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2018-03-07 10:4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阶段文化

从先秦迄于民国三千多年以来,历代先人所创造的巴渝地域历史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绚丽多姿,历久弥新。尽管文献并不能够代替文物、风俗之类对于文化也具有的载记功能和传扬作用,但它作为最重要的传承形态,如今荟萃于一体,分明已经展示出了巴渝文化的四个行进阶段。

第一阶段

起自先秦,结于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长达千余年,前大半段恰为上古巴国、两汉巴郡的存在时期,因而正是巴渝文化的初始时期;后小半段则为三国蜀汉以降,多族群的十几个纷争政权先后交替分治时期,因而从文化看只是初始时期的迟缓延伸。巴国虽曾强盛过,却如《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在鲁哀公十八年(前477)以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沦落为一个无足道的僻远弱国。政治上的边缘化,加之经济上的山林渔猎文明、山地农耕文明相交错,生产力低下,严重地桎梏了文化的根苗茁壮生长。其间最大的亮点,在于巴、楚共建而成的巫、神、辞、谣相融合的三峡文化,泽被后世,长久不衰。两汉四百年大致延其续,在史志、诗文等层面上时见踪影,但表现得相当零散,远不及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在辞赋、史传等领域都蔚为大观。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社会大动荡,生产大倒退,文化生态极为恶劣,反倒陷入了裹足不前之状。较之西向蜀文化和东向楚文化,这一阶段的巴渝文化,明显地处于后发展态势。

第二阶段

涵盖了隋唐、五代、两宋,近七百年。其中的前三百余年国家统一,带动了巴渝地区经济社会恢复性的良动发展,后三百多年虽然重现政治上的分合争斗,但文化驱动空前自觉,合起来都给巴渝文化注入了生机。特别是科举、仕宦、贬谪、游历诸多因素,促成了包括李白、“三苏”在内,尤其是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文学巨擘寓迹巴渝,直接催生出两大辉煌。一是形成了以“夔州诗”为品牌的诗歌胜境,流誉峡江,彪炳汗青,进入了唐宋两代中华诗歌顶级殿堂。二是发掘出了巴渝本土始于齐梁的民歌“竹枝词”,创造性转化为文人“竹枝词”,由唐宋至于明清,不仅传播到全中国的众多民族,而且传播到全球五大洲。与之相仿佛,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颐先后流寓巴渝,也将经学、理学以及兴学施教之风传播到巴渝,迄及明清仍见光扬。在这两大场域内,中华诗歌界和哲学界,渐次有了巴渝本土文人如李远、冯时行、度正、阳枋等的身影和行迹。尽管只是局部范围的异军突起,卓尔不群,但这种文化突破,却比1189年重庆升府得名,进而将原先只有行政、军事功能的本城建成一座兼具行政、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等多功能的城市要早得多。尽有理由说,这个阶段显示着巴渝文化振起突升。

第三阶段

贯通元明清,六百多年。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国家的族群结构和版图结构最终底定,四川省内成渝之间的统属格局趋于稳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巴渝文化也因之而拓宽领域沉稳地成长。特别是明清两代大量移民进入巴渝地区,晚清重庆开埠,带来新技术和新思想,对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起了大作用。本地区文化名人前驱后继,文学如邹智、张佳胤、傅作楫、周煌、李惺、李士棻、钟云舫,史学如张森楷,经学如来知德,佛学如破山海明,书画如龚晴皋,成就和影响都超越了一时一地,邹容宣传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更是领异于时代。外籍的文化名人,诸如杨慎、曹学棻、王士祯、王尔鉴、李调元、张问陶、赵熙等,亦有多向的不俗建树。尽管除邹容一响绝尘之外,缺少了足以与唐宋高标相比并的全国一流性高峰,但认定这一阶段巴渝文化构筑起了有如地理学上所谓中山水准的文化高地,还是并不过分的。

第四阶段

从1912年民国成立开始,到1949年11月30日国共易帜为止,不足四十年。虽然极短暂,社会历史的风云激荡却是亘古无二,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全中国的战时首都更是空前绝后。由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重庆的思想、政治精英已经站在全川前列,家国情怀、革命意识已经在巴渝地区强势贲张。至抗战首都期间,数不胜数的全国一流的文化贤良和学术精英汇聚到了当时重庆和周边地区,势所必至地全方位、大纵深推动文化迅猛突进,就将重庆打造成了那个时期全中国的最大最高的文化高地,其间还耸出不少全国性的文化高峰。其先其中其后,巴渝本籍的文化先进也竞相奋起,各展风骚,如卢作孚、任鸿隽、刘雪庵就在他们所致力的文化领域高扬过旗帜,潘大逵、杨庶堪、吴芳吉、张锡畴、何其芳、李寿民等也声逾夔门,成就不凡。毫无疑问,这是巴渝文化凸显鼎盛、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前无古人,后世也难以企及。包括大量文献在内,它所留下的极其丰厚的思想、价值和精神遗产,永远都是巴渝文化最珍贵的富集宝藏。

由文献反观文化,概略勾勒出巴渝文化的四个生成、流变、发展阶段,指定会有助于今之巴渝住民和后之巴渝住民如实了解巴渝文化,切实增进对于本土文化的自知之明、自信之气和自强之力,从而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巴渝文化,不懈地推动巴渝文化在新的语境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非巴渝籍人士,同样也有认识意义。《巴渝文献总目》没有按照这四个阶段划段分卷,而是依从学界通例分成“古代卷”和“民国卷”,与如此分段并不相抵牾。四分着眼于细密,两分着眼于大观,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阶段文化
文化与人
二轮复习阶段如何安排好学生的练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谁远谁近?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