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责任与自我之间何去何从

2018-03-07 15:55彭振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丝袜小说

彭振

【经典文本】

一双长丝袜

[美] 凯特·肖邦

一天,年轻的索莫斯太太意外拥有了十五美元,这对她来说是一大笔钱。这笔钱把她破旧的零钱包塞得鼓鼓的,让她觉得无比珍贵,也想起自己好几年没有享受过

了。

如何利用这笔钱成了萦绕在她脑海中的问题。有那么一两天她看起来像梦游一般,其实她在专心致志地思考和计算。她不想仓促行事,以免事后后悔。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清醒地躺在床上,在脑海里反复斟酌。在她看来,一个合适而明智的用钱计划愈见清晰。

一两美元应该加到珍妮的买鞋费用当中,以确保鞋子比以往更耐穿。她会买几匹细棉布给男孩子们还有珍妮和玛格做衬衫。她原本打算用娴熟的技巧补缀衣服,让大一点的孩子凑合着穿。玛格需要一件新睡衣。她在商店的橱窗看到过一些漂亮的样式,价格相当便宜。剩下的钱足够用来买新长袜,每人两双。这样的话有一阵子就可以省去许多织补的麻烦啦!她还会给男孩子们买军帽,给女孩子们买水手帽。她的孩子们在人生中可以有一次看起来生气勃勃、漂漂亮亮、焕然一新,这个图景令她激动不已,满怀期待地整宿未睡。

邻居们有时候会谈起“美好的往昔”,年轻的索莫斯太太在还没嫁人之前也曾有过。她自己却不会沉浸在这种病态的回想中。她没有时间,没有一丁点儿的时间去怀念过去。当下的需要占用了她身体的全部机能。未来的图景有时候像模糊、憔悴的怪物令她恐惧,而幸运的是明天从未到来。

索莫斯太太是那种了解特价商品的价值的人。她可以站好几小时一步一步地挪近她想买的正在折本出售的东西。如果需要,她可以在人群中推搡着前进;她学会了抓取一件商品,抓住,然后以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抓紧,直到轮到她付账。不管她要等多久,皆是如此。

但是那天索莫斯太太有一点虚弱和疲惫。她已经匆匆吃过一顿简单的午饭——不!当她回过头想想,在等孩子们吃饱饭、收拾好饭桌,以及准备去购物这段时间,事实上她完完全全忘记吃午饭了!

她坐在较为清静的柜台前的一把旋转椅上,想要集中一点力量和勇气来挤进急切围堵在衬衫衣料和花纹细布柜台边的人群。软弱无力的感觉向她袭来,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一般。她漫无目的地把手摊在柜台上。她没戴手套。慢慢地她感到自己的手碰到了什么光滑的东西,感觉很舒服。她朝下看,看到了手下面的一堆长丝袜。旁边的一个布告显示这些长丝袜从两美元五十美分降到了一美元九十八美分;一个年轻的小姐站在柜台后,问她想不想看看这些丝袜。索莫斯太太笑了,仿佛售货小姐在问她想不想看看钻石王冠,并且相信她最后一定会买下来一样。但是她继续触摸这些柔软闪耀的奢侈品——现在用两只手,把长丝袜拿起来,瞧着它们闪闪发光的样子,感觉它们犹如蛇一般在她的手指间滑行。

两朵兴奋的红晕突然出现在她苍白的脸颊上。她抬头看售货小姐。

“请问这有八码半的丝袜吗?”

这有许许多多的八码半的丝袜。事实上,这是最普遍的码数。这边有双淡蓝色的,那里有些淡紫色的,有些全黑的和各种不同深浅的棕黄色的和灰色的丝袜。索莫斯太太挑中了一双黑色丝袜,长时间地端详它们。她假装在检查丝袜的质地,售货小姐向她保证质量绝对可靠。

“一美元九十八美分,”索莫斯太太若有所思地说,“好吧,我要这双。”她递给售货小姐一张五美元钞票,然后等着找钱还有打包好的丝袜。多么小的一包丝袜!它一下子就淹没在她破旧的购物袋深处。

索莫斯太太之后并没有朝特价商品柜台走去,而是坐电梯到了上一层楼的女士等候室。在一个隐蔽的小角落里,她把穿着的长棉袜脱去,换上了刚买的长丝袜。她没有作任何心理斗争或者规劝自己,也没有试图解释她这么做的动机好让自己心安理得。她根本都没有在思考。她现在仿佛从令人疲乏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任机械的冲动指引自己的行为,卸下责任,得到暂时的释放。

丝绸的触感是多么好啊!她想靠在有坐垫的椅子上,好好享受一下丝绸奢侈的觸感。她坐了好一会儿。接着她穿上鞋子,将长棉袜卷好,塞到包里。之后她径直走到卖鞋的区域,找了个地坐下来。

索莫斯太太要求苛刻。售货员无法理解她;她不能把她的长丝袜和鞋子搭配起来,而且她太难取悦了。她拉起自己的裙子,将脚转到一边,当她往下看自己光亮的尖头靴时她的头转到另一边。索莫斯太太的脚和脚踝看起来十分美丽。她没有意识到这些是属于她的,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她想要一种绝妙的时髦的搭配,于是她告诉那个服务她的年轻小伙,只要她得到想要的,她不在乎多花一两美元。

索莫斯太太很久没有买到合适的手套了。她极少买手套,即使买了一双,也是特价商品。这些手套如此廉价,如果还期望它们戴在手上刚好合适,就太荒唐可笑了。

现在她的胳膊肘靠在手套柜台上的垫子上,一个好看的年轻售货员动作灵巧、熟练地给索莫斯太太戴上羊皮长手套。她自上而下理顺了手套,然后干净利落地扣上扣子。两个人都用了一两秒的时间欣赏着这双匀称的戴着手套的小手。还有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呢。

几步开外的报刊亭里,成堆的书籍和杂志放在窗边。索莫斯太太买了两本高价杂志,仿佛她已经习惯阅读杂志,就像习惯了其他令人愉悦的事情一样。她带着这两本没有包装的杂志。在十字路口,她还尽可能地提起她的裙子。她的袜子、靴子还有合适的手套使她的仪态奇迹般地大为改观。这给她一种安全感,一种属于穿着考究的上层阶级的归属感。

她已饥肠辘辘了。若是以前,她会抑制住对食物的渴望直到回家,泡一杯茶,随便吃点。但是现在指引她的冲动不允许她拥有这样的想法。

街角有一家餐馆。她以前从未进去过;从外面看,她有时候会瞥到干净无瑕的织花台布,闪光耀眼的玻璃杯,以及轻手轻脚的侍者服务着上流社会的人们。

她进去的时候,她的外表并没有像她所担心的那样引起众人的诧异和惊讶。她单独一人在一张小桌边坐下。一个殷勤周到的服务员立即走过去等着她点单。她不想过于奢侈;她只想优雅、细致地品尝—六只小牡蛎,一份水芹猪排,一份甜品,比如冰镇饮料;一杯白葡萄酒,最后再来一小杯黑咖啡。endprint

等菜上桌时,她从容地取下手套,把它们放在一旁。然后拿起一本杂志,边浏览边用钝刀裁页。一切都十分令人惬意。台布甚至比从窗外看更加干净,而玻璃杯更加闪耀。餐馆里的女士男士和她一样在小桌边安安静静地吃午饭,并没有注意到她。一段动听的音乐旋律在耳边低诉,一阵柔和的微风从窗外吹进来。索莫斯太太尝一口食物,读一两个字。她抿一小口琥珀色的葡萄酒,在长丝袜里扭动她的脚趾头。酒的价格对她没有影响。结账时,她数够钱交给服务员,并在他的托盘上留下一枚硬币。他向她鞠躬,似乎把她当成一个具有高贵血统的公主。

索莫斯太太的钱包里还有钱,她下一个抵制不住的诱惑是去看一出日场戏。

她进入剧场的时间稍晚了一些,戏已经开演了。她觉得剧场好像挤满了人,但是到处都有空位。她被带到其中一个位置上,坐在穿着光鲜的女士之间。她们在这儿消磨时间,吃着糖果,展示着她们华美的服饰,不过大部分其他的人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观看戏剧和表演。可以说现场观众中没有人持着和索莫斯太太同样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整个舞台,全部演员以及所有观众在她脑中聚拢成一个大印象,她沉浸其中,自得其乐。她笑着看喜剧,以及哭—她和旁边的一个衣着艳丽的女士哭着看悲剧。她们针对这出悲剧还聊了一会儿。然后这个女士擦干眼泪,在一块小而薄的带有香味的方手帕上擤了擤鼻子,递给索莫斯太太一盒糖果。

戏演完了,音乐停止了,人群鱼贯而出。仿佛梦醒一般。人们朝各个方向散去。索莫斯太太走到街角等电缆车。

一个有着锐利眼睛的男人坐在她的对面,似乎很喜欢研究她苍白的小脸。他不知道如何解释他所看到的。事实上,他什么也没看到——除非他有魔力,能够察觉到索莫斯太太内心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深切的渴望,那就是电缆车永远不会停,带着她一直一直走下去。

【解读笔记】

[知人论世]

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年-1904年),美国著名女性作家,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其作品多以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为背景,多描写女性在传统婚姻和道德的束缚下,对情感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追求。其笔触细腻,内容丰富,情节安排匠心独具,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她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长篇小说《觉醒》。该小说问世时曾引起轰动效应,不仅引发当时主流舆论批评,书也被列为禁书,她本人甚至还因此被逐出文化圈,直到20世纪中期她的作品才又重新被肯定。《一小时的故事》《暴风雨》《吻》和《一双长丝袜》等皆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

小说《一双长丝袜》通过感性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个家庭妇女半天的购物休闲生活,或者说,是记录了一个家庭妇女一次短暂的自我享受。故事叙述看似平淡而普通,却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展示了一个家庭妇女在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纠结与矛盾,动态呈现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也折射出物质诱惑和消费主义对于女性的悄然影响。

[内容梳理]

小说的内容梳理,其实就是概括情节的发展过程,可以从线索、情节本身、人物或者时间空间等角度来考虑。比如从线索来看,标题“一双长丝袜”即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之一,小说内容可分为主人公购买丝袜前的心理和生活状况、购买丝袜的过程以及购买丝袜后的一系列活动;如果按照“购物”这件事情的发展顺序,故事则可分为购物前的筹划、购物过程中的临时兴起以及购物后的归程;如果按照情节本身来分,主人公意外获得15美元是故事的开端,对这笔钱的使用盘算和实际消费是发展,高潮出现在日场戏散场的“梦醒”时分,结局则是怀着深切渴望在街角等电车;如果从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或者说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来看,故事又可分为觉醒前的谨慎计划、伴随着消费刺激的觉醒过程,短暂觉醒后又回归现实的逃避与无奈。不论用哪种方式梳理内容,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情节,而情节的把握,不仅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和欣赏小说的起点。

[技巧点拨]

1.象征与对比

在梳理内容的过程中,小说中有些显在的技巧其实很容易识别出来。比如标题“一双长丝袜”就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女主人公在无意间触碰到光滑的“丝袜”后,才会有购买袜、鞋、杂志,就餐及看戏等一系列自我享受的行为,可见“丝袜”不仅象征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象征着消费时代的时尚商品所带来的诱惑。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买到有着“丝绸奢侈的触感”的“丝袜”后,女主人公换下了“棉袜”,一丝一棉两种袜子象征的正是为自己活和为家庭活的不同生活状态。

對比的运用在小说的前后两部分也显而易见。开头部分,女主人公“反复斟酌”了一两天的“合适而明智的用钱计划”,全是为了让孩子们可以看起来“焕然一新”;但在后半部分,“柔软闪耀”的丝袜激发了她“机械的冲动”,促使她“卸下责任”,把家庭的现实需求搁置到了一旁,在自我享受中“暂时的释放”,找到了一种“上层阶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前后的鲜明对比,既有力凸显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短暂觉醒,也体现出过一把像“上流社会的人们”一样的生活、成为“具有高贵血统的公主”的念头对她产生的巨大诱惑。对比之下再来看女主人公最后回归现实时的逃避心态,就不难理解她在家庭责任和自我满足两者之间的痛苦挣扎了。识别小说写作技巧的过程,其实正是探寻作者主题表达的过程。

2.心理刻画与人物塑造

除了通过对写作技巧的分析来探究主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解读的关键。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骨架,那人物无疑是小说的核心。凯特·肖邦的女性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细腻呈现人物心理,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性格也主要是借助其心理活动刻画,而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渗透在对于人物心理的叙述中。

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购物前完全心系家庭、自我意识缺失,购物过程中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得到满足,购物结束再次面对现实时寻求逃避、倍感无奈这样三个阶段。小说开头,“一大笔钱”“无比珍贵”“几年没有享受过了”等针对意外获得15美元的心理感受已经暗示了主人公贫困的生活状态,为接下来她的精打细算作了必要的铺垫。随后,叙述者又化身女主人公,细数了在连续几天的“专心致志”“反复斟酌”后,制订出为家中孩子们添置行头的用钱计划。在作者笔下,为了买特价商品,她能够“站好几小时”,不管“要等多久”;还有面对特价商品时的“挪近”“推搡着前进”“抓取”“抓住”“抓紧”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的都是一个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家庭妇女形象。她甚至不会“沉浸”在对“美好的往昔”的“病态的回想”中,而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当下的需要”上。作者笔下,这样一个为家庭尽职尽责、牺牲自我的女性形象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但“病态”一词,却又充满了反讽的意味。透过这样的心理呈现,不难体会作者对于这个习惯用父权和夫权社会里男性眼光来评判自己的家庭妇女的哀叹和同情。虽然整个故事的叙述重心在后半部分,但如果没有前半部分的铺垫,女主人公的矛盾纠结形象就无法确立起来。endprint

故事的转变发生在她想要“集中一點力量和勇气来挤进”人群的时刻,这本该是跟她以往很多次面对特价商品时一样执着坚毅的一次行动。但“犹如蛇一般在她的手指间滑行”的丝袜,却突然将她内心压抑潜藏的自我意识给彻底激活。“蛇”的比喻让人不禁想起圣经中亚当夏娃被蛇引诱偷食禁果的故事。“长时间地端详它们”和“假装在检查丝袜的质地”这两处细节尤其耐人寻味。这一“端详”一“假装”,似乎一下子将长久以来为家庭责任而倍感“虚弱”“无力”“仿佛被抽空一般”的她又重新填满,让这个“自我回归”的过程充满了留白。

在故事的第二部分,作者详细记录了她感觉“丝绸的触感是多么好”,想要“绝妙的时髦的搭配”,通过改观仪态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在餐厅里“只想优雅、细致地品尝”,感觉一切都“令人惬意”,在剧场里“沉浸其中、自得其乐”等满足自我时的各种心理,让我们看到了在履行家庭责任的“自我”背后,一个潜意识里仍然渴望自由的“本我”的存在。这一系列“机械的冲动”驱使下的行为和心理,可谓是对她以往日常家庭生活的颠覆和否定。但在作者的叙述中,主观上她似乎并没有刻意要放纵自我,她只是被日常“令人疲乏的繁重工作”压抑得太久,下意识地选择任由冲动和本能来宣泄和释放。作者既没有过分表露出对于要求女性“贤良淑德”的社会的批判,也没有对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带来的短暂自我享受提出刻意的批评,甚至没有用过多笔墨去渲染她的矛盾纠结心理,小说以一种中立而平和的叙述语调,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家庭妇女的现实处境,引人深思。

相较而言,结尾更能体现出叙述者的态度。作者巧妙而意味深长地借助男性视角的审视,将主人公从“梦游”中拉回现实——在短暂的做回自己之后,她又不得不重新面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家庭责任。结尾这个有着“锐利眼睛”的男人的出现,预示着她根本无法摆脱男性视角的评判。希望“电缆车永远不会停”的“强烈”而“深切”的渴望,无疑是在自我满足和家庭责任两者无法兼顾的情形下的逃避心态。叙述者以一种关切的态度记录着她的一举一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挣扎和无奈心态的深切同情。

[主题解读]

这个由“丝袜”引发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对女主人公细微心理变化的客观记录,却赋予了故事极强的爆发力和张力。一边是家庭责任,一边是自我实现,作者借助女主人公的两难处境,揭示了19世纪美国社会男权思想下的妇德规范对于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束缚和压抑。这是很容易解读出的主题之一。

另外还有一点不太容易被注意,主人公在百货商场、报刊亭、高档餐厅和剧院的消费经历中,出现了诸多类似“柔软闪耀的奢侈品”“穿着考究的上层阶级的归属感”“绝妙的时髦的搭配”“具有高贵血统的公主”的表述。此外,作者还特别提及她在剧场中“坐在穿着光鲜的女士之间”,却不同于“只是为了观看戏剧和表演”的其他观众,“没有人”和她持着“同样的态度”,让她“沉浸其中”的只是一个“大印象”,这些似乎又都在表明19世纪末美国的消费文化对消费者的欲望和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帮助女主人公获得短暂的自我实现与满足的,不仅是其非理性欲望,也是消费文化盛行风气的诱惑。如此一来,小说中就有一正一反两种形象交织呈现:一个是冲破家庭责任束缚、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主人公,另一个则是深受消费文化影响、缺乏真正自我的主人公,这或许也是作品极富张力的又一个原因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丝袜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老爸遇险
BTV《生活这一刻》提醒 火场逃生 要尽快脱掉丝袜
做丝袜花
丝袜
废旧丝袜妙用
明代围棋与小说
自己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