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而丧』的一年,我依旧爱它

2018-03-09 00:51社会时事作家陈方
厦门航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副业辅导班聊天

社会时事作家 陈方

每年的生日一过完,马上就是新年。原本计划2017年的生日要“隆重”一番,毕竟是40岁的生日。都说四十不惑,40岁,这是人生的分水岭了吧。步入40,中年人的人生要真真实实开始了。这一年,看看媒 体上呈现了多少“中年危机”“中年 焦虑”的话题?保温杯、秃顶,肥胖, 成了中年人的标配,有这些“标配” 引发出的中年危机的话题还没彻底沉 寂下来,临近年底,42岁的中兴通 讯程序员欧建新又进入舆论暴风眼, 当他决绝地从高楼上纵身一跃,再次把 “中年危机”呈现在世人面前。带着一 种惶恐的心情步入40岁生日。生日那天,反而平静到连生日蛋糕也没兴趣吃。突然觉得这也是很平常的一天,感怀、念旧、回忆、期待,这些情绪性的东西都是悬浮在空中的,中年是最不讨喜的年纪,你表达出来的情绪都是他人的话题,而你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除了自己没人能帮你解决。

留守

这一年里自己的工作愈发让人感觉到“丧”。身为传统纸媒人,行业的没落很难让自己再感受到职业的尊荣。工作俨然只是工作,甚至连“养家糊口”的工具都算不上了,读者流失、广告下滑、收入大幅度下降,未来不可期,这个职业已经让你找不到任何归宿感。认真想一想,越来越丧。

偶尔,还有命运轮回的感觉。有一天和身为领导的同事聊天,我感慨,“没想到自己又在轮回父母那一代的命运,身为工人,我的父母就是在我这个年纪下岗的。我原以为自己‘阶层翻身’了呢,没想到,到了父母当年的那个年纪,又面临和父母一样的局面。”领导苦笑,默不作答。聊天就在沉默中结束。这一年,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在坚守,坚守纸媒最后的尊严。说坚守是“褒奖”,说“留守”更合适吧?能走的都走了,创业,或者选择其他行业,毫不犹豫地转身,过去经历的一切统统放下。很多人没走,大家很少谈论未来,或许是感觉这份工作的未来实在渺茫。前面是悬崖还是泥沼,没人说得清。

看不清的路也要蹚一蹚。某种程度上说,“蹚路”与“念旧”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预知未来的点滴,只能在回顾过往时串起过去的蛛丝马迹,所以你要相信,在未来,你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会以某种形式串联起来。”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对过去一年的评价基调,其实也意味着你怎样打算接下来的一年。

已近中年的人们,似乎更喜欢用“不过如此”“不好不坏”来概括你经历过的每一天。积极地说,这是一种放下的豁达;消极地说,却是一种含混的凑合。

比较庆幸的是,我不喜欢凑合。与凑合相比,我宁愿“焦虑”。凑合其实是一种更可怕的状态:焦虑,至少证明你还对未来有所期许,你对生活的感知还未曾麻木;而凑合,则是出于一种“半接受”的状态,它就像鞋里的沙,你能感觉到不适但又不至于刺痛,就这么将就着继续,遑论去感知生活的质感?

出路

一位朋友说,行业的没落,并非是个人不努力所致,努力的人永远都有出路。我还是相信改变的力量。工作已然找不到归宿,何不自己“找点儿事做”。这一年里,自己的“副业”反而风生水起。工作之余,我和同事搭建了一个“少年写作平台”。

必须承认,人都是功利的,潜意识里都想选择对自己好的那个选择。但是,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只能靠自己边走边看。现在回想起来做这个少年写作平台的初心,三五同道,并没有打算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有所作为——不过是看不得孩子们为干巴无趣的作文题绞尽脑汁,家长苦,老师累。干脆攘臂而起,及锋一试。毕竟,于文字中浸淫二十余年,把参差多态的观察和具体而微的发现形之于笔,也算我们媒体人的一技之长了。当然,这只是其一。还有一个难以启口的原因,人近中年,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来对抗所谓的“中年危机”。这种危机是一种“心理病”,或者说也是一种“职业病后遗症”。浸淫媒体十多年,习惯了刷存在感,而这种存在感是通过他人的反响与回馈刷出来的,它必须带有社会价值的属性。于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媒体人在业余时间创设了这个“少年写作平台”,我们一致认为,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真实而独立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以致成年后不去说、不去写那些“假大空”的套话,善莫大焉。

一份似乎拿不出手的“副业”,一下子找到了使命感。身为一个生性散漫的人,很多时候都不忍心看着孩子们从一个辅导班出来匆匆赶到下一个辅导班,他们现阶段的“下一站”似乎永远是辅导班。我们也时刻在自省,千万别把这个副业办成“辅导班”:它应该是开阔而非封闭的,在一个空间有限的物理场域内,我们聊天,讨论,畅谈一切有可能的未来,最后的写作只是我们梳理自身经历的一种表达,而非负担。

短短一年时间,这份副业竟然生根发芽,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打开了知名度。从没有过分宣传,口碑却已传播开来。行动与改变,成了我应对“中年危机”“中年焦虑”的武器。所以我确信,改变,未来还有机会,还有成长的可能;固守,则一切皆无可能。我们不确定改变到底能带来什么,但任何人生都会有结果,这是我们在一切不确定之中所能得到的确切保证。今天你所有为改变付出的努力,未来终得回响。

没错,是习惯“凑合”还是去改变现状,一切取决于你自己。未来是什么样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你当下的行动。你与时间进行着怎样的交易,未来都会给你答案。

未来

每一个人近中年的人,都不再强求人生“逆袭”了吧?某一天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一个问题,“70后们如今都过得如何?”潜意识里,我也拿这个问题拷问自己。

可以说,70后是相对比较幸运的一代。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岁月,接受了正规良好的教育,上升的通道比较顺畅。考大学时,分数说了算;工作时,还不用拼爹;买房时,房价不太高。大多数人,只要有能力,都过得不算差。反倒是人到中年了,开始焦虑——因为中年危机,因为孩子的教育,因为以后的养老……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不是在年轻之时,而是在中年以后,日渐明显。

此时,已经缺少年少的冲劲,没有了年龄的优势,人生的节奏开始趋于平缓,但世界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在改变,过了不惑之年的70后,如果不能知“天命”,怕是很难真的“不惑”了。

这一年里,和很多年纪相仿的朋友聊天,就像新闻里呈现的一样,焦虑和压力,是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中产阶级,很多都是吃了很多苦爬上来的,社会地位不稳定,很可能因为一次变故,就又变成贫困阶层了,所以为了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一刻也不敢懈怠。特别是在成家立业之后,由于自己吃苦的经历,就努力想给孩子创造好条件,让孩子少吃苦,只能更加努力,以至于越来越焦虑。

这一年里,很多个夜晚,在“忙与丧”的情绪中度过。“留守”在一个无法改变的行业里,自己寻求“出路”,多多少少安抚了自己的焦虑,但依旧会惶恐。同样是因为“未来不可期”。可是未来这个东西,到底能有多少人把握住呢?如果真能把握预知,那还叫“未来”吗?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过:“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所有快乐的观念都是与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所以,所有愿望全都意味着一种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痛苦的。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到了他的欲望的时候,就将变作一个完完全全快乐的人了。”

我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有焦虑的成分在,好在,我算是一个有行动力的知道该如何缓解焦虑的人。面对真实得很不可爱的中年生活,不得不承认,真正考验的是置身其中的每个人的心态。心态,甚至比你的能力更重要。比如,年末岁初这个时间的垭口上,我会盘点一下这一年我完成了多少事,而不是仅仅纠结还有多少事没有做成。未来还长,很多愿望在路上。

猜你喜欢
副业辅导班聊天
图说——副业焦虑
《斜杠创业家》:副业无处不在,如何成为一个“斜杠创业家”
没搞副业的人落伍了么?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副业”成“刚需”?年轻人对生活的注解日渐多元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我就是不想跟你聊天了
敞开门聊天
课外辅导班安排也是一门学问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