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对外交流活动中的从众心理的辅导

2018-03-07 09:48高芳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中生

高芳

摘 要:通过高中生的从众现象,剖析了从众心理给高中生在对外交流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接着提出了把握其积极性,以带动学生群体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从众心理;高中生;对外交流

我国的学生对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不仅中国的孩子常有机会走出国门,外国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校园。一方面,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活动,在真实的课堂讨论中运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感受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另一方面,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英语课堂追逐效率,教师的一言堂与学生的鸦雀无声默契配合,长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且普遍持有从众心理。

当学校苦心搭建了沉浸式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辨,积极交流互动的初衷,与学生的消极与从众心理相抵消,作为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

一、正视从众效应给学生的负面影响

从众效应(conformity),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随大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接触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这种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团体要求的行为或态度。

基斯勒(1969)把个体的从众行为表述为四个需求或愿望:

(1)与群体中成员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

(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

(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

(4)不愿意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压力。[1]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调查中,笔者发现高中生已经适应了长期的封闭式、灌输式的英语课堂教学,习惯于埋头写题,抬头听课。对于课堂的互动活动,学生常表现排斥、反应消极,容易厌倦。学生沦为答题机器,又无法为自己的个性化想法找到合适出口,久而久之,思想僵化,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在这个背景下,笔者思考如何抓住高中生的从众心理,找寻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尝试化消极为积极。同时利用好沉浸式双语课堂这一核心优势,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实践分析,导致高中英语课堂从众现象的产生,大致由于以下几个心理因素:(1)群体压力,一般人群中,赞成某个观点的人越多,给剩下部分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的未成年人来说,从众是最直观的选择。当一位中国学生试图大胆与外国语言伙伴交流探讨问题时,发现其他同学都一言不发,那么同伴们投射过来的奇异眼光就足以浇灭尝试的火苗。(2)榜样压力,从众心理常牵引出“羊群效应”,根据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习的经验,成绩最好、最受老师肯定的学生,往往是班级里的意见领袖、风向标,是“正确答案”的代名词。这一发现呼应了贝瑞(1967)等人采用阿希模式的实验来研究跨文化情境下的独立性与从众情况的实验结果——在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早期得到了独立自信的训练,在阿希实验中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独立性。相反的,在较为严格的社会环境中,则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从众现象。[2]

二、把握从众心理对英语互动课堂的建设作用

1.遵循好奇心理,引出领头羊

中外学生同在一间教室上课这件事情本身足够让学生激动。由于外貌上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和举止习惯,学生会彼此關注,但也因此产生羞涩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作为教师,此时应当因势利导,抛出破冰的话题,让学生们聊聊自己的家乡,聊聊自己眼中的两国文化差异。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介绍给陌生的听众,既有话可讲,又有述说的乐趣。

例如笔者曾经使用过的破冰问——你家用什么美食招待客人?这时学生个个脸色由僵硬转为微笑,嘴角默默细数,跃跃欲试。教师立刻抓住时机,邀请最有讲述意愿的同学展开话题的讨论,并允许其他同学随时补充。一个简单问题的抛出,既测出了班级里的领头羊,更为后续学习任务的执行暖了场。

2.顺应好动心理,规划任务型教学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育才十字诀》中这样描述动手的意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操作是启发学生自主思维的课堂实践活动之一。它的优点在于形象、容易提高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便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课堂规划任务型教学,它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动脑思考、开口表达,更加不可或缺的是学生独立自主利用知识,解决真实语境下的问题。

例如,利用商业模式画布进行案例分析“如何帮助学校烘焙社团售卖自制饼干”。其中包括多个子任务:从资料库中寻找适合的商业模式画布图、分析该项目的核心资源、成本结构、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和目标客户,进而提出实施方案,落实所需材料和人员分配。

3.迎合从众心理,开展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3]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的同时,设置环节要求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并讲述过程,在真实语境的相互探讨分析中,实现语言的习得。

教师在课堂具体操作学生分组时,应当为后续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实现铺设条件,努力实现“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4]。在分配组员时,遵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依据能力层次的不同,每一位组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定位,营造出小组给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例如,教师以聆听者的角色走进小组内部,建议思辨能力强的同学承担商业模式画布图的建构,中等能力的同学对画布图中的具体细节进行填充,能力较弱的同学负责收集饼干的配方制作方法。

4.利用好胜心理,激发探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驶向成功是学生发起探究的动力和续航的燃料。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因个别答案的不正确就脱口而出“错”字,而应改变思路,捕捉其内在的思维积极性,给予合理评价,同时激励学生优化方案。

例如,各小组展示方案阶段,教师设置擂台赛作为评价方法。一方面,对于各小组方案进行整体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教学细节的把握,教师以项目的每一个步骤为一个评价单元,横向比较出各小组分别擅长的方面,打破以往一锤定音的评价模式,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学生呈现的作品,让每一位学生都从任务的实现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目前各地都很推崇学生的对外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但最终落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体现交流课与常规的教材讲授课的不同之处,扎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们要更好地研究教育科学,了解教育心理,从而探索更多的教学手段,真正用好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82-296.

[2]柳毅,张璐.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研究评析[J].文教资料,2007(6):138-139.

[3]Johnson,D. W.,Johnson,R.J.,& Hulubec,E.J.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1990:5.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高中生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