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意外 生成智慧课堂

2018-03-09 21:53史汉军
中学物理·高中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堂

史汉军

摘要:课堂教学将教师非预设的意外、疑惑、错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将它们拓展为教学资源,在动态生成中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激活学生思维,演绎精彩课堂,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更可以在生成中显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哲学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

关键词:教学意外;生成;课堂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人是有差异的,因而课堂上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这些意外看似偏离了教师课堂预设的轨道。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能够融会贯通,在问题解决中到达了“熟能生巧”的境界,想到了一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而更多意外则是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理解偏差,或某种能力的缺陷等导致学习障碍,于是学习中出现实验操作错误、回答问题不全面,甚至错误等。错误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有困难的时候,其实是课堂教学生成的最好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内容、策略,甚至调低、减少教学目标,并找到学生错误、困惑的原因,并及时有针对性解决。教学中意外虽然经常发生,但却转瞬即逝,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意外,将其开发成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从而生成精彩、智慧的课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磁现象磁场》一节为例探讨了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时生成时机与策略的把握。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教学上升到方法教育和哲学思考的高度,让物理教学更有思维含量而充满智慧。

1利用实验意外生成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采用实验探究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在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操作的理解、实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升,所以在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产生“意外”。这些“意外”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对这些实验“意外”视而不见,那么对后续课堂教学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学生无法继续有效学习。为此,教师有必要用智慧去发现实验探究中这些“意外”的积极、创新的生成性因素,将其拓展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开发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磁现象磁场》一节中,需要探究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是地磁场的方向。为了让学生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增强学习体验,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分组实验探究器材:小磁针。由于要探究小磁针所指方向是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不同位置磁场方向不同,故而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条形磁铁。在探究地磁场的方向时,教师的预设是:学生多次旋转小磁针,当小磁针停下时都有统一的指向,小磁针的S极指向地理的南方,N极指向地理的北方。虽然,实验中每一组多次旋转的结果指向都一样,但是有一些组的小磁针静止时小磁针的指向与教师演示的不一样,与别的小组也不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意外”?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利用这一“意外”,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让课堂教学更有智慧。

第一,让学生自己发现“意外”。此时,教师应让所有学生不要再动桌面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观察不同组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意外”,找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探究出现“意外”的原因。让学生根据刚才观察的结果,思考为何不同小组的小磁针在实验中静止时指向会不一样。如果找不到原因就让学生再观察桌面上实验器材的摆放。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有些组的条形磁铁放置于台面上,且离小磁针比较近,小磁针由于受到条形磁铁的磁场干扰,故而指向与没有放条形磁铁或者条形磁铁放得比较远的小组不同。通过“意外”原因的探讨,学生消除了疑惑,对后续教师的教学内容才会信服。

第三,通过本次“意外”让学生明白比较的方法。比较在生活无处不在,在物理学习中也无处不在。小磁针的指向需要每一小组旋转多次后,组内前后对比,更需要不同小组之间实验结果的对比,只有如此比较之后得到的结果才是充分的。这其实体现了科学研究中“一个实验结果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不但要自己能够重复实验结果,别人也要能够重现相同的实验结果”。

2利用学生疑问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疑问产生。学起于思,而思始于疑。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机智发现学生的疑问,快速分析疑问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带着疑问思考、探究,最终发现错因,寻得正解,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并獲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面对困惑时顿悟的惊喜,增强了探究的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自我效能感。

在《磁现象磁场》一节中,需要探讨磁体磁性的强弱,得到磁极的概念。教师预设是让学生用大头针、条形磁铁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磁性的强弱,当大头针靠近两极时吸力大,磁性强,而靠近中间部位时吸力小,磁性弱。而探究实验中学生却得到了与教师预设不一致的结论。学生都能感受到两极有磁场,且强,但是条形磁体的中间部位附近学生觉得没有磁场。此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条形磁铁中间部位附近也有磁场,只是太弱,弱到连大头钉都吸引不起。从课堂上学生的神情来看,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填鸭式的“解释”充满了困惑——明明不能感受到磁铁的中间部位吸引大头针,为何还有磁场?教师面对学生的困惑,应该证明中间部位附近也有磁场。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改变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索,直接告诉学生欠妥,告诉学生之后不关注学生的“不理解”更欠妥。

要解决学生的疑问,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后面模拟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实验环节提前。通过实验得到图1,细铁屑就好比小磁针,其指向为磁场方向,其排列的形状即为磁感线。在磁场中间部位附近,细铁屑也排列出有规律的形状,说明细铁屑受到了条形磁铁施加的力,说明中间位置也有磁场。

对学生疑问的探究,不应该局限于此,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一,应该明确告诉学生,靠人体去感知外界的事物,可以帮我们获得很好的感性经验,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人体“灵敏度”不够,往往会给我们造成错觉,对我们认知造成困惑。就如两只手接触一节干电池两极,不会有触电的感觉,不是没有电流,而是电流太微弱,而身体“不灵敏”,故而感知不到。第二,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时,要证明其存在是容易的,但是证明其无是困难的。感知不到不代表其不存。当我们认为某一事物不存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谨慎,多方求证。

3利用学生错误生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因地制宜开拓课程资源,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误是教学宝贵资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类错误的教学价值。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习得物理方法,领悟物理思想,提高学科综合能力,并增强积极的学习体验,为物理课堂教学增添动态生成的精彩。

在《磁现象磁场》一节中,教师让学生探究:如何让原本没有磁性的铁钉也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大头针?教师的预设是:希望学生探究后得出“利用条形磁铁磁化铁钉,然后吸引大头针”。不少小组的学生,也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完成实验探究。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新方案:用干燥的毛皮摩擦铁钉,然后铁钉就可以吸引大头针了。

显然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预设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面对学生的错误,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1)以前所学摩擦起电的知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磁体吸引含磁性物质本质一样吗?(2)大头针属于轻小物体吗?(3)毛皮摩擦铁钉,铁钉会带电吗?课后给学生提供毛皮和铁钉,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在思考和尝试中,增加体验,弄明白起电后的物体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与磁铁吸引铁钉不同。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个道理:看似相同或相近的事物、现象其本质未必相同。同样是相互吸引。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电场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性物质则是磁场的作用。

4结束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各种意外、疑惑、错误,这其中的一些是学生学习的共性问题或障碍,这些有经验的教师是可以提前预想到的,教师经过充分的预设可以非常巧妙地为学生的学习扫清障碍。也有一些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偶发性意外,面对这些意外、疑惑、错误教师应该从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激活、催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最终在问题解决中不仅理解了知识,更习得方法,增强积极的学习体验。将意外、疑惑、错误当成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并以此引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动态生成过程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源动力,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生成有思维含量的智慧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
欢乐的课堂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写字大课堂
交通标志小课堂
美甲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妈咪“达人”完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