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分析
——以《呼啸山庄》为例

2018-03-07 10:56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斯克利夫夏娃伊甸园

赵 洁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与宗教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学创作大多都受到基督教思想与圣经文学传统的影响,并由此逐渐确立了宗教文化在西方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对于《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学者们更多地是从象征、主题和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对其与宗教的关系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鉴于此,本文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个角度剖析英美文学宗教化的特征。

一、以《呼啸山庄》的人物情节分析英美文学宗教化

《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流浪儿,在被女主人公的父亲收养后,在呼啸山庄一直饱受虐待。尽管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但他依然寻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伊甸园——和与自己身份悬殊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相爱了。他们抛开尘世间的杂尘,将一切不愉快和痛苦丢弃在荒野中。但由于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二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就这样,希斯克利夫开始与上帝作对,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复仇狂,开始疯狂地进行报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有意塑造出了一个与上帝作对的反面形象,这一反面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宗教制度摧残的必然产物。[1]

在爱与恨的驱使下,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开始疯狂地进行报复。为了宣泄心中的仇恨,希斯克利夫占据了恩肖和林顿家族的全部财产,甚至去报复自己的同辈人和下一代,他自己的儿子最终也成为了复仇的牺牲品。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基督教认为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背叛了基督教“信、爱、望”中的信念,因此,最后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男主人公表现出了基督教中“不宽恕,亦得不到宽恕”的思想,被作者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反面教材晦涩地呈现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宣扬了基督教的宽恕精神。但是,无论是年轻时期的希斯克利夫,还是后来展开复仇的希斯克利夫都将上帝视为正义、真爱的化身,不管在什么时候,内心都坚信上帝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变成复仇狂魔后,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最终一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所以,他只能在报复的那一瞬间感受到快感,更多的是处于痛苦和纠结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如果违背上帝的意图,就会受到惩罚”[2]的宗教意蕴。

艾米丽通过《呼啸山庄》表现出了对基督教的反叛心理。她甚至敢把《圣经》踩在脚下,扔进狗窝。在小说的最后,艾米莉通过描写“他严肃地把《圣经》在桌子上打开,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天交易所得的脏钞票摊在《圣经》上”,将小说中的老头儿约瑟夫刻画成一个伪善者的形象,讽刺了基督徒,也表现出她对基督教徒的抨击。

《呼啸山庄》中作者塑造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与《圣经》当中的亚当和夏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上帝用泥土制造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造了夏娃,上帝又为他们建造了伊甸园,让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伊甸园里结满了许多智慧的果子,上帝嘱咐过二人不要偷吃上面的果子,否则会丢掉自己的性命。然而代表邪恶力量的蛇想尽一切办法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在蛇的引诱下,两个人都没有经住诱惑,违反了上帝的旨意,他们二人也因为触犯原罪而一辈子受苦。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吃禁果,受到上帝对其身体的折磨,而《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受到的是来自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在作者的笔下,女主人公凯瑟琳是一个崇尚自由、不会轻易受世俗目光及宗教束缚的新时代女性。凯瑟琳不顾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身份地位差距依然与希斯克利夫相爱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背叛上帝及宗教制度的代价也同样是巨大的。[3]对于夏娃来说,蛇的诱惑太大了,最终被蛇迷惑了;而《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也一样,被世俗给迷惑了,最终向世俗世界低头,放弃了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选择嫁给了画眉山庄的继承人林顿。《圣经》中,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图,最终受到惩罚,被上帝从无忧无虑的伊甸园中驱逐出来,承担生产的痛苦,饱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而艾米莉塑造的凯瑟琳也同样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其孩子出生后,凯瑟琳也就离开了人世间,她的灵魂在那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四处飘荡。通过对凯瑟琳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宗教制度禁锢人性的厌恶之感,以及内心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二、以《呼啸山庄》的环境描写分析英美文学宗教化

艾米丽创作的《呼啸山庄》可以说是《圣经》的反叛型应用,展现出作者逆向思考的过程。《圣经创世纪》中,描绘了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面:伊甸园中草木茂盛、落英缤纷,有争奇斗艳的花朵,还有长满诱人果实的树木。亚当和夏娃每天无忧无虑地在这伊甸园中生活着,尽情地享受着上帝的恩惠。而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展现的却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荒原,这里土壤贫瘠,既没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这与圣经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相差甚远。

伊甸园是亚当和夏娃的爱情的见证地,而这片荒无人烟的草原也同样是男女主人公爱情萌芽的地方。这片荒原虽然十分贫瘠,但男女主人公漫步在这精神上的伊甸园中却是十分幸福的。在这里,他们可以抛却世俗的压迫,尽情地享受爱情的美好。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荒无人烟的荒原正是残酷、束缚人性的宗教制度的投影。在《呼啸山庄》中,可以看到很多诸如“消瘦的荆棘”“过度倾斜的树林”“深深的嵌在墙里的矮小窗子”的描写,荒原环境的恶劣与赏心悦目的伊甸园形成巨大反差,表达了身处在可怕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自由被束缚,人性被压榨,世俗压迫得人难以生存,反映了艾米丽对世俗观念和宗教制度的强烈不满。[4]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唯有躲进精神上的伊甸园,才能够抛开一切世俗的杂念,在精神的伊甸园中享受自由与爱情的美好。

《圣经》中刻画了“树”这个十分重要的意向,但是,艾米丽的《呼啸山庄》描写的是严重扭曲变形了的树。伊甸园中,种植着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树木,它们郁郁葱葱,结满了果实;然而《呼啸山庄》中却将树描述成“萎靡不振、倾斜得厉害的枞树”“消瘦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来,祈求阳光的布施”,这些描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呼啸山庄》中的树与伊甸园里的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挺拔葱郁的生命源泉,一边却是倾斜歪倒,扭曲变形的树木。“扭曲的树”正是人性的象征,生活在山庄里面的人终日被强大的压力所摧残。作者以树起兴,暗示在残酷的社会制度和宗教束缚下人性的变异和扭曲。总之,在环境描写方面,《呼啸山庄》与《圣经》既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这也正是英美文化宗教化的具体体现。

三、结语

本文从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两个角度,剖析了《呼啸山庄》的宗教文化特征,可以说《呼啸山庄》是英美文学宗教化的一个缩影,希望本次研究能对研究英美文学宗教化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斯克利夫夏娃伊甸园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拉康“他者”理论视域下的希斯克利夫之复仇之路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情感历程
伊甸园
愧疚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用卡伦·霍妮的成熟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经症人格
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