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传统与蜕变的碰撞
——1840年前后梁章钜之评述

2018-03-07 10:56欧阳少鸣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巨变文选道光

欧阳少鸣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转型时代与梁章钜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章钜作为一代经世名臣和著名学者,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是一个绕不开、必须提及的人物。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县,嘉庆七年(1802)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礼部员外郎,湖北荆州知府,江苏、山东、江西按察使,江苏、甘肃布政使,广西、江苏巡抚,两次兼署两江总督等职。

梁章钜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有成就的政治家、卓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林则徐在为梁章钜所作的《墓志铭》中评价这位同乡:梁章钜一生所著的著作共计70多种,800余卷之巨,盛赞他是有清一代“仁宦中著撰之丰,无出其右”,是“卓然当代伟人”[1]!

梁章钜于道光十七年(1837)夏抵广西,任广西巡抚,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转任江苏巡抚,第二年正月(1842)因病无法理政,奉旨开缺调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时期,不仅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时代也由传统进入了近代,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思想文化界于此社会重大变革之际,同样也酝酿着蜕变。梁章钜与其他的官员、知识分子一样,背负着嘉庆、道光年代以来的思想烙印,面对着巨变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梁章钜,内心深处必然承受着煎熬、思考和焦虑。面对巨变的时代,他所要寻求的救世之道和自我的立身之道,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和著述中,都有反映。凡此种种,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有着典型的意义。

二、转型时代梁章钜的欲求和关注点

鸦片战争前后梁章钜的思想可从他于道光十七年(1837)所复加勘补增删的《退庵随笔》中窥得。这部笔记展现了梁章钜成熟的思想,可以说是其60年人生感悟、政治报负和主张、从政经验等的总结。梁章钜一生受嘉道时期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极深,该思想几乎影响着他一生的仕途和著述。梁章钜对空疏无实用的宋学与考据之学不感兴趣,而是意欲重振经学,匡济天下,学以致用,进而改革时弊。因此,此书具体而直观地体现了他敢于正视现实,关注与思考时政与民情,言辞切中时弊。梁章钜的关注、思考与议论,不流于空谈,而是结合其宦途经历,言而有物。如税赋沉重与民间贫富不均严重的现象,无以复加的吏治腐败的问题,关乎经济命脉的漕运、盐课、农耕、水利等诸问题,不仅直指问题核心,而且揭示出其弊端与后果,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药方、对策,以求致用。他的言语论述,往往能体现出深深的忧患之心。[2]

总之,通过这部写于鸦片战争前夕的著作,我们既能看到嘉道时期经世致用思潮对梁章钜的影响,同时也能看到梁章钜隐隐然对即将到来的时代巨变的担忧,以及苦寻彻底解决问题的良方的焦虑和苦恼。

三、转型时代梁章钜的担当

如果说经世致用是梁章钜内心的最大欲求,那么,面对1840年前后的国家巨变,温文尔雅的梁章钜没有丝毫的犹豫,尽最大可能地维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鸦片问题,无疑能丈量一个当时从政为官者的良知与底线。梁章钜禁烟的态度坚决,他既肯定要重治吸食鸦片者,更强调不能只“治其流”而未“清其源”。梁章钜就任广西巡抚后,即开始不遗余力地查禁鸦片,严饬各属遍行查禁,铲除烟苗,严绝滇、黔外来贩卖之路。在梁章钜的严令下,广西各府、州、县认真稽查、并破获多起贩卖烟土案与官吏包庇烟贩案。对于官员中敷衍塞责者,则是严处不贷。此外,梁章钜还命令云、贵交界栽种有鸦片处,立即铲除,并订立查禁章程,用连环保法,务求彻底绝灭鸦片祸患。梁章钜在广西开展的禁烟行动,使“莠民不无侧目,而良民无不欢欣”[3]。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军攻破虎门,进逼广州,局势危急。梁章钜坚定地拥护林则徐的抗英路线,亲自督兵镇守与广州接壤的梧州,勘查山势地形,“择其要隘,添拨官兵驻守,严密巡查”,还晓谕各属居民“团练壮丁,自相保聚,水路则临流设险,陆路则筑卡挖壕”,使广西境内帖然无事。他抨击广东投降派琦善“专以钳制人口为能”“开门揖盗”的罪行,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勇猛,指出:“此次广州省城幸保无虞者,实藉乡民之力,乡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义愤,竭力抵御,一呼四起,遂使英夷胆落魂飞,骤解围困。”[4]他是当时督抚中第一个将广东义民抗英说帖上奏给朝廷,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复香港为首务”建议的官员。

四、转型时代梁章钜的文化选择与成就

梁章钜以其卓越的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成就,在清代中晚期文坛上成为一个引领风骚的人。清代思潮与学术,到了嘉、道时期,经世致用的倾向愈加强烈。梁启超也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言:“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无论何方面之学术,都有这样趋势。”这种经世倾向和“客观的考察”,导致文学与学术的边界更加模糊,学不废文,文不废学,二者甚而相互渗透。与此同时,从创作的原动力上来看,文学对独创性和原创性有了更强的欲求,且需要以实证的方法加以证明。可以说,梁章钜是这种趁势和倾向的代表性人物。

梁章钜在广西任上,依旧著述不辍,于道光十八年(1838)其64岁时终于编撰完成了《文选旁证》一书,共计四十六卷。成书于六朝的《文选》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但随着时代久远发展,后人对其的阅读欣赏有了一定困难,于是后代学者便对其进行了专门性的研究,这样,中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便有了文选学这样一个专门的学问研究类别。清代,汉学大兴带动了文选学研究,使之成为了“文选学”的复兴期。在整个清代的选学中,梁章钜的《文选旁证》一书可视为集大成之作。《文选旁证》重在校勘和训诂,但梁章钜在校勘时,间或也会插入自己的评述,这些评述不仅简明扼要,而且深刻精湛,表现出不同一般的见识。梁章钜对《文选》坚持数十年不间断的研究,加之其学问淹贯,识见宏通,博识通达,并且能够秉持有难弗避而易者弗从的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终将选学精华荟萃一炉,成就“集大成”之大观,展现了梁章钜自身令人仰止的学术素养。其所著的《文选旁证》一书也丰富了“文选学”的意蕴。

面对时事艰辛,退守于考证校勘,贯通于学问探幽之中,既是性情喜好所致,似乎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编撰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楹联丛话》,是一部极具开拓意义、在中国楹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结束了中国上千年楹联史有作品而无研究的状况。

梁章钜对楹联的重视,源于他对楹联功能的认识。梁章钜在《归田琐记》“归田”条中说:“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虽小说家亦然,要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故虽历千百年而莫之或废也。”梁章钜编撰《楹联丛话》看重的正是楹联所具有的审美和教化的实用功能,这种认识是此前学者所未曾有过的。

梁章钜《楹联丛话》的理论研究形式,深受历代诗话、词话及文话的启迪、影响,其中犹以诗话对联话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诗话对诗歌的品评方式。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梁章钜系统地提出了以“工”“切”“雅”为核心的楹联创作、鉴赏的标准与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理论,对于楹联的发展意义重大。

1842年,67岁的梁章钜离开了官场、政坛,但他的故乡也回不去了,只能“浪迹”于江湖。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进程,也使思想界发生了变化。像梁章钜这样活跃在政坛和文化前沿的人物,不可能不受时代巨变的影响。他身处当时政坛与学术的前沿方阵中,弄潮于嘉庆、道光时期经世致用思潮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之时,相交于纪昀、翁方纲、阮元、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新旧人物思想的碰撞中,折冲于朝廷与地方的重大时务之间,面对着民族与家国巨变,凡此种种,都映射在他的政务和文化著述活动中。因此,在1840年前后这个时代巨变的时期,作为活跃在政坛和文坛的重要人物,梁章钜所折射出的时代风云是很值得剖析的,必定会带来诸多启迪。

猜你喜欢
巨变文选道光
2022 在巨变的时代中
一道光
画与理
画与理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画与理
画与理
辉煌巨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马鞍山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