此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统称“惯用语”。本文认为,日汉惯用语的喻体选择基本均可分为四类:身体、动植物、人造物与自然现象。

2.1 身体喻体

日汉惯用语中有许多以身体为喻体的惯用语,而在身体喻体的选择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人类相似的生理结构和认知共性决定其共性,认知、思维习惯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则表现在了语言的差异上。

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例如日语的“歯を噛む”(咬牙)与汉语成语“咬牙切齿”都表示愤怒,两个惯用语的喻体都是牙,字面意思都是咬牙。还有汉语的“脊梁骨冒凉气”和日语的“背筋が寒くなる”(背脊发冷),两个惯用语的喻体都是后背,字面意思都是后背发凉,引申义都表示恐惧。

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例如汉语中往往用“趾高气昂”来形容人在春风得意时的走路姿势,日语却说“鼻が高い”。对于同一个动作汉语关注的是高抬的脚,以“高扬的脚”为喻体,日语关注的是因为昂着头而看起来比平时高的鼻子,以“高昂的鼻子”为喻体。

2.2 动植物喻体

日语中有一部分以动植物为喻体的惯用语,喻体和喻义与汉语完全相同,只不过改成了日语说法。例如秋高く馬肥ゆ(秋高马肥)、井戸の中の蛙(井底之蛙)兎死すれば狐これを悲しむ(兔死狐悲)、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児を得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还有一些喻体部分稍有不同,但喻义相同。例如虎を野に放つ(放虎归山)、竜頭蛇尾(虎头蛇尾)、竜攘虎搏(龙争虎斗)、枯木に花(枯木生花)等。

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例如日语的“鮨詰め”,比喻拥挤不堪,而汉语常用“沙丁鱼罐头”来形容。日本虽然大量地捕捉沙丁鱼,但是很少用这个词来表示拥挤,而是用“鮨詰め”,“ 鮨”读作“すし”,“寿司”盛到食盒里时,为了不松散有意塞得很紧,因此日语形容很挤时为“鮨詰め”,还有袋の鼠(瓮中之鳖)、犬に論語(对牛弹琴)等。

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例如日语的“蛇が蛙を呑んだよう”与汉语的“人心不足蛇吞象”都以“蛇为喻体”,日语的意思是蛇吞蛙肚子大,比喻人有气量,而“人心不足蛇吞象”用来比喻人贪心欲望之大,意思完全不同。

2.3 人造物喻体

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例如隔靴搔痒(隔靴搔痒)、金城鉄壁(铜墙铁壁)等。

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例如棚からぼた餅(天上掉馅饼)。比喻遇到想象不到的喜事。“ぼた餅”是豆沙馅的糯米甜点,这句话的意思是,甜点意想不到地从高处的架子上掉下来。不论是中国的馅饼,还是日本的甜点,都是人们期望得到的美味的食物。人们用各自用熟悉的好吃的东西来形容期望幸福的降临。

喻体只存在于日语中,例如日语的焼き餅を焼く,汉语应为“吃醋,醋坛子”,比喻嫉妒、猜忌。日语中的“焼く”一词的意思是烤,单纯“烤”说明不了问题,日本人最熟悉的是烤年糕,于是就变成了「やきもちを焼く」,简称「焼き餅」,汉语中用“醋”,主要是形容其“酸”劲。而“餅”(年糕)成为了日语中独特存在的喻体。还有豆腐に鎹(瞎子点灯——白费蜡),比喻某种行为或举动劳儿无功,毫无意义,“鎹”是锔子,用来补锅、缸等硬东西,如果锔子用在豆腐上就完全使不上力气,一点用也没有。

2.4 自然现象喻体

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例如一日千秋(一日千秋)、馬耳東風(马耳东风);雨後の筍(雨后春笋)等,还有日汉都用“玉”比喻美好、珍贵;用“金”比喻贵重;用“花”比喻美好等。

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例如油に水(水火不相容)、一つ穴の狢(一丘之貉)、火のない所に煙はたたぬ(无风不起浪)、鬼に金棒(如虎添翼)、水の底の針を捜す(大海捞针)等。

3 从日汉喻体选择看中日文化差异

3.1 喻体相同且喻义相同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经历了大体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形成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融性和相通性。因此,尽管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但仍然会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这种人类的共性使讲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自身及外部环境达成了一定共识,这种共识亦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从而使日汉两种语言产生了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比喻,在喻体形象和喻义上甚至完全一致。

3.2 喻体稍有不同而喻义相同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有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中日两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给予了日本文化很大影响。因此,日语中有一些日语惯用语从汉语借用而来,但是又稍加改变,不过喻义未变,仅在个别用字方面稍有不同,和汉语的差别极小。甚至有一部分比喻是直接从汉语中借用而来,意义和字面上都完全相同。

3.3 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

运用比喻的客观条件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中日两国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中日两国人民对外界的感知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倾向,即使对同一内容表达,也往往采用不同的习惯说法。因此,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关注、选择的相似点各不相同,日汉语言中有一部分比喻,虽然喻体形象不同,喻义却完全相同。

3.4 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而人类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并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视角与好恶感。日汉惯用语中有时尽管使用同一个形象事物作为喻体,其喻义却不尽相同即是如此。

3.5 喻体只存在于日语或汉语中

比喻是通过“相似联想”来对本体进行设喻,受思维定势和社会心态影响巨大,因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皆不同,各自有其不同的民族特点及特色,在一些惯用语的表达上经常出现喻体及喻义均不对应的情况,为本民族所独有,这亦是两国民族特色的体现。

4 结语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两国民族自然及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不同,日、汉语各自都有其不同的民族特点,各自并非必然有对应的比喻说法,反之亦然。本文在对比方面仅进行了例证,并未进行完全具体的量化分析,应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惯用语喻体共性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