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栏目节目编排的策略

2018-03-10 13:53徐炳栋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徐炳栋

摘要:电视节目是按一定结构层次在时间上进行纵向编排的。在固定的时间内,只能看频道安排的节目,这一特性决定了电视节目想要取得预期的收视和宣传效果,编排上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将节目简单罗列,而要讲究编排策略。文章从实际出发,解析综合新闻栏目节目编排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栏目 节目编排 《都市现场》

电视新闻的编排主要包括播出内容的选择,继而根据新闻内容,撰写编前、编后语或评论,鲜明地表达编辑部的意见等。编排要使大量的新闻信息在整体上得到把握,既要让单条新闻有吸引力,也要使整个节目达到较佳的展现效果。

节目编排由责任编辑完成

新闻节目编排工作一般由责任编辑执行,是在时间紧迫、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它要求责任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包括导向把关、新闻采制、稿件删改、评论撰写。责任编辑的工作是集策划、编辑、导演于一身,可谓是一种对新闻的再创作。

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名栏目《都市现场》的编排,通常是责任编辑根据编辑部的意图,选择要播出的新闻线索,派出记者采访,对新闻的稿件进行初审,根据新闻形式、内容、价值和受众的收视习惯安排播出顺序,撰写提要和串联词,加编后短评等。最后,责任编辑还会根据节目终审意见,对节目进行调整,送交直播线直播。

综合新闻栏目的编排要求

新闻节目不是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而是根据当天新闻热点或者近一段时间内的宣传重点,遵循事前策划思想,将记者采制的新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编排思想则是这一整体的内在灵魂,责任编辑的个性、喜好、新闻观,一定程度上在节目中有所体现。

根据编排思想来选择新闻是编排工作的第一步。什么新闻值得采访拍摄,什么新闻值得放大,什么内容需要避开,都与编辑部和责任编辑的素养、水平有关,要关注受众的喜好,保持动态平衡,保持高度敏感性。编排工作先要选择确定当期节目的“头条”。虽然“头条”播出时间有“先声夺人”“先睹为快”的优势,但是又受制于“收视率”时间段分布不均的现象,对长新闻栏目“头条”影响力的大小又存在一定的争议。选择头条新闻一要看新闻价值,二要看观众的兴趣爱好。

配发评论是直接体现编排思想的重要手段。新闻评论的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编辑部的理想情怀、新闻敏感和理论水平。为弥补电视新闻的编排以时间顺序排列的天然“劣势”,新闻提要是重要补充手段。撰写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闻提要,可以让观众大致了解当期节目将要播出的内容,还会使重要新闻凸现出来,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编排中,要会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合并同类项,把有关联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播出,造成强大阵势;还可开辟小专栏,集合零散的节目形成合力,引起观众的注意。又如矛盾对比,把内容或形式有矛盾的排在一起,通过鲜明对比,使矛盾更加突出。再如内容和谐统一灵活变化,综合性的新闻栏目编排要尽量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重大节庆日、重大会议日,不宜插播凶杀等不和谐的节目;在讨论某些严肃话题时,就不宜出现滑稽新闻。一期新闻节目,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节奏,或一个基调,势必会让观众失去兴趣。节目编排时,应张弛有度,有高潮、有落伏,“峰谷技巧”有助于提高收视效果。

标题制作、导语写作要有逻辑联系。标题要朗朗上口,又不失文化韻味,使之传播范围更广泛。导语、结束语写作灵活,言简意赅,上下文的衔接顺畅,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另外,还可以采用以点取胜的方法,对于电视节目明确节目亮点,以点带面,发散开来。这样的艺术性的构思会让整个节目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即时直播也是节目编排的一个方法。对于刚刚发生的新闻,可以随时插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直播能大大提高新闻的时效,这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亮点。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唯有即时直播方能与之抗衡,再加上电视媒体的权威性,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强即时直播。

总之,新闻编排没有固定模式,排列顺序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要顺应媒体传播特性的改变,要与新媒体互动融合。

编排要出彩,策划是关键

《都市现场》每期时长90分钟,“热点·现场”“焦点·深度”“锐点·服务”三大板块的设置使得节目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突发事件是民生新闻的重要题材,节目应着力发现突发事件背后的动人故事,如重大交通事故的跟踪报道、雨天车祸后的热心相助、人员被困后的砸窗救人……第一手的现场画面、突出的人物或细节,明快而不失逻辑的编排让节目“形散神不散”。除了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节目的“焦点·深度”“锐点·服务”板块还以记者调查、追踪报道、主播点评、话题互动等形式对一些民生新闻予以关注,既体现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又有效引导了舆论。

如何在一个半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中,既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抓住观众,又避免民生新闻节目“碎片化”倾向?可以用重大新闻事件的本地化多角度报道为“龙头”,以调查报道、热点新闻追踪、新闻评论等多层次公共服务为“骨架”,突发事件、奇闻趣事、实时互动以稿件内在逻辑穿插其间,使得节目有大事件又有小故事,有不失锐度的舆论监督,也有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有现场、有深度、有态度,彼此张弛有序,转换流畅。这样就体现了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公共服务情怀和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努力探索。

作为《都市现场》的责任编辑,笔者深感预先介入、策划布局是一期节目能否做好的关键。以“大飞机首飞”策划为例,众所周知,中航集团江西洪都航空是军工企业,想采访先有一系列的程序要走,如果等到首飞当天再联系采访,那什么采访都晚了。由于大飞机首飞日期事先已确定,我们提前介入,策划出“口播新闻+记者直击+新闻链接+记者体验”的组合报道模式,带观众走进国产大飞机的生产车间。这样既挖掘C919成功首飞背后不为人知的研发故事,更由此展现了江西航空产业喜人发展态势,再加上劳动节系列报道《出彩这一行》之飞机铆接技能大师的特别编排,更使整组报道层层递近、有血有肉、信息量丰富。此外,记者的出镜报道,使得飞机制造的专业内容在节目中变得“接地气”,通俗而生动。

此外,在平时的新闻中,没有重大事件怎么办?这就更体现编辑策划的功底了。要让一期综合社会新闻节目有分量,要有主题策划,紧跟每天的焦点、热点,针对性地进行深刻解读,包括新闻事件本身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延伸链接、新闻背后原因的探究、专家学者的点评。重大事件可以邀请新闻评论员进入直播间,这样就不是零碎新闻的堆砌,也避免了新闻节目的碎片化、低俗化。

如何确定当天的报道的重点?《都市现场》的惯例是每天的编前会讨论,确定主题后分工,责任编辑派人执行。有了主线和亮点,就让整个节目主题突出,脉络清晰。执行过程中努力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突出“注重记者现场报道、注重现场原生态记录、注重现场同期声运用、注重现场细节捕捉”,让节目富于感官冲击力。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究竟是引领还是迎合?围绕媒体受众进行节目编排,一种是站在受众前面,带领受众去思考,给受众正确的观点指导;另一种则是唯“收视率”马首是瞻,受众喜欢什么便编排什么。两种编排各有利弊,引领者要求媒体编辑部高瞻远瞩,善于揣摩观众的需求和变化,对社会潮流具有较强的预测和把握能力,节目才有可能获得受众和市场的认可;一旦与受众和市场的需求不合,就会失去受众,为市场所抛弃。迎合者仅仅是根据目标受众的口味和喜好来进行节目编排,节目的水准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喜好。这样的编排方式固然是投其所好,短时间内争取到了市场和收视率,但从长远来看,很容易失去话语权,没有能力应对传统媒体渐渐“弱势”的变化。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1.刘尚春:《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新媒体研究》,2016(20)。

2.陈一凡:《节目编排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广电传媒》, 2012(1)。

3.周 经:《电视节目编排与包装》,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