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舞台剧中创作思路的沿革

2018-03-09 19:03段晓宇
关键词:题材思路创新

段晓宇

摘 要:黄梅舞台剧作为黄梅戏新的舞台表演形式自“梅开三度”以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崛起,它是黄梅戏戏改之后较成功的舞台范式。韩再芬主演加主创的一些作品自面世上演后的反响较大,被多数黄梅戏观众津津乐道,业内人士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对其作品中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进行探讨,而她本人也曾两次获得“梅花奖”。笔者以韩再芬的三部黄梅舞台剧为例,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去研究其中颇具价值的领域。

关键词:黄梅舞台剧;韩再芬;题材;思路;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106-03

黄梅舞台剧是黄梅戏戏曲改革后的成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黄梅戏从最初的“歌舞演故事”走向高度综合的过程。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女士从上世纪末开始以创意策划与主演的双重身份投身到黄梅戏的戏改中,十几年内上演了多部叫好叫座的黄梅舞台剧,其中有两部获得的梅花奖,这在业界是不多见的。本文以韩再芬的三部黄梅舞台剧为例,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去研究其中颇具价值的领域。

一、题材之新

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创作与戏剧表演的关系相辅相成,准确说,一部戏能否叫好叫座,除了有能历久弥新的唱段外,更要有引人入胜的剧情。因此,在黄梅戏中,剧本构成了其骨骼,音乐和唱段丰满了其血肉,《徽州女人》等三部作品在戲曲艺术低迷的阶段反而上座率和口碑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除了在音乐部分有所长,其题材上的人文价值也是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和推敲的。

(一)女性的“悲歌”——《徽州女人》

《徽州女人》讲述的是个传统而悲剧的故事,全剧以“等”为主线,由《嫁》、《盼》、《吟》、《归》四幕组成,描绘了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的一生,韩再芬从一个婷婷待嫁的少女演到一个迟暮的老人,三十五年来与之相伴的是一条丈夫逃婚时剪下的辫子,执着的守候着一个残缺的梦,而三十五年后携带家室归来的丈夫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面对丈夫一句接一句的追问:“你是谁啊?你到底是谁啊?”女人终于意识到,连平常人家最简单的相夫教子都是自己耗尽一生也无法实现的梦。在这部作品中,韩再芬等创作人员把版画素材溶于戏剧,古民居、石板台阶等写实性的背景使整个舞台像版画般展开,“但它们超越‘背景和‘道具那种简单进行对区域性交代的范畴,而是融入戏剧的审美基调而存在”,韩再芬把女人待嫁的娇羞、对爱的憧憬、守候的决绝、等待的悲苦刻画的入木三分。该剧无论在题材的表现手法,还是音乐舞美上的创新是史无前例的,前进的步伐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诚信之歌——《公司》

《公司》是在芬黄梅剧院继《徽州女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作,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现代黄梅剧,该作品以诚信为话题,打破了过去黄梅戏惯用的“才子佳人、神话传说”的古代题材。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博士下海从商的故事,韩再芬所扮演的女博士姚兰在毕业后因专业不对口求职处处碰壁,无奈之下贷款创办自己的公司,她以诚信经商确遭遇骗子、伪君子等的坑蒙拐骗,一系列的挫折纷沓至来,失败之后不堪压力差点轻生,但最终挺了下来,而且并没有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同化,依然不改真诚守信的本色,最终走向成功的经商之路。该剧来源于社会热点话题,以“公司”这种人们所熟悉的载体展开剧情,形形色色的形象如官员、教师、小报记者、皮包公司总经理等等依次登场,弘扬了“做事先做人,‘诚字是要害”的正能量,在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更引人思索,该剧上演后引发业内外热烈的讨论,对该剧的创新无论在题材、音乐和表演上都褒贬不一,但它在北京首演就连演八场且场场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上座率,其受众面之广在戏曲艺术中是不多见的,前来欣赏的观众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又有青年学生,有知识份子也有下海商人,足见观众对这部新创黄梅戏的喜爱,这点它无疑是成功的。

(三)“如烟往事出徽州”——《徽州往事》

《徽州往事》是韩再芬及创作团队对徽州题材的延续。同为徽州大院的女人,性格不同命运迥异,但依然悲剧收尾,反映了那个时代之下被世俗和伦理所束缚的女人的凄惨命运。韩再芬所饰演的舒香不同于《徽州女人》中“女人”般逆来顺受,她智慧、勇敢还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与丈夫仅仅六十天的夫妻就“十年独自撑一门”,孝敬公婆,教子持家,经商修路,在族人中都有很高的声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剧情的矛盾冲突从一封家书开始,离家十载的丈夫终于要归来团圆,满心欢喜的舒香等来的却是丈夫的无头尸身,紧接战火四起,丈夫被诬陷为叛逃的“南匪”,舒香被逼出逃避祸,化名秋月在罗老爷家做佣人,因勤劳善良而受到罗老爷一家的赏识,而舒香一直相信丈夫没有死并坚守对丈夫的爱,期待有朝一日可以与之重逢,但苦等六年之后丈夫的噩耗再次传来,内心千疮百孔的舒香嫁于罗老爷做填房,只求平淡过一生。然而,丈夫又安然无恙出现在自己面前,原本就相识两任丈夫把自己推来让去,无人过问舒香的意见,世俗的眼光、两任丈夫的“让妻”之举让舒香愤然离家出走,反应了动荡的乱世中不可动摇的“制度文化”——女性永远只是男性附属品的伦理悲剧,是韩再芬继《徽州女人》之后又一部“女性的悲歌”。

二、创作思路之新

戏曲改革应紧随时代发展,韩再芬与她的创作团队自上个世纪末就在开始探究这个现实的问题。黄梅戏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剧种,程式化较低,包容性较强,因此具有相对开放的潜质,有很大改革和上升的空间。而韩再芬等主创人员抓住这些潜质逐步在新创的剧目中加入新的元素,如流行音乐元素、西方音乐元素包括电影中的表现手法等等,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研讨,为自己的新剧的改革方向提出宝贵的意见,组建一流的创作团队,力求创作出在音乐和题材上皆能符合当代人民审美需求的作品。

(一)“以画作剧”——美术与戏剧的共鸣

在多方面的努力之下,由韩再芬主创,黄梅二团参演的《徽州女人》问世了。这部作品沿用黄梅戏惯用的历史题材,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为此韩再芬曾和剧组多次来到西递宏村考察,深入研究徽文化,只为在剧中还原最真实的风土民俗,进而通过黄梅戏这种表现手段实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另一种解读;它保留了传统唱腔的圆润柔美,但不是机械化的根据剧情来套用唱腔;它大胆吸收西方和流行音乐元素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贴近剧情,对剧情和唱段均起到良好的铺陈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行当”的跨越和共融,韩再芬把版画所带来的灵感溶于戏剧构思之中,背景由一幅幅版画构建而成,人物皆成为“画中人”。让人难忘是剧终一幕,女人见过三十五年朝思暮想却不知自己是谁的丈夫,只淡淡说了一句:“我是你伢子的姑姑”,然后缓缓从石阶而下,巨大的悲伤透过版画深色的背景扑面而来,这个台阶仿佛随着女人的步伐在不停向前延伸,而女人似乎要走出舞台走出画的感觉。这种视觉体验是任何作品不曾给予观众的,美术与戏剧产生了新的共鸣,《徽州女人》的上演是在韩再芬实现黄梅戏到黄梅剧的转变所迈出坚实的第一步。endprint

(二)与时俱进,关注民生

在《徽州女人》在国内外连续上演百场的三年中,韩再芬并没有停下她创新的脚步,可以说一边马不停蹄的演出,一边紧鑼密鼓的创作。第四年全新的现代大戏《公司》便上演了。在该剧中韩再芬诚邀成功商人聂造做编导,选取了一个贴近民生的题材和社会热点话题——诚信,更加贴合了黄梅戏的通俗性这一本质。该剧剧情较简单,其创意是探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下,人作为个体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当下群众的情感诉求。除了题材创新之外,原本女性程式化的动作如兰花指、屈膝行礼等被流畅明快的肢体语言所取代,减少直白的对白部分,转而用舞蹈巧妙的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既有效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把黄梅戏的载歌载舞的特质发挥到极致。这部作品在题材和演员的表演上都以观众审美为先,是改革力度较大的作品,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人物形象更加性格化

作为“徽州三部曲”的第二部,和《徽州女人》一样是对同一年代,同一地域下人文精神的解读,但表现出的风格化更为突出。从大幕一拉开观众无不被写实的背景所吸引,真切感受到创作团队的用心:深灰色的徽派建筑,青翠的竹海,古朴的林间小道,桌上的“钟声瓶镜”……把古老的徽文化如画卷般展现在观众眼前,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戏曲舞台“一桌二椅”狭小简单的布局。而韩再芬扮演的舒香不是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普通徽州女性,丈夫常年在外经商,一生活于贞洁牌坊的枷锁之下,永远看不见马头墙外的天。“她”善良睿智,果断决绝,是个独挡一面的女强人,韩再芬对角色性格的把握相比以往更注重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她对表演也实现了“本色化”到“性格化”的转变。戏剧结局舒香从深宅大院的出走是那么富有哲学意蕴,这种不逆来顺受的决绝代表了中国古代女性从“他我”到“自我”的觉醒。舒香最终的去处已不那么重要,留下的是她独白式的“六问”,韩再芬在这段唱段中再次展现了的深厚的艺术功底,满台的圆场且边行边唱,华美的唱腔透彻的传达了对世事不公、伦理枷锁的控诉,极具震撼的同时发人深省。而舒香的结局最终依然没有交代,她的形象定格在高处有如丰碑又暗示了结局,这种开放式的收尾借鉴了电影的处理手法,给人无限的遐想。

三、结语

在各种娱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当今,整个戏曲的市场份额日益减少。因为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准确来说人民的审美品位是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如果戏曲还是按照原来的模式去创作,一定会使观众不断流失,黄梅戏亦是,如果一直停留在“三打七唱”的层次,早已和一些地方小戏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徽州往事》的宣传册中,韩再芬写道,“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戏曲日趋不景气,是时代的必然,还是我们没能创作出让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可见韩再芬真正把黄梅戏的兴衰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她的戏中,我们看到了多方面的努力,看到了她作为黄梅人锲而不舍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姚爱云.沿着古朴青石阶而下的“徽州女人”[J].黄梅戏艺术,2006(1).

〔2〕吴彬.女人一生为谁忙——黄梅戏《徽州女人》与《徽州往事》之比较[J].戏剧文学,2013(5):46.

〔3〕韩再芬.从画到戏的亲身体验[J].中国戏剧,1999(10):37.

〔4〕叶当前.从黄梅戏《公司》看中国戏曲的现代性革新[J].艺术探索,2013(3):25-27.

〔5〕朱恒夫,聂圣哲.中华艺术论从(黄梅戏研究专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6〕布日古德,高巧艳.音乐剧的演变与发展概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Huangmei drama as a new form of stage performance rises with a brand new form.. since "scored three" has become a successful stage paradigm. Han Zaifen and some of her creative works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audiences. The industry held a symposium discussing the reform ideas and initiatives in the works, and she has won two times "plum blossom award". The author takes Han Zaifen's three Huangmei dramas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valuable field from the creator's creative thinking.

Keywords: Huangmei Drama; Han Zaifen; Subject Matter; Train of Thought; Innov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材思路创新
不同思路解答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