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支持下的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异研究

2018-03-10 07:44董云林朱大明周峻松李石华郑璞冰
软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傈僳族人口密度迪庆

董云林+朱大明+周峻松+李石华+郑璞冰

摘 要:利用云南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区域少数民族专题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定量分析了云南省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以及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对迪庆州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迪庆州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藏族人口分布北密南疏,傈僳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均北疏南密;当高程超过1 900m时,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随高程增加呈下降趋势;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坡向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不明显;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显著,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较高。

关键词:GIS;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地形分异

DOIDOI:10.11907/rjdk.172852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8)002-0208-05

0 引言

云南省迪庆州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迪庆州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对掌握区域人口与地形要素的分布规律,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

人口分布的研究成果较多,如童玉芬等[4]利用罗伦斯曲线及定量方法,对新疆各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集中化程度及变动趨势进行了分析。全佺[5]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岷江上游民族分布与环境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张耀军等[6]以贵州省毕节市的乡镇为研究单元,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法,对人口和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赵彤彤等[7]基于1km×1km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利用ArcGIS的各种功能,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及与地形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主要对大范围内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而对局部区域内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分析较少。

本文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1km格网人口密度图基础上,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与分区统计,定量分析了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与高程、坡度、坡向以及地形起伏度的关系,目的是找到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规律,以及各少数民族与地形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而为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共辖9个镇,20个乡,11社区,177行政村,全州总面积为2.39万km2,占云南省总面积的6.13%,人口为40.02万人。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全州最高海拔6 740m,最低海拔1 486m,海拔高差悬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的上游贯穿全州。本区气候属温带—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4.7~16.5℃,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所用数据中,人口统计数据来自《迪庆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汇编》;行政区划数据、5m格网间距的DEM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房屋建筑区面数据、工矿企业点数据、单位院落点数据和居住小区点数据均来自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云南省地理信息中心数据库,普查时间为2015年6月。

数据处理包括:①房屋建筑区数据的预处理。利用ArcGIS按位置选择和反选,对房屋建筑区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其中的居住建筑;②1km格网人口密度图获取。利用面插值法对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由此得到迪庆州藏族人口密度图(见图2)、傈僳族人口密度图(见图3)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图(见图4);③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中的表面分析,用迪庆州DEM数据生成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数据;④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分区统计方法,定量分析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与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起伏度的分布情况。

3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

3.1 基本特征

迪庆州3个县市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35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46 664人,增长13.2%。全州人口共40.02万人,其中汉族7.34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32.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66%,有26种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藏族人口分布北密南疏,主要分布在德钦县、香格里拉市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塔城镇、巴迪乡等地。傈僳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均北疏南密,其中傈僳族主要分布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的虎跳峡镇、上江乡和德钦县的拖顶傈僳族乡、霞若傈僳族乡,其他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市的虎跳峡镇、三坝纳西族乡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叶枝镇、永春乡等地。

3.2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海拔高度对人口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人口分布有趋近低平的倾向[8]。本研究以高程=200m为间隔分带,利用ArcGIS中空间分析工具的分区统计,定量说明了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由图5可知,迪庆州92.01%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高程3 300m以下区域,其中3 100~3 300m分布的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7.66%。从少数民族分类来看,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高程为1 900~3 500m的区域,并且以3 100~3 300m为人口高值区;傈僳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2 700m的区域,在高程超过2 300m时,人口随着高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则主要分布在1 700~2 700m和3 100~3 300m的区域。

由图6可知,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从少数民族分类来看,藏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经历了缓慢上升又下降至尖灭过程,高程在1 500~2 100m时,藏族人口密度由0.38人/hm2上升到13.59人/hm2,变化较为缓慢,高程在1 900~4 300m时随高程的增加逐渐下降,高程超过4 300m时,每公顷不足一人;傈僳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经历了缓慢下降至尖灭过程,高程在1 500~3 300m时随高程的增加逐渐下降,高程超过3 300m时,每公顷不足一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增加经历了短暂上升又缓慢下降至尖灭的过程,高程在1 500~1 900m时随高程的增加短暂上升,高程在1 700~3 500m时随高程的增加缓慢下降,高程超过3 500m时,每公顷不足一人。endprint

3.3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坡度的关系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9],迪庆州坡度分为5级,分别是0°~2°、2°~6°、6°~15°、15°~25°、>25°。将迪庆州少数民族1km格网人口密度图与坡度数据进行叠加,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统计,提取不同坡度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定量揭示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与坡度的分布关系,详见表1和图7。

根据表1和图7结果可知,从少数民族分类来看,迪庆州72%的藏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不同坡度级别上藏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为17.06人/hm2,主要分布在0°~2°之间的平坦区域,藏族人口密度最小值为4.05人/hm2,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区域;迪庆州67%的傈僳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不同坡度级别上傈僳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为3.98人/hm2,主要分布在15°~25°之间的斜坡区域,傈僳族人口密度最小值为3.19人/hm2,主要分布在6°~15°之间的缓坡区域;迪庆州80%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不同坡度级别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为7.52人/hm2,主要分布在0°~2°的平坦区域,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最小值为1.73人/hm2,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区域。

3.4 少數民族人口分布与坡向的关系

坡向分为9个类别,分别是无坡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将迪庆州少数民族1km格网人口密度图与坡向数据叠加,利用ArcGIS中空间分析工具的分区统计功能,提取了各坡向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定量揭示了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与坡向的空间关系,详见表2和图8。

从以上结果可知,无坡向区域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明显大于其它区域。迪庆州绝对平坦区域较少,其所占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比例明显小于其它坡向。除平地外,各坡向的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相差较小,说明坡向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不明显。从少数民族分类看,藏族人口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东、东北、西北、北、东南、西、西南、南、无坡向,藏族人口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无坡向、东、东北、东南、北、西、西北、南、西南,除东北、东坡向略高外,其它各个坡向上藏族人口数量相差不大;傈僳族人口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南、西、东、东北、东南、南、西北、北、无坡向,傈僳族人口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无坡向、西南、西、东、东南、南、东北、西北、北,除北、西北坡向略低外,其它各个坡向上傈僳族人口数量相差不大;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北、东、南、东南、西南、西北、西、北、无坡向,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无坡向、东南、东、东北、南、北、西南、西北、西,除北、西坡向略低外,其它各个坡向上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不大。

3.5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地形起伏度关系

利用ArcGIS提取地形起伏度,将迪庆州地形起伏度分为8类,与迪庆州少数民族1km格网人口密度图进行空间叠加,通过ArcGIS中空间分析工具的分区统计,获取各地形起伏度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见表3),绘制了迪庆州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模拟曲线(见图9)。

根据表3和图9结果可知,藏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关系模拟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分布,拟合度为0.87,拟合效果较好。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藏族人口空间分布影响显著,不同地形起伏度分类上,藏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为10.64人/hm2,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小于200m的区域;傈僳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关系模拟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分布,拟合度为0.81,拟合效果较好。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傈僳族人口空间分布影响显著,不同地形起伏度分类上傈僳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为3.99人/hm2,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400~600m之间的区域;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关系模拟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分布,拟合度为0.97,拟合效果较好。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影响较显著,不同地形起伏度分类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为5.58人/hm2,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小于200m的区域。

总体而言,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显著,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区域分布的少数民族人口少、密度小,迪庆州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低的区域。

4 结论

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DEM和1km格网人口密度图阐述了迪庆州各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特征,得出地形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相关研究结论如下:

(1)迪庆州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藏族人口分布北密南疏,傈僳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均北疏南密。

(2)迪庆州92.01%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高程3 300m以下的区域,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的高程带范围有所不同,当高程超过1 900m时,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随高程增加呈下降趋势。

(3)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主要分布在0°~2°之间的平坦区域,傈僳族人口密度最大值主要分布在15°~25°之间的斜坡区域。

(4)除平地外,各坡向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相差较小,说明坡向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不明显。

(5)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显著,迪庆州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低的区域,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较高。

5 结语

本文基于1km格网人口密度图,定量分析了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迪庆州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立州,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口空间化的格网数据存在精度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人口空间化的方法,提高精度。另外,人口分布还与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本文仅仅分析了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后续将深入分析各少数民族人口与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endprint

参考文献:

[1] 汪思言,杨传国,庞华,等.珠江流域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447-450.

[2] 游珍,封志明,姜鲁光,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及其与地形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4,32(1):21-29.

[3] 曾丽波,张加龙,李亚娟,等.1990—2010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167-171.

[4] 童玉芬,李建新.新疆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动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3):11-20.

[5] 全佺.岷江上游民族分布与环境特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6] 张耀军,任正委.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人口研究,2012,36(4):53-63.

[7] 赵彤彤,宋邦国,陈远生,等.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地形要素关系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2):225-237.

[8] 梅林.人口地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9]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10] LUTZ W, PRSKAWETZ A, SANDERSON W C.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method of analysis[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a Supplement,2002(28):1-21.

[11] 杜国明.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2] 杨瑞红,董春,张玉.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支持下的人口空间化方法[J].测绘科学,2017,42(1):76-81.

[13] 顏清梅.基于格网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14] 杨旭.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不同方案及其误差评价[D].郑州:河南大学,2015.

[15] DU G M, ZHANG SH W, ZHANG Y Q. Character and cause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Shengyang city,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6,16(3):217-222.

[16]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8):951-956.

[17] 王静,杨小唤,石瑞香.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176-182.

[18] 刘聪粉,仲伟周,刘瑞青,等.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11):87-93.

[19] 左永君,何秉宇,龙桃.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3):358-364.

[20] 潘顺,杜士强,徐慧,等.长三角地区沿海低地及其人口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4):161-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傈僳族人口密度迪庆
迪庆州推进涉藏地区和谐繁荣发展实践经验研究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迪庆藏族歌舞内容和形式演变初探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