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画观念对构建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2018-03-09 19:03杨芳
关键词:自然启示山水

杨芳

摘 要:适应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美好向往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山水城市应运而生,山水城市的生命力源自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论文以山水画为媒介探讨山水观念的物质表达,旨在发掘其内在的文化特质和哲学上的精神升华,对构建当代山水城市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山水;自然;绘画精神;观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103-03

山水城市是1990年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率先提出的城市发展构想:即立足于中国城市的自身特点,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城市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体,打造自然与城市相契合的理想栖息地。目前,国内正致力于探索建构山水城市的有苏州、杭州、合肥、大连等地。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及观念表达的滋养成形

传统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派生出的心灵的艺术,是“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我也。”[1]在山水画中,文人士大夫不仅表达了对山水情致的向往追求,更找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理想方式。通过山水的描绘,画家自身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进而表达精神追求,并逐渐升华为一种观念、一种文化。“中国山水画不叫‘风景画,而叫做‘山水画,便是因为笔墨不仅是用来记录自然的,更是表达心灵的艺术”[2]。

在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山水画里,格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表达,这与当代山水城市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以山水画为媒介探讨山水观念的物质表达,发掘其内在的文化特质和哲学上的精神升华,对构建当代山水城市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山水情怀的直观表达和山水图式的精神升华

山水情怀的直观表达,主要体现在传统山水画布局结构中山、水与人居的关系。自魏晋时,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态关注自然,驻足山水,山水画的形式表现为自然的游览状态,典型代表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山石、树木、河水等场景将画面串联成不同情节,既分割又相连,以此来表达人物的缱绻思绪;到了唐代,开始转向精致华丽的样式表达,如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借富丽堂皇的青绿色彩描绘山水掩映中的幽居之所,反应了当时贵族阶层对山水居所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宋代是山水画的巅峰时期,对山水情怀的强调更加凸显了理想中的居住生活状态: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连绵的山水交替中,反复描绘近水靠山的村落,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景。

“艺术家对生活的真挚情感,他们观察事物的独特方法终将会被世人理解,他们的精髓在画布上的体现最终会被欣赏接受。”[3]传统山水画不仅是绘画的一种题材和对自然风景的表现,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理想的精神升华。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寄希望于通过山水的表现,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可居、可卧、可游”[4]这种具有理想色彩和积极意义的审美追求直接促进了山水精神的升华;至唐宋,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对山水意境的体悟,这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指向的一个重要转变,从此,“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5],山水画的审美观念发生质的变化,开始追求审美领域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之间的完美契合;山水精神发展到元明清,更加强调“天人合一”,表现自然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审美追求。

(二)山水观念的滋养成型

水的灵动让人具有亲切感,山的厚重让人更具安全感,山水观念最早萌芽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和亲近。古人眼里山水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条件,因此,他们对山水心存近乎宗教性质的崇拜和敬畏:“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6];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宇宙自然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并以此来解释万物的演变规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8]庄子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因此纵情于山水,物我两忘,从世俗人生上升到艺术人生境界。儒道哲学对自然的认识,再经过中国佛教禅宗的深化,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意寓意于山水,人与山水自然的关系最后达到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山水观念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建构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山水城市的实质是传统文化、人类文明积淀的实体化与符号化表达。从古人的山水观念到今天的城市建造,“天人合一”状态下的诗意栖居是我们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也是中国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传统山水画观念对构建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

以传统绘画精神中的山水观念看待我们今天的城市营造,可以理解为一幅在自然之中描绘的山水画卷,山、水、人居是这幅画的主要因素,如何构图、规划、落笔,体现山水的人文关怀,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

1.受传统山水观念影响,现代山水城市的构建首先要求尊重自然、并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将城市建设成自然山水的样式,而不是凌驾于山水之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体合无违、和睦并存;《周易·乾卦》中写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亦表达了古代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思想。这些观念物化和体现在古代建筑及城市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尊重环境、就地取材、节约资源、布局融合自然并逐渐形成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有情观念等等,对现代山水城市的建构有重要参考意义。

现代山水城市建构过程中,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是关键所在:生态如果被破坏,城市自身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城市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城市的水循环、空气质量、物种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循环亦随之断裂。因此,城市构建中,要因地制宜、盡量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循环、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使人、建筑、城市和自然和谐相处。以合肥城市形态的演变为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曾这样描绘:“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9],合肥是因淝水汇合而得名,水系一直是合肥城市发展的灵魂。建国后,合肥对城市水系进行了规划改造,将南淝河、护城河改成环城河,并在环城河边建立了开放式的公园,点缀雕塑建筑和山石小品,实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城市山水景观。2000年以后,合肥的发展规划由沿南淝河转向巢湖,而突破点仍在于水系。2006年11月,合肥正式启动滨湖新区规划,巢湖成了合肥的内湖,合肥真正实现了拥“湖”入城的目标,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环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大湖名城”的城市形象正式确立。在滨湖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的尝试,如恢复城市湿地、再现城市森林、拆除旧房建设绿地等,并以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园艺品种;同时治理湖泊、河道,归还其自然形态,保持水生和陆生物种的平衡,建立湿地生态公园等,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2.受傳统山水观念影响,现代山水城市的构建与人类自身需求一致,并且更加人性化。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过:“我从中国回到欧洲,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与天空失去了亲密的接触……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自然。”[10]确实,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生存环境的人性化:如建筑的选址讲究风水“辨方、相土、观水。”即建筑的方位、朝向、水源是否适合人的居住生活;中国传统村落的自然形态也是“山水环抱”、“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史记·周本纪》中写到,“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亦强调了在古代城市建设中,人性化的都市建造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延承传统特色,构建更加人性化的现代山水环境是城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观念。在城市的不断扩展过程中,重视人性关怀,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存的幸福感。如:城市内无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生态发展之路。再如:山水城市构建中提倡的溶解公园,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城市居民休息、娱乐和锻炼。溶解公园是指传统意义上有范围限制的公园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绿地将是公园的自然延伸发展,渗透到城市的道路、住宅、商场甚至室内,并与自然景观融合一体,带给人们随处可见的精神享受。

3.受传统山水观念影响,现代山水城市的构建更能体现东方文化气质,栖居此地,人们将会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成功的山水城市建构,必须考虑到当地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最终才能体现该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魅力。

全国著名的山水城市苏州的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即是典型例子:苏州,闻名于世的江南水乡,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直处在我国城市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前列。苏州古城大约建于公元前514年,当时的布局结构就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虽历经千年,依然河道纵横、前街后河、比邻相居、粉墙瓦黛,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苏州民居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小而轻巧、错落有致、色彩淡雅、沿河而建、极富美感,是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其整体构图与空间处理、建筑手法与装饰技巧是整个城市面貌的重要反映;苏州古典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等被誉为“文人写意山水园”,造园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建筑、叠山、栽植以及匾额、书画、雕刻、碑石、家具等反映中国传统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一勺代水,一拳代山”,人们可以在此感受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在努力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苏州人积极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自1997年,苏州市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众多景观;2014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一直以来,苏州的城市发展格局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依托基础上,注重打造城市文化内涵,在历史的变迁中总是保持它固有的特色,走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市政府确定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城市开发目标,借鉴法国首都巴黎的新老城区并存经验,他们重点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同时积极发展新的工业园区,让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样既完整地维持了苏州古城的规划布局,又为苏州城市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与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苏州新区,相辉交映,相得益彰。融合地域文化理念下发展城市文化和进行城市经济建设,使苏州的城市形象更加富有特色和生命力,“青山清水,新天堂。”如今,苏州市民在此能够“诗意的栖居”。

三、结语

《文心雕龙》中有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11],赞美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传统山水画观念对构建当代山水城市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立足城市自身特点,不断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等方面吸取传统经验,才能构建具有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山水城市。

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张、拆迁和重建以及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对城市的自然、历史、人文、生态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其它城市建构理论相比,山水城市的研究和建造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相应的科学思路和可行方案,如何让“山水”与“城市”融合相生,造就特色鲜明,文化丰富的宜居家园?我们还面临着漫长的征途和艰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石涛.石涛话语录[M].西冷印社,2006.19-20.

〔2〕程大利.中国画学[J].荣宝斋,2013(6):32-34.

〔3〕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8

〔4〕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2.

〔5〕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29.

〔6〕葛洪.抱朴子登涉[M].北京:中华书局,2010.17.

〔7〕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书店,2010.26.

〔8〕庄子.齐物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0.

〔9〕郦道元.水经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4.

〔10〕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8

〔1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57.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To meet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city environment and the aesthetic level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landscape of the city came into being,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landscape cities originates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artistic spirit. The paper takes landscape painting as the medium to study the material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ual sublim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o construct the inspiration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scape city. inspiration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scap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Natural; Spirit of Painting; Concept; Enlightenment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启示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