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族词汇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8-03-07 10:56陈小琴
文化学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含义

陈小琴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裸”族词汇的特点

追本溯源,“裸”族词汇在古代就有了,“裸”族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时间较长。由于社会观念的转变、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新兴词的大量出现和再创造,其原始的意思和运用场地早已发生变迁。这种网上用语“裸”族新兴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搭配扩大化、语义丰富化

《说文·衣部》这样描述“裸”的最初含义:“裸,袒也”;《城广韵·果韵》:“裸,赤体”;《汉语大词典》中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引申出“露出、无遮盖、无包裹”的含义。但在上述文献中,裸的含义都离不开其本意,即“赤身裸体”之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这种网上新兴词语的盛行,“裸”字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它的造词构造也随之变化,与之搭配的词语更加扩大化,“裸”字的含义也越来越多样,如“裸捐”“裸考”等,使“裸”族新兴词的含义愈发有趣。

(二)生产批量化、简单化

先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宣布不再负责任何工作准备退休时,第一次在正式场合运用“裸退”这种网络新兴词。而“裸退”指官员退休后不会再负责正式场合、民间或各种大众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工作。“裸退”词的提出,被各大新闻网络媒体运用、创新,如“裸捐”“裸考”“裸婚”等,乃至近些年拍的电视连续剧《裸婚时代》,便是借着“裸”系词汇的高频出现与传播认读,成为了当时较火的一部电视剧。由此可以看出,“裸”族词汇存在生产批量化、简单化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是否会衍生出“庸俗化”?这值得我们深思。

(三)使用大众化、庸俗化

原先的“裸”族新兴词都有依附于它的低俗化,原始的网络文化缺乏合适的向导,上网的民众谋求自由开放,推崇与众不同。除此以外,商业化的网络运用趋势愈演愈烈,导致“裸聊”“裸奔”“裸考”等具有反面影响的新兴词出现于网络词语中。因为个人和大众媒体在运用时尤其体现自我意识,使“裸”族新兴词越来越大众化。

二、“裸”族词汇流行的社会现象成因分析

(一)“裸”族词与社会现实

1.“裸”族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些新事物、新现象,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认识、了解这些新事物与新现象,于是,使用联想、类推等构词形式创造出新词、新语便成为当前时代的常态。[1]

对于“裸”族词来讲,“未穿衣服、露出、没有覆盖”的原来意思并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打破这一限制,使得这些词不断丰富和发展。使用者用“裸”族词来表示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如“裸妆”用来表现“简单、自然清新、似有似无、不太明显的一种自然妆容,并不是不化妆”;“裸政”“裸帐”是指现如今社会办事不公开透明、贪腐等景象,用来表现“向公众公开、透明,不搞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管理方式”及“公开账务明细、完全透明化”,以防止官员腐败。

2.“裸”族词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

“大众传媒”,是当下社会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即受众)进行交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手段、工具。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方便和交流方式,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通过新词新语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使得人们慢慢承认这些新词、新语的合理性,在表达新的社会现象时会关系到方方面面,所以新词语都是成批出现的,大众传媒给这些新兴词提供了平台,并促使其发展。

(二)“裸”族词汇与社会文化

1.“裸”族词汇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内在含义各有不同,而国内一些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进行运作,使普通市民能够取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报刊、通俗诗、畅销书、电视剧、电影广告、流行音乐等形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大众文化逐步发展起来,新兴词产生于民间并由广大人民创造,所以有着大众文化特点。

相对宽松的大众文化给了新兴词的发展空间,所以产生了一定规模的“裸”族新兴词。“裸”族词不仅仅在“裸”词原义结构中进行扩展、词语数量不断增加,“裸”族词的范畴更加广阔,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宽泛,随即产生了一种“裸”文化,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

2.“裸”族词汇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产生并成长于现代主义的土壤中,并对形成了超越现代主义和反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国际性文化思潮,而在中国,这一思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一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已渗透到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中国文化语境中占有很大比例。

后现代主义否认所有“权威”“理性”及“范式”等,由此,语言表现出多元化和不确定性。[2]例如,“裸”的意思不再局限于“赤身裸体”,还可以指东西没有包装、没有其他附加成分等。“裸”的含义向着多元化发展,同时又充满着不确定性。

(三)“裸”族词汇与民众心理

1.“裸”族词汇与共有民众心理

社会文化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同特征,都能呈现出一种“趋新、求异、尚简、从众”等心理,新颖的“族词”模式完整表现了民众的趋新社会文化心理。“尚简”心理变化使得词语日益向简单化发展,而新兴词也追求这种尚简心理原则;“求同”的景象表现出运用者的“从众心理”。“裸”具有时代性特征,并且随着各种与“裸”相连景象的出现,逐渐使“裸”文化流行起来。[3]

2.“裸”族词汇与独有民众心理

面对这些城市的喧闹、内心的挣扎,人们心中一种解放的声音总在内心环绕并想解脱出来,而“裸”词的出现可以使人的内心得到一种解脱。“裸”词的出现使人们倡导回归自然,找回自我,从“裸睡”到“裸捐”,再到“裸考”“裸治”“裸妆”等,完全表现出人们找回自我、释放天性的心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赤身露体”的本意使人们往往产生与“性”相关的想象,人们自然而然会对它进行避讳,但“裸”族词的强烈之势完全推翻了原先的本意,这种“裸”词彻底表现出当今社会人们推翻原始传统的特殊民众文化心理。

三、结语

基于现代社会现实环境的发展,自然而然也会在词语中体现着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新鲜事物的产生,使得新兴词也随之发展、变化,社会文化的走向也促使新兴词得以发展壮大,并且带有大众文化的意味。同时,后现代主义去权威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再加上民众共有与独有心理,使新兴词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