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中广播新闻评论如何“突围”

2018-03-10 13:53刘乐明罗春瑜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全媒体时代突围

刘乐明 罗春瑜

摘要:全媒体时代,当新闻资讯不再独有,新闻评论就会成为媒体比拼的下一个风口,内容竞争不再局限于新闻信息方面,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深度解读、观点评论、思想引导等领域。探索、开创舆论引导的新模式,高扬新闻评论旗帜,专注提供快捷性、权威性、思想性、深刻性的高品质信息,将是媒体下一轮竞争的争夺焦点,也是当前相对弱势的广播媒体“突围”的一个最佳突破口。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广播  新闻评论  突围

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已经搭建起立体式传播格局,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原有的首发、独家、抢发优势鸿沟已逐渐抹平。在这一情况下,有着深厚人才支撑的传统主流媒体,不断在新闻评论上持续发力,但从总体上看,其样式、新意、手段创新依然不足,不少评论还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离受众的广泛接受程度还有一段差距。2018年8月21日,江西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广播响应新闻节目创新要求,在全省推出了首档音、视频时事访谈节目《新闻1+2》。节目由1位主持人,加2位特约新闻评论员或观察员组成,点评当前最新、最热、老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并通过新闻背后的延伸分析、深度挖掘,在互动和碰撞中提炼出不同观点。节目组在每个选题、每个环节、每期节目上不断碰撞想法,打破常规,探索新办法,收获到较以往所不一样的责任感、价值感、成就感,每一期节目的好评,都成为激发大家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回顾前50期节目,《新闻1+2》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探索改变广播评论“模式单一”与新媒体“多元融合”的制约问题,立足传统平台,对接新媒体平台,音、视频一体,提升评论的“分发度”。

《新闻1+2》周一至周五早上7:30-8:00音频播出,当天精选两段二三分钟观点视频送合作媒体腾讯视频上传,广播江西、江西新闻广播等公众号专页推送,有效扩大了评论节目的二次或多次传播效果。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新闻1+2》每期节目的平均忠实度都达100。其中,8月21日播出的《全国抢人才江西怎么办》节目市场占有率为4.66%,9月4日播出的《解决“近视”,教育要“远视”》节目市场占有率为6.12%,9月27日播出的《谁欠了大学生的“精神债”?》市场占有率高达11.52%。《新闻1+2》在播出短期内就收到听众、观众、网民持续反馈,有的是认真地反馈问题,有的是热心提建议和希望,还有一些媒体提出分享评论员资源合作意愿。事实证明,视频化和智能化在当前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要利用其产量大、分发快、发散度高等属性,让传统媒体评论在社交媒体中拓展更多的用户。

二、探索改变以往新闻“时效快”与评论相对“反应慢”的制约问题,精简流程,快速反应,缩短评论“时差”,提升评论的“鲜活度”。

2018年8月底,相继发生高铁“霸座”事件、乐清女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事件,《新闻1+2》当日策划文稿、组织评论员连夜录制节目,赶在次日一早播出,引发广泛关注。缩短评论“时差”后的效果,连评论员也感到振奋,之后所有搶抓的新闻评论,评论员都积极主动配合,形成共识合力。

9月中旬,江西南昌湾里区“天地自然”养老机构涉嫌非法集资,2000多名老人受骗,涉案金额3亿多元被媒体曝光后,《新闻1+2》第一时间邀请评论员在节目中揭露这些所谓的“养老机构”是如何一步一步让老年人上当受骗,当前养老消费治理的难点、痛点在哪里等老百姓十分关心的问题,指出这起案件的发生既有老人贪利无知的原因,也有政府监管不力的责任。节目播出后,南昌市主要领导来到受骗老人中间,安抚慰问老人,承诺尽快依法依规处理这一事件,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10月30日,“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之一的金庸去世。《新闻1+2》连夜录制节目,围绕“金庸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为主题,点评金庸武侠作品带给人们道义精神、侠义精神、家国情怀等的烙印和财富,引发广大听众、网民的共鸣。

三、探索改变评论题材“高大上”与评论传播“接地气”的制约问题,立足民生,“大题小做”,通俗易懂,提升评论的“亲和度”。

相对来说,江西进贤青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批准成立20年后被撤销,这样的消息影响力较大,专业性也较强,《新闻1+2》邀请江西省科学院生态学者和省知名律师搭配,以环境关联、利益关联为主线,通俗易懂地揭示问题本质、剖析利害关系。生态学者戴年华讲到当地以生态品牌换取眼前利益时,一度哽咽落泪,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与思考。在节目播出的当天上午,江西省政府召开全省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专题调度会,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治和追责。《瞭望》随后也刊发文章:《这些自然保护区为何陷入“普遍违法”尴尬?》,将思考引向深入。

2018年9月6日,江西多个设区市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上半年纪检监察“成绩单”,其中,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引人关注。这个题材的评论比较容易落入扶贫工作总结的俗套,最终节目以公布的案例为切入,立足百姓关切,大题小做,把主题定为“谁敢动扶贫资金的‘奶酪,就砸谁的‘饭碗”,旗帜鲜明抨击扶贫资金乱象,为贫困群众代言,听众听后反映解渴过瘾。

可见,评论节目只要抓准国家关切、群众关心的问题,找准思想认同点,分析观点分歧点,梳理利益交汇点,把握情感共鸣点,厘清问题改进点,就能不断增强评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建设性,体现主流媒体的价值和使命。

四、探索改变全媒体“众声喧哗”与主流引导“定海神针”的制约问题,汇聚智库资源,提供专业意见,提升评论的“权威度”。

8月27日晚,江苏省昆山市发生一起宝马司机持刀追砍自行车车主反被砍身亡的刑事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自媒体圈围绕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嘈杂交织,莫衷一是。《新闻1+2》邀请江西省政府立法咨询专家颜三忠教授来到节目,研判案情细节,观点明确指向为正当防卫,这个主旨判断31日播出后与次日(9月1日)当地司法部门的认定相一致,该评论的“权威性”得到受众的认可,甚至得到法律界人士的称赞。不仅如此,这期评论还延伸讨论了弥漫于社会上的戾气来自何方,如何化解等,切中了问题的要害,也引发了公众的进一步思考和警醒。

《新闻1+2》题材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主打受众关心度高的热点时事评论,在全媒体“众声喧哗”中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勇于引导舆论,打造权威观点,在网络门户网站腾讯视频上的点击率也在不断提升。

五、探索改变传统评论“不出差错”与即时评论“善于亮剑”的制约问题,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含糊”,展现不同视角,提升评论的“新锐度”。

9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婺源县卫计委追缴2015年二孩罚款”一事已在网络上传播得沸沸扬扬。《新闻1+2》主播与编导放弃休息时间研判舆情,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主旨观点。按以往“不出差错”的想法,可以适当延迟点评,但是考虑到越是舆情方向不定时新闻评论的引导功能越大,节目把问题进行了梳理,围绕“县卫计委依法追缴2015年二孩罚款,为何会引发讨论和争议;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今天,再去追缴之前计划外的二胎罚款是否还有意义;新旧生育政策过渡期,该如何处理法、理、情和舆情的关系,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判处明示方向”等方面展开评论。虽然最终观点未能统一,甚至分歧较大,却带来了公众的客观理性思考,“评”出了一堂“普法”公开课。“每日人物”次日引用转载了《新闻1+2》两位评论员的不同观点,网络舆论渐渐平息,等待司法最终裁定。据实时观测,当期的节目在喜马拉雅FM上的收听率明显攀升。

时事评论既要不受“不出差错”的制约而勇往直前,也要坚守“不出差错”的底线。因为主流媒体时事评论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慎之又慎。既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失真”,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也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迎合潮流而“失态”。在传媒生态发生改变的今天,主流媒体评论在重大问题、重大原则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動仗,敢于交锋,敢于亮剑,防止成绩总结有余、焦点批判不足的倾向性问题而导致集体“失声”,给自媒体让出阵地。

六、探索改变评论节目“坚守底线”与市场效果“立竿见影”的制约问题,坚持准确定位,提升品位,打造品牌,提升评论的持久“影响力”。

一个评论的底线是什么?宏观来看,要不违背法律、道德、伦理底线;微观来看,要坚持准确节目定位,树立节目风骨,提升节目品位。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专业评论不能单纯追求浏览量,追求点击率,追求媚俗低俗,不能放弃底线追求节目“一夜爆红”。不久前,公众号“二更食堂”因“空姐顺风车”事件的低俗言论而被关停;“暴走漫画”侮辱战斗英雄董存瑞也被封号。这些频频跌出底线的自媒体,遭来公众喊打一片。

一个有品位的新闻评论节目,需要有专业队伍沉下心去做,才会有受众耐下心来品味。客观上,社会变化快,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不能在各方喧嚣中失去自我,失去客观冷静的分析和判断,放弃原有的阵地和优势,失去原有的受众和品牌,进而人云亦云。只有在坚持中保持原则品位,耐得住一时的寂寞,就能积累起稳定巩固的受众群体。

这个世界,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唯独买不来思想。黑格尔有句名言:“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有思想的评论节目,必定是当前乃至未来媒体角逐争夺的主战场。新节目,新责任,新使命。《新闻1+2》节目还有很多有待突破的地方,比如选题的优化,观点的锐度把握,评论的进一步互动,舆论引导的针对性,以及录播设备、技术不足,新媒体手段局限,推广发布渠道还不多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广播媒体以创新的思维加以改进,让广播评论节目产生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杀出一条血路,占据下一轮新闻竞争的制高点。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全媒体时代突围
堵车“突围”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法治类新闻报道的新出路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上微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