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渗透

2018-03-07 09:48陈琦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传统文化

陈琦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社会各界都在呼吁人们要保护它,而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正承担着这样的使命。首先分析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渗透这个教学关键问题;其次再以八年级上宋代的相关课例为案例,以三步走、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最后对这个教学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实生活;问题解决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提到: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取代的,它顽强地影响着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规范、制约着这个国家、民族的观念和行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失去地位。2014年在两会上某些政协委员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病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在讲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有关内容时,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精神方面如哲学有老子,史学有司马迁,军事有孙子,文学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物质上的发明有指南针、印刷术等,这些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是: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要点提示是:春节、清明、端午等的起源,唐宋时期各民族生活习俗的互相影响,宋明城市生活的变化,明清乡村生活的变化。下面我就宋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这一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教学解决方法。

(一)以“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题为引,从春节联系到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使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

影响

设计意图:《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是旧版八年级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主要讨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民俗、传承和变迁,挖掘蕴涵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美好情感等,探讨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我对这课内容进行截取、整理,归纳用于现实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春节的历史和观察当前的春节社会现状,学会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去收集、分析、处理和评析各种材料,尝试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宣扬传统美德的积极性。

课堂程序设计:

导课:课间播放《过年日子》,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过年的话题谈起。

1.感悟过年习俗

(1)过年的起源、传说、历史

(2)观看电影《过年》的剪辑片段,学生列举过年的民俗活动

(3)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和演变

(4)讨论:春节的民俗活动中蕴涵的传统道德文化,传递的美好情感

小结:对春节民俗应坚持继承和发扬的原则。

2.感悟传统节日文化

(1)图片展示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统节日

(2)学生列举其他传统节日的民俗及其道德文化内涵

(3)讨论面对传统节日的正确态度

3.交流提升:学生以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收获

以藏头藏尾的对联形式来结尾,别出心裁构思一幅嵌字对联:“采民俗文化促国家统合,长民族精神助中华复兴”,学生精彩对出横批“采荷长兴”“采长合兴”,富有情趣与意义,余味深长,课堂教学在高潮处落幕。

(二)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对照现实生活,进行模拟表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单纯地依靠老师叙述历史很难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了,因为好多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他们本身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足,所以通过小组模拟表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个时代的印象。

课堂程序设计:

把全班分为三组:社会生活组,文化组,科技组。请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教师提供的史料,查阅课外资料,请每组完成两个任务:①小组各自整理归纳宋代社会生活、文化、科技方面的特点或成就。②设计5分钟的课本剧,来表现每组的特色或成就。

最后小组互评,寻找其他小组的亮点及不符合历史的部分。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解读,阅读相关的史料和图片,再亲手整理特点或成就可以让学生可以由浅到深,从多个角度感受宋代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而以小组形式组织模拟表演,无论是对于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一次深刻的教学体验,最后的小组互评环节,更是提升了本次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存的基础上,大大增进了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通过学习“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描述宋代都市人们的生活情况,使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

影响

设计意图:采用初中社会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阅读法、自主提问法等,通过欣赏图画研究历史,又从历史依据中反过来深化解读图画。

课堂程序设计:

导课:根据学生差异,可以有多个选择。例如展示图片,介绍杭州宋城来历;或者图片介绍开封城的清明上河园风光;或者观看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

准备学具,每三个学生一份清明上河图工艺品,学生尝试如何以传统文化方式阅读古代绘画。

1.看图观景

采用古代画轴欣赏方法,把图分成三个场景,宏观了解教材编写的视角,宏观了解国宝。

2.看图探史

联系史料《东京梦华录》,以图上有什么人与物?怎么样状态?为什么这样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读图。关注虹桥,出示图表材料和相关史料,分析汴河的重要性,集市出现。重点探究都市街景中人与物,归纳北宋生活的特点,从城市交通、商业发展、世俗生活、人口状况等方面归纳北宋都市生活的繁华。

3.读史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清明上河图》中哪些生活场所或者生活习俗仍然保持到现在?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请举例。而哪些场所和习俗已经消逝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4.以史为鉴

联系美国学者芒福德对北宋都市的评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说一说北宋都市生活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繁荣、和谐而“充满生气的城市”有哪些启示?

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衰变迁,感受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理解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其实就蕴藏于我们生活的点滴。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慢慢养成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传承,乃至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评述与建议

(一)评述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了,他自然而然会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主动参与使得教学有效甚至是高效。通过展示描述古代人民生活的图片、史料,设计模拟古代人民生活的场景,历史不再是枯燥地陈述过去,而是鲜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更好地感受历史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步步演变过来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而我们的生活正深深地受着传统文化的影響。

(二)建议

几百年之前的历史毕竟距离学生太遥远,很多时候,教师只能通过图片、史料,通过模拟表演来还原历史的片段,但是对学生来讲那毕竟是抽象的,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要更多地将课程融入生活中,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才更加深刻。特提出如下建议:在进行这一主题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一个专题,当所有朝代的社会生活介绍好之后,做一个整理,专门进行一次传统文化内容的课堂学习,或者可以组织一次传统文化的历史讲座,让学生走出教材的内容,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夏令营,参观当地历史文化场馆,把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现代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传统文化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