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文化体系构建初探

2018-03-09 18:48王世超
关键词:文化传承

王世超

摘 要:焉支山是我国西部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自汉唐以来以“焉支”一词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焉支文化。本文试图从焉支文化内涵研究出发,通过对元狩二年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征讨匈奴、隋炀帝西巡登焉支山举办空前盛世的“万国博览会”、天宝年间唐玄宗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等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查寻焉支文化历史传承的脉络及其演变。初步探析焉支文化的体系构建及其对山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焉支山;文化传承;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32-03

一、焉支概况及文化内涵

(一)焉支山概况

焉支山地处于河西走廊甘凉交界处,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现在的大马营乡境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丰富,有“甘凉咽喉”的称号。景区内景色秀丽,自古就有河西“小黄山”的美称。焉支山植物大约有300多种,主要有:柴胡、麻黄、羌活、沙参、大黄等中草药。焉支山拥有最原始的松林地带,在这个最天然最原始的大动物园里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活动的动物有:猞猁、大头羊、长尾雉、梅花鹿、瘴子、雪鸡、青羊等。此外焉支山还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著名的焉支山内建有钟山寺,钟山寺分为前寺和后寺,坐落于山林巅峰之中,前寺建有玉皇殿,后寺建有大佛殿,文人骚客经常吟诗作赋。

(二)焉支内涵的研究

焉支山又叫做胭脂山、阏氏山、燕支山、大黄山、青松山、燕脂山。焉支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书中讲述到:“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2]自此之后“焉支”这个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书籍和著作中。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焉支山的汉语音译写法大约有以下几种:胭支、焉支、燕支、焉提、烟支、烟肢、胭脂。这几种匈奴语的汉语音译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意思。

1.焉支即山名。焉支山又名“阏氏山”、“燕支山”、“胭脂山”、“青松山”、“大黄山”、“删丹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驻兵防守的优良基地。在《史记精讲》中记载:“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2]在《河西故事》中记载到: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在匈奴民歌中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3]因此综上所述记载和论述焉支山是指山名,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

2.一種名为红蓝的植物或红蓝做成的染料。红蓝就是所谓的红花,是祁连山和焉支山所产的一种草本植物。年轻女子多用来涂抹脸颊和嘴唇,又写作“胭脂”。《五代诗话》卷一引《稗史汇编》:“北方有焉支山上红蓝,北人採其花染绯,取其鲜者作胭脂,妇人粧时用此颜色,殊鲜明可爱。”[4]焉支一词最为盛行的说法是“胭脂”,是一种女子用来化妆以此来增添容貌的化妆品。有一种说法焉支山是盛产胭脂的重要基地,因此而得名。焉支山中的焉支,本是匈奴语的汉语音译。燕支、胭脂和焉支在读音方面相近,意义也相同,都表示一种红蓝染料,用来涂抹和化妆。

3.与匈奴单于皇后的称号“阏氏”相同。阏氏为匈奴语,表示皇后、妻、夫人的意思,在匈奴语中“祁连”又意味着什么?陆思贤先生曾说:“祁连山象征匈奴单于,焉支山象征阏氏”[5]。这种说法自然有它的道理。当匈奴最初占领祁连、焉支一带的时候,可能匈奴单于看到祁连山的高大雄伟和焉支山的美丽,考虑以祁连山代表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以美丽的焉支山象征自己美丽的皇后阏氏。阏氏常用于汉代史书中有匈奴王后称呼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阏氏”即“焉支”,如何云,江上波夫等学者。

焉支是匈奴语,“焉支”的同音字就是“阏氏”,“阏氏”代表匈奴地位尊贵的皇后,王妃以及妻子。“祁连”也是匈奴语,意思是最高的山即天山,同时也有男性,丈夫以及阳性的意思。考察匈奴习俗,匈奴人通常称“祁连山”为“天山”然而匈奴首领单于也自称天之子,祁连山便是匈奴人心目中的天山,同时也是首领单于的象征。“阏氏”在匈奴语中是地位尊贵的王后,妻子的意思。“焉支”是“阏氏”的谐音,焉支山在匈奴民族人民心中便是美丽王后的象征。因此,焉支山中的“焉支”便是单于皇后“阏氏”的意思。

二、焉支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霍去病征讨匈奴、收复失地

元狩二年春,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奉汉武大帝之命,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同年夏,趁汉军士气旺盛,汉武帝决定再次出兵河西,这次战争的规模远远超过上次。霍去病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断了匈奴后路。霍去病率领军队越过贺兰山,小月氏进攻祁连山,大败匈奴军队。自此之后匈奴失掉了草木茂盛,山清水秀的焉支山一带。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匈奴人民在仓皇逃离的路途中发出;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叹。焉支山回到了汉王朝的怀抱,焉支山南面的黑城为了纪念霍去病而改名为霍城。自此之后焉支山被作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二)隋炀帝举办“万国博览会”

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隆重举办,这次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甘肃馆内挂出来了一幅当时隋炀帝西巡焉支山,主持并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画面。这幅画面引起了对山丹县和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的回忆。据考证,公元609年,隋炀帝在祁连、焉支一带率军打败吐谷浑之后在焉支山脚下召见了西域27国国王和使臣,举办了一场空前壮观的“万国博览会”。这场在焉支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未发一兵一卒,铸剑为犁,收到了安边拓土的功劳,隋炀帝的这一行动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传颂的史话。有许多学者和专家考证到隋炀帝在山丹县焉支山举办的这次“万国博览会”其实就是现代世博会的发源地,比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还要早1242年。据专家考证焉支山为当今世博会的发源地,是确定无疑的。endprint

(三)焉支文化源远流长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封祀天下名山,在封北岳恒山、东岳泰山后,又认定焉支山“积高之势,四面千里”于天宝十三年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命太子少保,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建宁济公祠堂,后称钟山寺。当时请了著名学者杨炎写了《大唐燕支宁济公祠堂碑》,把焉支山作为甘凉的神山。

汉唐“焉支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骄傲。由于汉唐诗人对焉支山的创作、取材和歌颂。焉支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也会经久不息,长存于世。焉支文化将在古今中外文人骚客的推动下更加发扬光大。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天宝十一载秋冬间初至幽州时作《幽州胡马客歌》。描写了边疆民族的骁勇善战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战争的厌恶,向往和平。“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6]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调笑令·胡马》把我们带进了辽阔、雄伟、景色宜人的焉支山。“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血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7]

明嘉靖三十二年春刑部郎中陈棐视察河西兵防时,途中路过石峡谷,在峡谷北山的石壁上欣然提笔写下了四个大字:“锁控金川”。其用意就是以此来提示此地之险要。清代左宗棠西巡河西走廊,即兴咏赋。民国于右任途径焉支山,青史留名。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带领部队远征河西和国民党部队在焉支山展开激烈的斗争,经过浴血奋战无数革命先辈们的热血洒在了焉支山。红军在焉支山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血战史至今广为称颂。焉支山这样一块红色革命圣地,现已成为焉支山一大红色旅游景点。

三、焉支文化的构建与开发

(一)焉支文化的现实意义

焉支文化作为有特色的山丹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山丹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山丹的品牌形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焉支山曾经仅仅是一座山,自从匈奴族占领之后,它便逐渐成了集匈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女子容貌于一身的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座名扬华夏的历史文化名山,它已经实现了从山名到代表山丹文化符号的历史性转变。山丹文化的软实力是通过焉支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通过焉支文化把握、感知山丹形象,进而提高山丹文化软实力。如今焉支文化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山丹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来代表山丹文化。焉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将焉支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顶峰,也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友人亲临焉支山旅游观光和学术研究。

(二)焉支文化的衍生与应用

1.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的应用。开发焉支文化应该著力构建一个以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依托的传播体系,促进焉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全面提高焉支文化对外的影响程度。大力发展具有山丹特色的焉支文化工艺品,促使焉支文化以产品的形式传播。另外,深化与名家、名刊和名社的文化传播合作,以举办焉支文学笔会等活动为龙头,激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时代立传,整合和利用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编撰出具有山丹特色的既与历史结合,反应时代特征,又饱受人民青睐的焉支文化刊物。还可以将焉支文化与歌曲、艺术相融合,使文化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经久不衰。努力推出文学刊物《焉支山》,围绕焉支山和河西走廊发生的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焉支山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河西、收复失地的历史,隋炀帝在焉支山举行万国博览会,唐玄宗李隆基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李白、韦应物等一大批诗人与焉支山的情愫,政委陈昌浩与国民党的浴血奋战史等大力推出影视产品,文艺精品将焉支文化推向全世界。

2.文化旅游点的开发。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醇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景点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运营模式。文化旅游景点的发展正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从全球市场来看,文化旅游在游客心目中备受青睐,世界上有特色的度假胜地都具有特色的文化。加强焉支山文化旅游点的开发,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打造山丹旅游大县的重大课题之一。焉支文化历史悠久、涵盖深广、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人文景观韵味悠长。经过大力开发焉支文化,使焉支山内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风物,历史名胜,重大事件以及重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打造成为一种文化旅游景点,将焉支文化推向更高水平。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用旅游带动文化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将焉支山、钟山寺、霍去病、隋炀帝、唐太宗、李白、哥舒翰、左宗棠、陈昌浩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国家级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努力打造和开发一大批文化旅游点,拓宽文化符号。

3.开展学术研讨。甘肃山丹虽然是河西走廊中部的一个边陲小县,但这片土地却是一片文学的热土。在这个边陲小县,文化的创作却显得异常活跃,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县竟在八年间连续举办了五次影响深远的文学笔会和学术研讨,由县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也出到20多期。山丹县创办的焉支笔会与大城市刊物的笔会略有不同,参加焉支笔会的主体主要是当地和其他一些邻县的文学爱好者和青年作者。但是每次焉支笔会政府都会竭尽全力从省内外邀请来一些文学大家,如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和雷达,还有一些刊物的副主编,如李小雨、韩作荣等。这些著名的文学大家不远千里来到焉支山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主要是他们十分关心这片土地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危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偏远小县文学却发展的如此活跃,就是这样一个偏远小县却点燃了中国文学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2889.

〔2〕韩兆琦.史记精讲[M].北京:中国青年,2014.142.

〔3〕张成俊.焉支山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发展前景[J].科技视界,2013(03):46.

〔4〕王士禛.五代诗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68.

〔5〕戴春阳.祁连、焉支山在新疆辨疑[J].敦煌研究,2009(05):102.endprint

〔6〕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书局,2011.291.

〔7〕陶敏.韦应物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5.

〔8〕刘正埮.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81.

〔9〕林翰.匈奴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7-168.

〔10〕胡秉珍.山丹 文化旅游阔步行[N].张掖日报,2014-02-25.

〔11〕吕思勉.秦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2-105.

〔12〕杨婷.霍去病与匈奴的战争[C].西北大学,2010.74—77.

〔13〕黄兆宏.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征路线考释[N].兰州大学学报,2006(02).

〔14〕孙占鳌.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J].发展,2014(06).

〔15〕赵学忠.山丹建设河西文化大县的几点思考[J].党的建设,2012(02).

〔16〕邹琦.论旅游文化的功能与品牌建设[J].企业导报,2014(0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he mountain i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untain in western China, It's in the middle of Hexi corridor, It has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l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 word "Yan Zhi" has gradually formed a profound and profound cul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By the life of emperor Wu Di, who was served two years, Sui Yangdi West patrol on the hill to mount an unprecedented "Wan GuoBo Lan Hui"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 Zong of Tianbao, he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found out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and its evolution,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Keywords: Yan Shan;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Constru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