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18-03-09 00:10高刚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方法

高刚

小学阶段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阶段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形式大于内容。

合作学习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方法和概念了,很多教师的课堂上会出现“合作学习”。它似乎已经成为课堂的“必备良药”。遇到不懂的问题合作一下,遇到重点合作一下,遇到新的变式合作一下,遇到公开课更要有合作的身影。它成了一种标志,一种课堂教学的“时尚”。但经过观察和思考会发现,很多合作学习形式大于内容。有的教师把“合作”看作是给听课者表演的过程,是在课堂中适当加的“点缀”。这种“点缀”缺乏理论依据和教师的深入思考,使课堂的宝贵时间受到挤压,产生了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如有位教师在讲解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学生已经做过长方体之后,发出合作学习的指令:请大家合作一下,摸一摸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互相说一说你的感觉。在初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时,这种合作是可以的,加强肢体感触使学生记忆深刻。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时间浪费,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

2.难度大于认知。

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会了一加一,再学习一加二。合作学习也是一样。一些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时,没能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所提出合作的内容又缺乏思考研究,使很多内容不是难了,就是简单了。难了产生学习障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简单了又会没有思考价值,会产生学生互说闲话,假装迎合教师等现象。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出示古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理顺知识,也没有做有效的铺垫,便让学生同桌合作,研究一下方法,怎么能求出各有多少只。除了少数几个学生侃侃而谈外,其他的学生却是“鸭子听雷”,一头雾水。

3.用时小于所需。

一堂课40分钟,多数教师都养成了“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而合作学习恰恰是“浪费”时间的环节。有些教师在需要合作的内容上,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总结提升,使很多合作学习“有头无尾,有始无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还没有弄清来龙去脉,就被教师打断,然后回到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上来,使学生在合作中没能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原理,久之产生了对合作学习的“不屑一顾”。还以上文中教师为例,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布置探索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给学生不到3分钟的时间,便到了总结汇报阶段。点、线、面的研究怎能在短短的3分钟时间内完成?恐怕我们教师想理顺这部分知识都需要至少6分钟以上,何况水平不一的学生呢?

4.缺乏方法的指导。

任何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养成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学生应该“生而知之”的能力和素养。而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使他们会合作、懂合作、能合作。我认为在二年级以前,不太适合“大主题”的合作交流。低年级学生对一个新的方法的探索和发现就不合适合作学习,如果教师在没有一个很好的指导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话,多数只是在浪费时间,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而已。此时,我们可以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比如摆小棒;比如合作读课文,每人一段;比如背口诀,互相检查等。而到了三年级,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合作方法进行指导。

二、解决对策与建议

1.指导培养合作。

前文提到,对合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是学生合作的前提。而这一过程贯穿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低年级的初步合作,到中年级的基本合作再到高年级的合作素养的形成,都是有对应的阶段和方法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教给了学生,他们就应该会的。回想我们自己掌握一项本领或能力,哪一项不是经过多次的重复尝试,逐渐学习、学会、熟练,多次重复形成技能。所以从思想上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合作指导意识和思想。

2.精心策劃合作。

合作学习就是要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地方进行,在学生总结提升的地方开展,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发生。所以,教师要结合所传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要充分预设和编排,包括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合作的任务是否合理,合作的难度是否合适,合作的时机是否恰当,所给时间是否充分,都要一一考虑清楚,才能使合作的效果呈现出来。

3.兴趣引领合作。

任何学习都有学生的主观意愿在里面。一个教师讲课逻辑性再好,表达能力再强,没有学生的兴趣做基础,也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中都考虑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走向知识的殿堂。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巧妙设疑,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师示弱,使学生产生帮助教师的欲望;如故意卖“关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

4.不宜频繁合作。

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合作的次数不宜频繁。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它绝不是一把“万能钥匙”。我认为一节课最多两次合作学习,多了会使教师失去课堂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产生松散的学习体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学会主动合作。

当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和素养时,学生才有“学会合作”的基础。再往后,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合作,应该找谁合作,应该如何合作,直到自己可以设计合作的方案。这样便实现了与现实的对接,与生活的对接,与社会的对接。学生成年以后,再没有人会给他们提出一个合作的问题,没有人会为他们设计一个合作的方案,也没有人帮他们选择合作的对象,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出判断和选择。而我们站在讲台上,立意要从整个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和教育,这样才能使我们所教出的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适合工作岗位的人。

关于合作学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它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小到身边家庭的建立,大到国家机器的运转,都离不开合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与人交流,在人生的第一步台阶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镇中心校)

编辑/赵卓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方法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