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分层教学价值探微

2018-03-07 18:57林爱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群文分层规律

林爱娟

为改变语文教学碎片化、思维狭隘化、教学宽泛化、学习被动化的低效教学行为,笔者带领团队进行了群文分层教学的探索。群文分层教学以主题、题材、体裁、作者、表达等为议题把同类文本组合在一起,围绕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文本分类、目标分项、板块分层、环节分解方式引领学生在以一带串、从扶到放的语文要素学习中,发现、掌握和运用语文学习规律,变“教”为“学”,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从“教教材”到“用整合的教材教学生学语文”的华丽转身。经过多年探索,笔者发现群文分层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碎片到系统,为掌握规律而教

群文分层教学旨在让学生在一组具有相同学习规律的文本阅读中发现某一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群文的学习系统,在多个文本的学习中,准确而灵活地掌握某一系统领域内文本的读写规律。

如把《搭石》《桂花雨》《梅花魂》这一组文本组合在一起进行分层教学,就能发现这一组文本都是采用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通过故乡物、故乡事、故乡人,抒发了浓浓的故乡情。所以题目中的搭石、桂花和梅花都是故乡人的精神写照,文本所写之事都与这一故乡物紧密相关。

《搭石》中人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无不体现了家乡人的勤劳、有序、礼让。同样《桂花雨》中送桂花糕、摇桂花雨、思桂花香这几件事,则写出了故乡人浓浓的邻里乡情和作者对回不去的故乡的深深思念。《梅花魂》中外祖父的擦梅图、送梅绢、赠梅图也无不表达了外祖父这一海外游子对象征故國的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从这一组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故乡物是故乡人的象征,是串联故乡事的一条线索,更是寄托故乡情的载体。因此,借物喻人、寄情于物就成了这一文体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当然寄情于物的文本除了抒发故乡情外,还有抒发师生情的,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蒙蒙细雨》;抒发军民情的,如《采蒲台的苇》等。了解了这一类文本的表达秘妙,我们就能引领学生由读到写,借用某一物体,采用寄情于物的方法,写一写与该物有关的事情,抒发某一情感了。

如果只是在某一文本中发现这一表达规律,可能不具典型性,但把具有同一表达秘妙的文本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发现这样的表达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规律的。在多文本的从扶到放、从读到写、从认知到实践的学习中,学生对这一表达规律就可以在一回生、二回熟中得以牢固掌握。这样,通过文本组合和分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引领学生从碎片走向系统,拨开文本表达的迷雾,引领学生发现并掌握某一类文本最本质的表达秘妙,从而落实“学会语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其他群文的建立和议题的选择如表1所示。

二、从一篇到一类,为提高效率而教

群文分层教学,通过一连串的教学活动,较好地体现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扶得到位,就能放得彻底,在单位时间内实现从单文本到多文本的学习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散文是剖露在纸上的心灵文字,或清新,或凝重,或喜悦,或忧伤,或积极,或落寞,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许多教师觉得难以驾驭的一种教学文体。其实散文也和其他文体一样,也是有规律的。

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就可以复习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一文,进行群文板块的分层组合学习活动。林清玄笔下的时光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分别写了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的”“时间是可以追赶的”和“追赶时间的话是能取得成功的”;而朱自清笔下的时光同样也是从三个方面来写的:“24年的时光匆匆已过”“24小时的时光匆匆溜走”和“24年加24小时的时光又在匆匆中不留任何痕迹”。

面对时光的永远不会回来和时光的可以追赶,林清玄的内心情感由“悲伤”到“迷惑”再到“快乐”;而当时的朱自清面对时光的匆匆而过,更多的是从“迷茫”“困惑”“痛苦”“自责”到决定要在匆匆而过的时光里留下点什么的幡然“醒悟”。

在表达方式的了解和运用上,两文同样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结合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例,写出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和时间赛跑》列举了外祖母的去世、“我”的昨天的过去、爸爸的童年的消逝、飞鸟的路线以及和太阳、西北风、哥哥赛跑等;《匆匆》则结合了桃花的开与谢、燕子的飞与回、杨柳的枯与绿等自然现象,还有我一天中经历的起床、洗手、吃饭、睡觉等生活琐事,通过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把时光的一去不复返化无形于有形,形象地写了出来。

由于有了同类文本表达规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通过分层引领推进,学生在学习新的同类文本时,难度就可以降低,自主学习散文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文本就能通过感受时光、体验心情和感悟表达这三个层面进行自读自悟,从读到写,拨开文字表面的云雾,直指文本的表达规律,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效率。

三、从求同到存异,为发展思维而教

群文分层阅读教学可以抓住相类似的文章、片段、词句等,在求同、比异、判断和整合的过程中,发现言语表达的规律,发展出自己的观点,锤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学习力,发现和掌握群文的写作规律,实现以读导写。

如同样是写动物的外形,同样是抓住部位来写,《燕子》一文的语言显得简短活泼,而《翠鸟》一文的语言就显得优美柔和、内容详实。在外形部位的选取上,《燕子》一文只选取了羽毛、翅膀和尾巴,而《翠鸟》一文则抓住了翠鸟的爪子、眼睛、嘴以及头腹背三个部位的羽毛来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选择的部位和表达的语言特色两者能否互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轻快的飞行”姿态与它“轻巧的外形”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作者运用简短轻快的语言,就是为了把燕子的这一形象烘托出来。而翠鸟是“捕鱼能手”,它眼睛的敏锐、嘴的尖长和爪子的有力,都直接与此有关。

有了这样的比较,在求同中比出差异,学生就能自觉发现同类文本的一般表达规律,区分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以及带来这些差异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就能得到不断锤炼,思维品质自然而然就能得以提高。在群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找到群文的共同点,更要比较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异,这样学生就能掌握群文的一般表达规律,实现迁移,同时发现群文之间的个性差异,既发展了思维,又为个性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从混沌到分层,为生命成长而教

语文课程的学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须要在多文本材料的学习中经历“习—得—用”分层推进的过程,让每位学生从原来的“不会”到最终的“学会”。通过文本分类、板块分层、目标分项、习练分步、化难为易,就可以让学生在具有相同学习规律的多文本分层学习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知到运用,逐步学会自主阅读和习作,有效促进学生的言语习得和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每个个体生命的成长。

如在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文时,我们发现毛主席说的语言具有论述文的特点。毛主席的语言往往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方法加以论述,其语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让学生对这一语言表述方式有进一步了解,我们随即引领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相关语段的拓展性阅读。最后再通过语境的创设,让学生从读到说、从说到写、从写到评,通过多渠道分层次的推进,学生在人物语言中学会并运用表观点、讲道理、摆事实这一表达方式就能水到渠成了,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群文分层教学通过文本的分类组合、板块的分层推进、目标的分项设置,能改变教学散沙化、随意性、宽泛化,思维狭隘化、学习依赖化的弊端,让儿童在多文本的学习中经历“习—得—用”的语文学习过程,发现规律、提高效率、发展思维,引领学生经历“不会”到“学会”的过程,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其教学价值的确值得肯定和运用。

当然,除了群文的教学,群段、群句、群词、群字等都可以采用这种以一带串、从扶到放、化零为整的分层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不断发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各种内在规律,“用整合的教材和课程教学生学语文”,切实落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文分层规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找规律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