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由表现历史与哲学的深度来评定
——谈梁潮的咏史母题的诗作

2018-03-07 10:56施秀娟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母题诗作诗歌

施秀娟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当下,中国诗坛进入互联网社会环境中的异常活跃时期,各种诗人群体、诗歌网站和诗刊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类诗歌大赛和诗作评奖活动此起彼伏。21世纪以来,广西诗人斩获一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诗歌奖,逐渐成为诗阵的生力军。广西师范大学“独秀作家群”中的学院派诗人,则相对从容、淡定、沉稳,这些以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业的诗人,在本职工作之余,长期蛰伏大学校园坚持诗歌创作,乃至数十年之久,梁潮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他不仅是“独秀作家群”中辛勤笔耕持续不辍的一位,也是当下广西乃至国内诗坛少见的仍然坚持新诗创作的50末诗人。

梁潮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教师诗人中,是阅历比较丰富的,他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讲授与钻研魏晋南北朝史,工作了两年半之后,调到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讲授东方文学,专门钻研中国研究东方文学、研究东方文化诗学的学术史。他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还特意调到秘书学教研室,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现在写作学教研室边创作边教学。他曾创办由国家级学会主办的知名学术季刊,并担任首任主编。在文学院主流课程之外,还讲授文化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生哲学、人际关系、日本文化概观、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在高新区的制药企业兼任过市场营销总监,为日本、韩国的友人做过贸易代理,熟悉经营之道。曾担任桂林民革副主委(15年),当过桂林市人大常委,桂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龙胜县政协副主席(任期5年),长期进行参政议政活动,广泛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他践行他自己“应该像诗一样生活,可又不能像诗人一样生存”[1]的人生信条。

40年来,无论在什么领域工作,梁潮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没有变,对诗歌创作的沉醉迷狂使他坚持写诗。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新近所写的诗作,母题丰富,内容广泛,想象奇妙,哲思深刻,意象凝练又含蓄,意义委婉而深邃。由于既接受西方现代派诗学的影响,又借鉴中国传统史家的“春秋笔法”,比喻指涉丰富,部分诗作的涵义浮动而多元,有意建构一种时隐时现的朦胧,若即若离的玄妙意义空间,让智商高文化水平高的读者经过努力跨越阅读障碍之后,产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运思快感,具有学院派诗人的特质。

一、层次丰富类别多样的咏史诗作

1981年,梁潮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北京青年报》第一次发表诗歌,正式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至今已出版了《也许流行的歌》《心尖杂志》两部诗集,第三部诗集《灵魂里边的样子》即将出版。全面梳理其诗作,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资深高校教师,他阅历丰富,胸怀开阔,视野高远,把丰富深厚的人文素质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表现出文史哲学养融会贯通的风格特征。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涉及生命、智慧、情爱、因缘、孤独、思念等母题,笔者认为,其中尤以咏史母题的诗作最为出色。

梁潮咏史母题的诗作主要包括《控制时间》《创造前尘旧事》《精神狱》《龙的史记》《漂移》《太空的出处》《拂晓史》《1915》《放飞》《换季》《帆的战报》《珊瑚礁的命》《女人家》《小船的神话》《片断性》《三岔路风口》《八大山人》等。这些诗作层次丰富,时空跨度很大。

(一)截取历史上若干富有戏剧性的片段的诗趣

《控制时间》《创造前尘旧事》描述中国古代史事,前者时间空泛,背景模糊,泛指古代攻城略地的战争,后者反映唐朝天宝年间的天宝战争和安史之乱。《精神狱》锋芒直指清代文字狱。这些诗作截取中国古代历史上若干富有戏剧性的片段,叙事别具一格,饶有诗趣。《1915》直接以中国近代史的年份为题,而《龙的史记》写得比较概观,从其中的关键词“长城”“海盗”等,可以推测涉及抵御外国入侵的文化冲突。

创作于1995年的《创造前尘旧事》,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代史和古典文学如数家珍的娴熟技能:

梧桐秋雨 飘落时空隧道

西宫南内像一个大冰窟

鸾凤被窝的忘情天子

叫未来世界和爬格子动物

去凌烟阁 为天宝丞相画像

为霓裳羽衣曲做MV

用整座大唐 填满我的书房

重写猪首龙身的节度使

从范阳爬上长安的栈道史

二十四史现场直播功名

照样有很多史官曲笔

忽然烽烟滚滚 缭绕青衫

京城的火海照亮心底

芸芸生灵被活活烧成焦土

忽闻李猪儿弑父的音耗

瞥一眼鸳鸯瓦的风霜

连忙禀奏陛下

大冷天 做皇帝不如做烤猪——暖和[2]

《创造前尘旧事》把宫闱秘史、兵变、战乱、火海等放入一首篇幅并不长的诗中,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调侃一个历史事变。唐玄宗、杨贵妃、天宝丞相杨国忠、安禄山、宦官李猪儿等历史人物,穿梭于西宫南内、凌烟阁、大唐全境、书房、范阳城、栈道、火海与京城长安,全诗背景以极具古典美的文学意象梧桐秋雨起兴,以霓裳羽衣曲为音乐伴奏,将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生离死别一笔带过,构成穿越时空和扑塑迷离的景象,形成魔幻现实主义的情境。

(二)家族命运和家人际遇的诗史

《珊瑚礁的命》叙述祖孙三代男性的命运,《女人家》讲述从曾祖母到孙媳妇六代女人的故事,而《小船的神话》记录表哥的成长史,表哥从小喜欢船形物体,长大以后终于实现愿望,当了船长。这些诗作表现了对先人与长辈的尊重,对家族命运和家人际遇进行睿智的思考,有理性的哲思色彩。梁潮出生于广西北海市,在祖国南疆边陲的这座海滨城市长大,一直到19岁高中毕业,去北京读大学,北海是他的故乡。《珊瑚礁的命》是一首象征梁家三代人命运的短诗,俨然一首用诗写就的浓缩版家族史,虽短,内在容量却很大,折射的是现当代中国人精神发展的局部史,北海人信仰变迁的细节史。

第一代,祖父这一辈是20世纪初出生的人,20世纪上半叶,那个年代天气预报的条件比较落后,以海谋生的海滨居民,常去龙王庙祭拜龙王,祈求大自然神力保佑,弭灾、祈福、报谢等。在中国的神话思维和民间信仰中,龙王管控大海,海边居民及渔民对龙王的敬畏是一种原始的文化迷信,带有盲目崇信的色彩,祖父这一代人的科学技术条件有限,难以摆脱大自然威力(雷雨飓风惊涛骇浪等)对生存的巨大威胁,所以诗中沉痛地写道:“祖父,陪祭的珊瑚礁/埋没在龙王庙下头。”

第二代,父亲这一辈人,20世纪50年代才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当时的时代语境是铲除“封建迷信”,在极左路线“人定胜天”的精神鼓舞下,中国人民与天斗,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愚昧野蛮地改造大自然的巨大斗争中,最悲壮的莫过于围海造田、竭泽垦地的人海战术,其中广东汕头牛田洋垦田和昆明填滇池的蛮干最为典型。过度开发自然,留下后患无穷,昆明滇池出现了赤潮等严重的环境灾难,而牛田洋当时就酿成了悲剧,为了保护围海造田的战果,五百多个年轻人在台风和巨浪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也没能保住大坝和田地。所以,梁潮写下同样沉痛的诗句:“父亲,殉葬的珊瑚礁/漂浮在围海造田的滩头。”

迷信自然神力、崇拜龙王的祖父这代人和不敬畏自然、盲目改造大海的父亲这代人,都没能逃脱悲剧命运。到了第三代“我”,又会如何呢?吸取了祖辈和父辈的教训,“我从高空坠入渔网/沉迷在水手长的歌谣//做一个自己目的的小虫,/在海底沉积珊瑚岛。”[3]第三代人“我”避免重蹈覆辙,转变成自由的精灵,在天空翱翔,不料为大海的歌谣所迷醉,“从高空坠入渔网,”所幸没有被渔网囚禁,未被捕获,得以成为一个小珊瑚虫,潜入海底,实现自己的目的,沉淀堆积珊瑚岛。分析得知,第三代人“我”的成长环境,碰上改革开放,赶上恢复高考,历史给予“我”自我解放的机遇,个人主体意识已经觉醒,能够自主把握命运,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道路。《珊瑚礁的命》一诗,以小见大,以梁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与际遇,表征中国现当代历史的进展,以家族史来体现局部社会史。

二、历史感、悲剧性和批判精神

梁潮把古代攻城掠地的惨烈厮杀,大唐皇帝与嫔妃的爱恋,天宝年间的战乱,满清帝国的文字狱等诸多史事片段写进诗歌,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中,表达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封建王朝的批判,揭露帝国统治者肆意发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揭露他们制造文字狱残害有识之士。为殒命战场的士卒悲哀,为死于文字狱的士人鸣不平。梁潮咏史母题的诗作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批判意识。

(一)历史感

梁潮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聆听过著名史学家白寿彝、何兹全、赵光贤、刘乃和、顾诚、龚书铎、张守常、王桧林、刘家和的课程。他攻读史学,钻研魏晋南北朝史,熟谙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方法,养成喜欢收集资料,做读书卡片的良好习惯。历史学科的专业训练,使他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年谱等工具,善于采借编年与纪事等元素进行咏史叙事,抒写自己的家族史和诗歌创作史,比如他在自己每一首诗的前头和后面,分别记下写作时间和自己当时的年龄,这在一般诗人的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梁潮还习惯在咏史母题的诗作中,注明第三个时间,即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是读历史系的学历在他创作中打下的深刻印记。诸如《精神狱》批判清代的文字狱,最后落款处点明写“1663年等”,《拂晓史》注明“写1861年等”,55岁时干脆直接写了一首题为《1915》年的诗。这类诗作中的年代,是一把把钥匙,帮助读者打开历史之门,进入不同朝代,探寻史实真相。

以追寻历史的态度和手段写诗,使梁潮咏史母题的诗歌十分厚重。岁月悠悠,天地苍茫,走过路过历史时空的人物,最终都成为“前尘旧事”,哪怕是尊贵的帝王将相,美艳绝伦的后宫佳丽,才华卓绝的文人墨客,终究都成为前朝的尘埃,在流光长河里灰飞烟灭,甚至还可能遭到后人的恣意嘲讽。面对历史,梁潮的心里几分悲戚,几分苍凉。

(二)悲剧性

梁潮咏史母题的诗歌,大多带有悲剧色彩。《控制时间》,是广大将士的悲剧;《创造前尘旧事》,是帝王嫔妃、文臣武将的悲剧;《精神狱》,是知识分子的悲剧。在梁潮眼里,他们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悲剧性的历史循环。哪怕是表征家族史的《珊瑚礁的命》一诗,看似祥和平静的结尾,也潜藏着不易察觉的悲悯。

作为学者与诗人兼于一身的梁潮,他把科学知识融入象征叙事,构筑起诗歌意象。形态像是树枝状的珊瑚看似植物,其实是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外壳,珊瑚由这些外壳变成的尸体累积而成,珊瑚虫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附着于先辈珊瑚石灰质的遗骨堆上,无数珊瑚的尸体,堆积成生动美丽的珊瑚树,这首诗,隐喻历史就是这样沉积累加而成的。正如专门研究诗歌的刘燕教授所言:在《珊瑚礁的命》中“‘我’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的过渡者,既要接纳历史的遗产;又要承受自身的负担与使命;还要为未来而展望。”[4]

珊瑚礁意象值得玩味,第三代人“我”的人生是理想的吗?“我”是一个承接了上两代人历史遗产的人,获得了个性解放,比起上两代人获得了个人自由,生活自主,具有个人主义色彩。但进一步比较而言,他不像祖辈那样坚持传统信仰,也失去了父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主义色彩。第三代人“我”的人格在某种意义上是边缘人式的,他为自身目的而活的理想——凭一己之力建筑珊瑚岛,只能采取“沉积”的策略,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环境仍然有待更加宽容,个人目标的自由选择依然有待更多的理解与同情(感同身受)。珊瑚礁这个形象趋近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梁潮选取珊瑚礁作为家族命运的象征物,不能不说其中也隐藏着过渡人式的悲剧性。

梁潮在自己的诗集《心尖杂志》自序中自陈心迹:“我经历三十二年的时间写就这本诗集,用生命来写作真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5]这种灵魂深处的“痛”感融入诗中,或多或少带有悲剧性。究其原因,与梁潮的学术经历及生活历程有关。梁潮30岁时著有《新东方文学史》,又长期讲授《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诗学》,受日本文学“物哀”“幽玄”审美理念的影响,还被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死之大同,生之悲哀”的思想所感染。他年轻时在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读书,系统学习了西方的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受到风靡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杂糅东西方价值哲学的理念,参悟生死,体现净空禅意。他的咏史母题诗作涵盖生命母题,涉及死亡哲学问题,隐含着虚无理论的深刻哲学意味。加上他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婚变,从此以后更加专心钻研价值哲学,不断追求“否定已经是的自己”的哲学境界,这些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沉淀到他的诗作中,呈现出体悟人生悲剧的悲悯色彩。

(三)批判性

《控制时间》没有具体点明所写的年代,不过这首时间背景虚化的诗作充满了批判力量。此诗写于2009年,那时梁潮年近50岁,一双天命之年的眼睛审视历史,自有其深度。诗作写一场残酷的城池争夺肉博战:“城垛在空中翻卷/血肉横飞的刀风箭雨/燃烧的油锅,泼向纵横伤口/云梯的硝烟又腾空升起/混战后的无头盔甲/凭吊、祭扫自己/城池的豁口上,香灰飘扬/双方的血染红一面旗/千万个人倒下去/一个人站起来/口述将来与过去。”[6]

诗作没有点明战事发生的朝代,泛指古代攻城掠地的战争。诗中出现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士兵的军装和战地场景:刀、箭、热油锅、云梯、盔甲、战旗、城垛、城池,描摹的是惨烈的战斗场面,以血肉横飞的场景谴责战争反人道的本质。“千万个人倒下去/一个人站起来”,揭露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性。而“双方的血染红一面旗”,则暗示士兵的血流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透露出作者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想,以及对利用战争达到个人目的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创造前尘旧事》一诗对统治者的不满更是溢于言表。诗作者就是诗歌中那位“爬格子动物”,穿越时空隧道,对造成“天宝战争”和“安史之乱”的有关历史人物极尽调侃奚落,最后更是戏谑地“瞥一眼鸳鸯瓦上的风霜/连忙禀奏陛下/大冷天,做皇帝不如做烤猪/——暖和”,宣泄了对权贵的不屑,对淫靡帝王的嘲讽、戏弄。

梁潮批判文字狱的诗作更加像一把锋利的长剑,刺破伪善,切中要害。在《精神狱——为逃避自由而获罪的飞翔犯》一诗中,他悲愤地写道:“一阵清风翻云覆雨/紫禁城的墙缝,张开裂痕//忽然间,封闭城门/反锁明月和夜莺的阴魂//运命的利爪,抓住命运的羽毛/牵制风云和空气//推开天窗,招徕翅膀/让空中的飞翔纷纷来投奔//又随心所欲地关起来/对外打开给进不给出的门”[7]。此诗揭露满清王朝统治者的卑鄙阴险,暴虐无道,他们费尽心计,设置机关,诱惑文人进入圈套,然后残酷迫害,一网打尽。

在梁潮的咏史母题的诗作中,《控制时间》《创造前尘旧事》《精神狱》等,堪称犀利,锋芒直指中国史册非常黑暗的几页,有提醒世人的警钟诉求的意义。

三、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化融合

梁潮的咏史母题的诗作,时而怅望古今,悲忧苍茫;时而针砭时弊,嬉笑怒骂,是阴柔与阳刚的交互融合体。受出生地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与大海有关的意象在他的诗作中频繁出现。而读历史系的本科经历,养成了借用诗史笔法的诗歌创作习惯,他有历史叙事的爱好,有写自己个人的灵感史册的雄心壮志。

专门研究新诗的陈卫教授曾经说过:“若将梁潮诗歌和先锋诗歌相比,他更显出古典诗意;和古典诗歌相比,又有现代品格。”[8]的确,梁潮的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中西诗学手法互化、融合的特点。他的诗歌创作之路,从学习朦胧诗出发,继承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衣钵,又融入中国史学叙事和古典诗词曲赋的元素,最终归于场景、情景、意象、意境之中。

(一)传统符号、古典诗词元素与民间叙事手法交互共化

梁潮的咏史母题的诗歌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符号和古典诗词元素。诸如《创造前尘旧事》,场景是古典的:宫闱、凌烟阁、栈道、京城长安、鸳鸯瓦顶;意象是古典的:梧桐秋雨、霓裳羽衣、烽烟、青衫;人物也是古典的:天子、丞相、节度使、史官、宦官等。事件是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凄美的爱恋,这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控制时间》进行诗歌叙事,形象逼真地再现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攻打城池的战斗场面,引入了电影镜头的表现手法,先广角拍摄战场宏观的巨幅画面,最后才聚焦某个劫后余生的将领,把攻夺城池的场面描绘得真实生动,情景惨烈。

在梁潮的咏史母题的诗作中,涉及家族史和家族人物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同样给人深刻印象,如《珊瑚礁的命》《女人家》《小船的神话》等,形象清晰,意境明朗,风格流畅,娓娓动人,接近于民间小调和谣曲的写法。《女人家》叙述家族中女人们的故事,酷似绕口令叙事的方式,活像一般中国人都会讲的那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他讲从前有座山……”这样的“顶真”叙事,还有“回环”叙事,应用了巧妙的修辞方式,读来不仅幽默风趣,还有强烈的节奏感,有音韵之美。《女人家》如下:

奶奶前面的老奶奶

变成了大前天的故事

妈妈听前天的故事

讲昨天的故事

有一个包容我的女人

孕育今天的故事

明天和后面的媳妇

永远讲前头将来的故事[9]

这首诗初看语言简单,内容显浅,似乎简朴单纯;再读,却回味无穷,在类似儿歌和民谣的一唱三叠中,象征着家族史的悠长,绵延不绝,而且还隐藏着时空隐喻理论的哲思,意味特别深长。关于这一点已有别的学者专门论及,恕不赘言。

《小船的神话》写表哥的成长史:“外婆的香蕉/浮在澡盆的月亮船//舅舅的烟盒/在河面上流行的竹排们//表哥的遥控板/驶出大海的航模艇//如今,真的做船长/有了远洋巨轮//心底潜流/漂向白茫茫的星海。”[10]这首诗,按时间顺序,书写表哥的成长历程。幼儿期,在澡盆里把香蕉当作月亮船玩耍;童年时,在河面上把香烟盒当作竹排漂流;少年时代,在海湾里遥控航模艇。对船的热爱,终于造就了一位远洋巨轮的船长。诗歌前三段是对第四段的铺垫,采用民间小调和儿童歌谣常用的叙事手法,结构重叠,情节排比,层层铺垫,最后推向高潮。

《珊瑚礁的命》也有这样的特点,诗歌前三段结构重叠,很像民间歌谣的叙事结构。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铺陈祖孙三代的命运,形成对比,对比中彰显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揭示个人、家族的命运与时代变迁的交互关系。

(二)中国古代春秋笔法和西方现代派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复苏,西方现代派文学不断被译介到国内来,朦胧诗兴起。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梁潮,在西单民主墙读到了北岛主编的文学刊物《今天》,这个著名的民间刊物是朦胧诗的大本营,梁潮受其深刻影响,屏弃了他自己70年代末的仿古体诗歌写作,开始尝试创作新锐诗作。“他写诗,不是宣泄情感,也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传达理性,传达非个人化的情绪意向。”[11]他找到的适合传递非个人化情绪的东西,是象征和意象。

80年代中期,梁潮转到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任教以后,西方文学对他的影响日益加大,其中现代派诗歌影响尤甚。所幸的是历史系科班出身,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癖好,使他依旧没有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诗歌创作中表现为非常喜欢到历史中寻找素材,咏史成为他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母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古典史家曲笔,也就是春秋笔法,被他吸收借鉴,与外来的西方现代派技巧共化合流,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化为形象与意境,求变求新,到了近几年,他的诗歌意境越发幽深曲折。他的咏史母题隐藏在诸多象征与隐喻之中,诗作的现代性凸显。

1.悖论式的语言,调侃、戏谑与反讽的色彩

《精神狱》一诗悖论式的语言,带有反讽色彩。清代知识分子陷入文字狱,梁潮称他们是“为逃避自由而获罪的飞翔犯。”“飞翔”本来是自由的,有谁会“为逃避自由”而飞翔呢?文字狱的陷阱造成了有悖逻辑的表现和两难选择的悲剧命运。

《创造前尘旧事》一诗,梁潮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对古代这个感人至深的帝妃爱恋故事极尽笑谑之能事,用狂欢化思维来颠覆白居易流传至今的经典叙事,一反《长恨歌》那种传统的写法,而以“烤猪”来摹拟讽刺对象君王,以诙谐文化的口吻调侃皇帝,取消原有的已定的身份差异与等级鸿沟,故意歪曲、嘲笑、戏弄与亵渎尊贵的圣上,明显可见深受拉伯雷《巨人传》的市民狂欢文化影响的痕迹。这种西方文化的自由意志与网络所传承的狂欢精神的交互影响,使梁潮进一步走上了网络写作之路,他在天涯论坛开设博客专栏(并在《燕赵晚报》连载),成为天涯名博,有500多万的被访问、被浏览量,16万网络粉丝。他在博客上写下题为《人生》的诗作,整首诗的篇幅极其短小,全诗只有一个“卵”字,语言风格狂放不羁,同样带有狂欢文化的气质和意味。此外的狂欢性诗作不再赘述。

2.意象所指朦胧,具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1915》一诗,字面和意象上不像《控制时间》《创造前尘旧事》那样,令人眼花缭乱,也不像《精神狱》那么神秘:

天色即将麻麻亮

看不清北边或西方

面向东洋 面临闪电打雷

还是地震和火山的远方

冲破流光大道的明暗

怀抱灵魂 抱着炸药包一般

从三岔路口开拔

远到不能再远 没有前方[12]

梁潮近年的诗作难得这么直白,意象并不复杂,叙事也很直接。但它到底是写1915年发生的哪一件事?为读懂它,笔者大费周章,回溯历史,排查了这一年所发生的大事,最终聚焦于袁世凯签定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登基称帝,被全国人共同声讨这个事件。

此诗应该是写讨伐袁世凯的窃国称帝,歌颂拥护共和的仁人志士。但若进一步具体而言,这个“怀抱灵魂”像“抱着炸药包”的英雄是谁呢?有可能是发表《讨袁宣言》的孙中山,也有可能是肇和舰起义的勇士,还有可能是蔡锷、唐继尧等人,他们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建立护国军。挠头之后,细读“面向东洋”一句,猜测应该是指有过旅日经历的人,这点孙中山和蔡锷都符合,但诗中写的应该是武装护国,经过演绎推理,最终运用了排除法,定位在蔡锷将军的身上,但其他人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3.象征、隐喻、暗示、借代,意象隐晦

《拂晓史》:

千年的无底洞填埋阳光

月色坠落旧矿井

蟒蛇吞灭飞鸟的天空

黑牢秘室 囚禁所有胎动

长夜的产道尽头

子宫阵痛 羊水流尽

剖腹抢救黎明最早的哭声

裸露惨淡的鱼肚白[13]

这首诗想象丰富,应用象征、隐喻、暗示与借代等手法,比较难懂,仅仅留给读者“写1861年等”的文字注明,供作一把解读钥匙。排除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奴隶制改革等外国历史事件,对照这一年的中国历史,1861年正值清朝后期,发生了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即位,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洋务运动等事件。根据诗中内容推敲,“蟒蛇”“飞鸟”,似是借代,似乎是写“蟒蛇”与“飞鸟”之争,即相权与太后代理的帝权之争。蟒蛇是清朝官员服饰图案,飞鸟即凤凰鸟,象征皇后,这里隐喻皇太后慈禧。《拂晓史》隐晦而曲折地书写辛酉政变及其后来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悲惨命运,暗示慈禧垂帘之后进入的历史黑暗期。“黑牢秘室,囚禁所有胎动//长夜的产道尽头/子宫阵痛,羊水流尽/剖腹抢救黎明”象征八大臣襄理国务的开明政治体制不幸夭折,清朝的民主政体胎死腹中。

梁潮的校友和师弟、广西著名评论家黄伟林教授这样认为:“他呼吸过自由的空气,对新的东西不持保守排斥的态度。”[14]的确,梁潮是一个对新事物新思潮接受能力很强的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象征派和意象派。他曾经说过“我很爱诗,可又担心自己写出些可怕的‘像诗的诗’”。[15]在其诗集《心尖杂志》自序里的这一句表白,流露出诗人不甘落套的精神,锐意创新的意识。他渴望突破传统,祈望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作。为了不写仅仅“像诗的诗”,他借助现代派技巧,也借鉴世界卓越诗人泰戈尔那种“莫名的迷语,朦胧的隐语,幽眇的箴言,空濛的象征”[16]的风格。梁潮的诗作既不是现实型(采用写真方式再现客观现实),也不是理想型(采用抒情方式表现主观理想),而是象征型的(诗歌作品的形态分为上述这三种类型)。他的诗作一般很少直接大发议论,而是主要采用形象、景象、意象、场景、情景与意境等手法,采用象征与暗示的方式,寄寓对于复杂微妙的现实世界的审美意蕴。他的诗学观念认为: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诗,都不应该平庸落俗,司空见惯,让人一看开头便知结尾,缺乏艺术魅力,丧失阅读兴趣。实际上,从古至今,辞不达意,言不尽意,一直都是哲学的题中之义。象征、含蓄及其所造成的歧义,所获得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意蕴无穷,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歌普遍的现象。诗歌天生带有谜的特质,这是诗歌主要的艺术法则,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空白留待填充,模糊性构成浮动的多义的阅读空间,可以吸引读者参与进来进行体验、追问、想象、填充,乃至对话,形成更多更大的审美空间,可以获得更丰富多彩的旨趣。

总而言之,梁潮的诗歌创作起步于朦胧诗兴盛的时代,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给他的诗作带来朦胧曲折的意蕴,新奇与陌生化的话语,呈现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效果,他的诗作极富探索精神,坚持现代性,具有先锋性。英国诗人艾略特曾经说过“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17]梁潮对于诗歌艺术的痴爱,尝试将高校学者与诗人身份合而为一,融东西方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于一炉的努力,值得肯定。他的诗作层层叠叠、目不暇接的象征,文史哲学养打通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幽玄深奥的意蕴,有人肯定,有人持批评的态度,诗无达诂,诗评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梁潮的诗歌探索都会给诗歌创作者带来很多启发。

作为多年的朋友和同事,我对梁潮的了解不知道是否到位,因为他喜欢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人、过渡人的人格类型,他不在高校科研体制内治学,不在文联作协的圈子里写诗。我觉得对于梁潮最好的祝福就是理解,祝福“从少年起写诗歌/想象的翅膀飞上头顶”的诗人梁潮,飞向“更远大的精神领空”,写出更多更优秀的“心路日记和个人灵感史册”[18]

猜你喜欢
母题诗作诗歌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诗歌不除外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