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2018-03-07 09:48熊玲玲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研读总结内涵

熊玲玲

摘 要:语文是汉语言的代名词,汉语言也是我国思想、文化、精神领域浓缩的精华,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毋庸置疑,其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学习语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去体悟语文的魅力。故而,如何学习并掌握文本中的知识,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文字中领悟作者所赋予文本的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关键词:文本;中心;研读;情感;内涵;总结

一、找准关键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体悟文章内涵

1.紧扣文本题目中的关键字眼

文章的题目是概括文章中心內容的最重要的字眼,也是总结文章、总结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所以,只有紧扣文本题目中的关键字,理解其所蕴含的意思,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获取到关键的信息,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这时学生就会思考,这个人是谁呢?他具体做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以这个人为题目写文章呢?然后学生便会带着这些疑问打开课本,并以这些问题为文章的切入点,在文章中寻找关于藤野先生的句子,“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通过对藤野先生这一外貌描写,深入解读了文章的题目,抓住文章的

中心。

2.抓住文章的中心句

例如,鲁迅的文章《风筝》一文中,“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而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一句。这句话即是文章的中心句,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在此处设置以下问题,“我”为何会惊异又为何会悲哀?其原因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仔细研读文章,走进课文中去探析作者写这句话时的心理,通过进入文本深处,理解到这是作者的自我反省,写出了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憎恶以及对美好明天的期盼。

3.切勿忽视文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通过对某一情节的详尽描述,给人以独特的感

受。例如《闻一多的说和做》中的一处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一细节描写再现了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深入感知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品格,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精神,从而使学生明白做事就要如此。

二、推敲字词,研读文本,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思

1.抓住语言描写,细细品味,深入理解文意

例如,在《芦花荡》一文中,让学生仔细品味“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一句语言描写,这说明了老头子对自己船技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来自于他高超的水上功夫和他对水淀的熟悉,以及他对敌人的藐视和无所畏惧。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意,体味当时的人们尽自己所有的努力抗日,可见人们高尚的素质也传达出了敌人的残忍。

2.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写作用意,发掘文本深意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傲然”的字面意思是(1)高傲地。(2)坚强不屈的样子。但是这里的“傲然”就必须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白杨礼赞》一文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好将这种精神传达出来。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字面意思去理解“傲然”的意思,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文中所蕴含的意思,其表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傲然”的深意。所以,在学习文章之时,要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的用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通过品读文章,使文中情景再现,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

情感

俗语有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不可否认,读,是一种方式,其是一种融入文本、剖析文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读,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以声音的形式传达出来,通过听觉享受,深入体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写作的用意,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真正走进文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并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语言感悟和情感体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譬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学生通过对文中的父亲穿过铁道的不易,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切和无私的爱。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研读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这几个动词,走、探、攀、缩、微倾等,经过对这些动词的推敲,体味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父亲穿过铁道之时的艰难和努力,体会作者所传达出来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真挚而无私的爱。

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关键之处,品味文章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所蕴含的寓意和道理,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章,深入对文章的学习,感知语言所带来的乐趣、满足和享受。毋庸置疑,这是学生爱上学习语文、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并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师应积极落实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这也是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研读总结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建议(一)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