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帧像》栏目叙事策略研究

2018-03-10 13:53李紫薇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

李紫薇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让国内外受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发出中国的声音。本文以中国网创办的《帧像》栏目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剖析其业务实践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能否优化“讲好中国故事”新闻作品的内容建构,进而探讨叙事学理论对新闻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故事  讲述  新闻叙事学

新闻叙事学是研究新闻叙事的本质、属性、功能和形式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一切新闻叙事作品和新闻叙事行为,特别是承载信息的符号如何更好地表现传者的认知态度、意图等。就具体操作层次而言,运用叙事学方法中对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人等的关注,探究新闻作品作者传递观点的具体方式。本文运用新闻叙事学的观点,对中国网的《帧像》栏目进行分析,以期对“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叙事选择——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叙事选择是新闻叙述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机制,它决定新闻报道在“说什么”。它首先研究的是新闻“选择”了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凸显”研究对象以及如何影响社会。选择哪些题材进行报道是节目制作方价值观的最好体现。除去少数几期节目是软广告之外,《帧像》可分为两类:展现部分中国人的故事和叙述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人类情感具有超越国界的共通性,中国人的故事能引起世界人民的共情,进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帧像》创办自2017年1月,目前已经制作了67期节目,它选择时事热点话题,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身边的真实故事和感人事例,然后同时呈现时长大约为三分钟的短视频、组图和深度文字稿件。中国人的故事占据了目前《帧像》栏目的很大篇幅,从中国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着手,展示蕴含在其中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展现当下真实、生动的中国社会生活样貌,以个人视角折射更大的中国社会。

一、讲述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的职业的从业者故事。《帧像》栏目所选的中国人有八宝山殡仪馆的遗体整容师(第62期)、遗体火化师(第61期)、京西扳道工(第54期)、八达岭隧道的打冰人(第2期)等。这些职业多为“后台性”工作,在公共领域中较少出现,大都不为人所了解,所以保证了选题对观众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帧像》栏目也借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故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讲述景泰蓝手艺人(第37期)、剪纸艺术传承人(第53期)的故事等,以人物视角挖掘中国符号,以人物命运讲述中国精神。

二、中国的边缘群体。对边缘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怀符合西方不断倡导的 “人道主义”精神,也符合中国朴素道德的要求。因此,这类选题能引发中西方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对内对外传播效果。栏目讲述了自闭症儿童(第18期)、残疾人运动员(第38期)、留守儿童(第41期)、中国的艾滋病群体(第46期)等社会边缘群体。

一个好的中国故事必然是真实、立体而全面的。①在展现中国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应该讲述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帧像》栏目已经具备了这个意识,实现了宣传思想的转变。如第15期《残障孩子应“随班就读”吗?》讲述了由于中国目前针对残疾人的制度建设不足,导致残障孩子面临诸多生活不便;第21期讲述知识经济时代的版权博弈,这一问题也是国外受众较为关注的问题。

叙事逻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复杂性和新闻文本的有限性决定了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把复杂化为简单,从纷乱中理出“秩序”,在繁复中看出“规律”,这就导致媒体在叙述中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去组织和建构事件。②通过叙事逻辑分析,叙事学后现代发展中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得到了更加清晰的体现,是叙事学分析超越文本本身走向深入所不能缺少的一环。经分析,按照《帧像》栏目叙事逻辑如下:

一、特殊职业中的代表人物:堅守岗位的“支点”。在《帧像》栏目中,各个职业的代表人物会将自身职业经历故事化,一般按照“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同时说服自己——提升职业荣誉感”的逻辑进行叙事,其中遇到的困难包括职业不为人理解,无法照顾家庭等,如八宝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师曲杰讲述自己因为目的地是八宝山殡仪馆而遭司机拒载的经历。

随着节目的继续进行,他们会纷纷讲述自己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克服这些困难。这些方式包括自我心态转变、家人的支持等,尤其强调他们通过深化自我对职业主观认识,进而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代表人物讲述自己的职业荣誉感,这种职业荣誉感多来自所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每次经过车站的时候,看到北京站的灯光效果还是很自豪的,还经常看到一些游客以灯火通明的北京站为背景拍照,这时候会感觉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所经历的困难也非常值得。”北京站的马鑫说。

坚守岗位的“支点”来自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对职业的社会意义的积极评价,这种个人对职业评价的标准最终落脚于社会层面,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思维方式。栏目以人物故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中国价值观,充分展现中国精神。

二、边缘群体:展现国家采取的措施,呼吁边界相对模糊的“社会关怀”。边缘群体往往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帧像》中展现对象为边缘群体的人物类节目往往遵循这样的叙事逻辑:强调国家和社会组织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群体的现状和困难往往已经获得了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的关注,然后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某一群体的理解和关怀,实际上是将改进措施落脚到了人文层面而非可行性更强的制度层面。例如,第15期《残障孩子应“随班就读”吗?》中就详细说明了保障跟班就读教育方式的法律不断进步。

三、社会问题展现:弱化归因,强调问题的解决。美国学者恩特曼在分析了大量新闻文本后指出,定义问题、寻找原因、进行道德判断和提供解决意见是形成新闻报道解读框架的四大要件。③而在这四个要素中,“原因”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由于作者在制作文本时总是隐含着意识形态,他们在不同文本中对每一个要素的强调程度不同。只有明确了事实发生或变动的原因才能对它的状态下判断,也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由此可见,“归因”应该是新闻表述架构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但在《帧像》的事件类节目中,总体上弱化了叙事的“归因”,也或许是囿于篇幅所限,一般都没有讨论所反映的中国社会问题的原因所在,更多的是强调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未来的乐观发展态势。

叙事视角——限知视角和外视角为主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文参考两个维度对《帧像》栏目的叙事视角进行分类——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无所不在,他叙述出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所知或所未知的一切,类似于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也称为“上帝视角”。限制性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并非全知全能的上帝,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所以只能随着调查的深入获得事件的进展。按叙事者是否参与或目击情节,新闻叙事视角又可以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有利于把握事件的整体概貌,内视角中,叙事人亲历事件,使得报道易于抓住人心。

《帧像》栏目多采用限知视角和外视角,在微视频中,记者不出境,声音也未被剪辑在内,所承担的任务多为引发被采访者的叙述。在事件类节目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事件的当事人是主要的叙述者,记者与观众一样对社会事件保持好奇。而在内外视角的维度,记者保持外视角,并没有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也非事件的直接目击者,这种视角容易把握事件的总体概貌,一定程度上也让观众保持了观看节目的现场感和好奇心。

但目前中国网的《帧像》栏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叙述者多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可以采用更多平民话语,或许能使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其次,只翻译了视频字幕,图片新闻和下面的文字部分没有英文翻译,并没有最大程度地消除语言障碍。最后,视频中声画配合有待提高,“看图说话”的情况時有发生。

本文对中国网《帧像》栏目的叙事学个案分析,期待能为其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新闻叙事要求新闻作品的写作者用叙事符号(语言、图像、计算机程序)重构或者再现符合新闻价值标准的事实。因此,掌握新闻叙事技巧、合理使用叙事策略不仅能够有效传播事实,更能产生对于意义的自主思辨,这是新闻业界需要重视的领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①胡正荣:《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人民论坛》,2018(2)上。

②王辰瑶:《嬗变的新闻:对中国新闻经典报道的叙述学解读(1949-2009)》,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③Entman,R.M.,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43 P51-58.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
如何做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外宣图书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讲述传播对象能准确理解的“中国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