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饮泉水,携手相伴

2018-03-07 09:48姜碧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同理心班级管理

姜碧

摘 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门艺术,而师生之间的相处更是如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班级管理中需要以同理心对待,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它要求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会倾听,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同理心;师生相处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只有时刻不忘自己曾经是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教育者才能对孩子的处境真正感同身受,体会孩子的情绪、观念及思维习惯,根据孩子的认知、情感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班级管理更需一份同理心。

一、同理心的定义

现代情商论认为,情商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情绪认知、自我情绪控制、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关系处理。因此,同理心是情商(EQ)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日益增强。这个阶段,他们需要的不是整日严肃威严的师长,而是能对他们有所要求又能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亦师亦友。同理心,重要的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二、同理心原理运用案例

如何运用同理心巧妙而又智慧地处理学生案例,既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又体现着教师的素养。以下这个案例便展示了同理心运用的三部曲。

案例重现:学生A,憨厚、老实、阳光,但是缺少熟悉的同伴,慢慢变得沉默。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不强,课堂上、自习课上经常出现睡觉现象,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学习效率严重低下。甚至因为课堂上老师提醒他不要睡觉而满肚怨气,在课堂上公然与老师顶撞,坚持认为自己没有游离课堂。

现状分析:这是由对环境的不适应带来的学习障碍问题,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定位而盲目地维护自尊的需要。

(1)适应问题:面对着全新的环境、老师、同伴,显得手足无措,渴望寻找熟悉的身影,而自身又比较沉默,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的勇气。

(2)嗜睡问题: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发现,课堂上出现的嗜睡现象是由不合理的学习规划引起的。该生行为习惯拖拉,作业效率低下,回家后缺乏一定的约束导致作业做不完。久而久之,形成了生物钟,上课不自觉地打盹,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3)态度问题:一个对于集体事务非常热心的孩子为何公然与老师在课堂顶撞呢?这个男孩说:“当着全班人说我睡觉,我面子往哪儿搁啊!”即使学习态度再差、学习效率再低,都有被呵护被肯定的渴望和需要。这个也许可以成为改变他的行为的突破口。

方法策略:这个孩子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理解,不是道理教育而是深入内心。运用同理心解决这个案例也需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一重奏:以宽慰为谱,动之以情,“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

事情显而易见,孩子有错。可是此时由于自尊心渴望被呵护,所以他自己感觉吃了大亏。这个时候,作为教师,收起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的心理,听孩子讲。倾听的过程中,适当给予回应,“是这样啊”“嗯,调整下情绪”“别激动”等等。这位学生也在比较缓和的情绪中向我敞开了心扉。

“言能听,道乃进。”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也应该以心平、气静、色悦、辞婉的态度和方式来倾听来自学生方面的各种意见或声音。被听见就是被重视,它满足了自我表达及与他人沟通联系的需要。

二重奏:以体谅为谱,晓之以理,“我体会到了你的感受”

诉说的结果必然是期待回应。如果只是一味地同情和宽慰,那么对方未必能感受到你的关怀与心意。听完学生的叙述,我问:“老师课堂上指出你在睡觉,让你觉得很没面子,你心里很难受,是吗?”孩子非常急切地回答:“是,是,就是这样!”从他言辞的急切中我体会到了他渴望被理解的需要。我继续说道:“非常好,说明你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自尊呢?思考一下。”学生沉默了,不知是无从回答还是有所感触。我继续追问:“听了别人的表扬心里很开心就是自尊吗?听了别人的批评甚至是冤枉心里很难受就是没面子吗?”这个孩子开始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面子是靠自己挣的,而不是靠别人的漂亮话给的,否则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想要在同学中树立威信,那就拿出你的努力。课堂积极参与,提高听课效率,同学们自然服你。”这位同学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如果教師不能传达“我理解你”的信号,那么学生就会怀疑向老师诉说的意义与价值。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学生理想的平等,那么学生就会无法接受老师的说辞。一个失败的反应就像一封寄出去却没有得到响应的信,你永远不知道信是否寄到了对方手中。

三重奏:以共鸣为谱,导之以法,“我们可否这样来解决”

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不代表赞同对方的观点。情绪安抚以后还需静下心来想对策,一分为二地分析自己才是一个人真正理智和成熟的表现。我很欣慰和这个孩子已经达成了共识,接下来我便指导他,怎么解决这件事情:如何对自己提高要求,如何面对同学的质疑,怎样改善与老师的关系。在我的指导下及他自己的努力下,这件事情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后来,学生写道:“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我很欣慰看到这样的感触。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彼此更近,才能达到更好的解决效果。

三、同理心原理运用常见误区

在运用同理心解决这个学生案例的同时,亦有几个误区须加以纠正。

1.同理而非简单同情。理解对方的感受但并非同情对方的处境。同情会让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底气十足,从而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现有的处境必定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自己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2.感受而非赞同观点。在与这个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指出:“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其中有一些是我不认可的。”这个孩子也欣然接受了。因此,同理心是感受对方的心情,指出对方的问题,并且还要将矛盾抛给对方进行解决。

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体会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需求,俯下身会发现,和孩子们的相处和交流是异常快乐的。有这样一首诗:我到河边饮水的时候,我觉得那水也渴着,我饮水的时候,水也饮我。与孩子们并肩快乐地成长,便如同这饮水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麦克·p·尼克斯.倾听,让关系更美好[M].译林出版社,2011.

[2]李永龙.用心听“话”巧解心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8).

[3]陈锐.“时刻不忘自己曾经也是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同理心班级管理
大学生道德教育之同理心的培养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推己及人,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