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模式探究

2018-03-07 09:48卞建东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卞建东

摘 要:现今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写作往往疲于应付,而教师大多仅教会孩子们写作文体,作文的批改浮于表面,对此阐述对语文作文批改的一些意见和观点。

关键词:作文;批改模式;写作积极性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分值很高,占据了“半壁江山”,新课改以来作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中小学部编语文教材,更是把作文与文本教学的权重等同起来。

一篇作文的好坏将会影响语文成绩的高低。然而大部分学生考试时,不会留出时间构思,往往是提笔成文,30分钟左右时间就完成了一篇习作。老师们花大量的精力认真批改,考卷发下去后,学生往往粗略地看一眼作文分数,却将为何得到这个分数和教师的批语搁置一边,如此往复下去,作文水平没有任何提升。这里面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也是需要变革的。老师们面对堆积如山的作文,一字一板地阅读,给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画上红线,在精彩的亮点处标记五角星,这样做既耗时费力,又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最终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浪费了宝贵精力。因此我们为人师者需要改变,不能一直占据批改的主角,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

在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为学生规划作文的路线、目标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学习,成为这种关系中的主体,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升。

最近一年,我大胆地尝试了新的作文批改模式,总结了一些经验。作文批改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

一、学生自我批改

作文或考试结束后,教师把作文分散开,让学生亲自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阅读更多同学的作品,二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三来可以让他们互相学习进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用给学生任何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师批改

学生初次批改完成后,教师在初步了解写作情况后,将学生的批改内容汇总,再将作文分组,保证每组中都有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文章。教师在每组作文中也仅抽出这三个档次的作文各一篇,加以详细的批注,待学生集体批改时给予参考。

三、分组批改

这是学生评改作文的关键一步,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小组中教师做过详细批注的三篇作文就是给学生的参考,要求学生从作文的结构、写作手法、文采、立意等几个方面去评估组内其他作文,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至少三篇作文上详细写出自己的评语。然后在作文课上组织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即学生依据第二步的批改经验、标准进行互相评改。学生的小组批改模式可以建构互助互进的学习关系,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养成。互评时,评语可以很简单。

教师需要指明作文中的错词错句、上下颠倒等减分项目和立意明确、修辞手法等加分内容,给学生的作文修改定一个明确的大纲,以免学生背离批改的初衷。学生的每一篇评语后,让学生工整地署上自己的姓名,提高学生的责任感。第一次评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提问。若时间充足,还可以让组与组之间交换批改的内容,形成二次批复。倘若时间不充足,学生的互评或者再评也可留作当天的语文作业。这样做学生可以用写一篇文章的精力,换来阅读至少三篇文章的价值,大大提高了作文学习效率。

四、思考提升

作文能力不是可以速成的,需要不断地读、写、改。我的批改作文新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写一次作文、获得三次甚至更多倍的收获。那么“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通过批改同学的文章、再经过小组讨论,必然会发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和自己的不足。教师应要求学生总结每一次作文批改的收获,让学生在批改中不断提升。

五、教师终评

作文的评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的反映,认真的批复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积极而热情的期待会传递出正能量,使学生努力向上奋发图强。教师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及时地评改,修正学生错误的地方,趁热打铁地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讓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学互评、点评是这种模式中最充满变化的地方,因为学生在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他们感觉更公平,学生更乐意接受,效果更好。我在点评前提醒学生注意口语交际技巧,告诉大家真诚点评,我们在指出别人的优点时,必须至少要指出他们的一至两个缺点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学生的建议非常丰富,很多也会让我深思采纳。同时,学生也能非常直观地发现他们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主动地改正。

这种批改模式实行近半年后,我详细询问了班级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种新模式。有的同学说:“批改后最大的感触是,要写出好的文章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多感受生活,多阅读,多思考,这样才有真实的、感人的文字从笔端流出来。”还有的同学说:“我觉得我的词语用得很生涩,而班级某某同学文章写得很优美,我要将她作为我的学习榜样。”创新的路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应不断地思考调整,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爱上写作,畅游在写作的海洋里。作文教学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仍将义不容辞地“上下而求索”。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