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内因外因 理顺内外关系

2018-03-10 13:53茅震宇
声屏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融媒体

茅震宇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会遇到一些十分现实的问题,经梳理有八个方面,包括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义、作用和定位,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加减乘除”的方式整合消肿,把上下左右各方的关系理顺,凝聚起来自多方的人心,以心的相融推动媒体融合,新闻传播事业与经营创收产业分离并各自轻装上阵,以发挥传统媒体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融媒体  县域特色  兼收并蓄  产业与事业  广电与报社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是当前全行业最热议的话题。关于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央已作了明确指示,各地也都在酝酿,动作快的已有行动了。值得关注的倒是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在所能见到的介绍,大多为初级的理念或打算,真正实践层面的真知灼见、心得体会、做法经验、成绩效果并不多。按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求的理解,根据多年来县级媒体的实践和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必须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找准建设和发展路径,才能真正把融媒体中心建设引上正轨。

领会实质,弄清特殊意义

总体来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初心是提高县域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而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具体来说,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需要。首先,作为四级办报办台中最基层的媒体,县级媒体在官方舆论矩阵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让党中央声音传达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最面广量大、最近距离的媒体。其次,这是一片最前沿最开阔的阵地。县级媒体面对的是农村人口,而目前将受众定位于农村农民的媒体并不多。随着农村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引导和服务好这一大片受众将会对中国的未来具有巨大的意义。

同时,这也是时代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和舆论环境现状,也证明融媒体中心是一条必然之路。在大踏步地迈入融媒体新时代的今天,县级当然不应落伍。县级媒体自身在经济、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相对央媒省媒市媒来说都要弱不少,所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直接部署,这样才能步调一致,共同跨入融媒体发展的新时代。从全国来看,东西南北中的县级媒体发展也不平衡,条件较好的地方已有了融合的初试,而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方则还需要更多的扶持和指导。

认清定位,做好加减乘除

融媒体中心的特点是兼收并蓄,新颖简约。所谓兼收并蓄,就是兼具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多种功能和各方赋予的职责;所谓新颖简约,就是架构、体系的新,管理手法、运行流程的新,而要做到这些,并适合时代特征与竞争需要,又必须层级是简约的,机构是简化的,程序是简明的。

广电在高歌猛进的发展时期,铺摊子现象比较普遍,到如今已出现了小台“小而全”的臃肿。东部地区一般的县台都有二三百人,七八个有线数字电视频道,至少一套广播频率,还有广电报刊。现在广告少了,又不敢再冒风险买无版权节目和影视剧,就没有了节目填充,频道资源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大型综艺演播厅、电视转播车、媒资系统等设施设备用得不多,还需要不断地花人力财力去维护。现在到了必须快刀斩乱麻地做减法的时候了,在消肿的同时真正突出新闻宣传主业。

有人说,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级融媒体中心只要做好政务宣传就行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当然要做好政务宣传,但做好政务宣传不等于只做政务宣传,也不可能只做政务宣传,不然是难于获得受众的青睐,难以占领舆论阵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把融媒体中心建设引偏航向。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务宣传与经济报道、民生报道从不矛盾,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融会贯通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才是最有效的政务宣传。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融合,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哪方面也不可偏废,让宣传没有宣传的说教灌输味,让新闻有导向有灵魂,也有温度有黏度。

理顺关系,事关上下左右

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主要有几种样式:一是广播电视报纸和“两微一端”以及新闻网站、移动屏等的融合;二是广电、报社各自搞一摊,各自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三是上级媒体参与到县级媒体中来搞的融合。在这几种基本样式下,又派生出山东省高密版、北京市郊区版、河南省郑州市郊县版等几个版本,不相同的主要是在资本主体、经费来源、经营方式等方面。

不管怎么“融”,融媒体中心是一个崭新的单位,就该有崭新的体系和形象。在内部要打破原单位和部门的边界,让内部运转活起来,形成统一的新格局和融媒文化,塑造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融媒形象。融媒体中心的相关人员是从原来的媒体过来的,岗位可能与原先相似,但职责要求不同了,对上对下、对内对外的工作都要从融媒体中心的角度去做了。与文广新(文旅)局、广电网络传输公司的关系如何理顺,边际如何切割,都需要有明确的说法,不然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磨擦和麻烦的。

对上关系中,宣传部毫无疑问一向是媒体的行政领导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融媒体时代又会有所不同。第一,通道需重新理顺。以前宣传部分别管着广电报社等几家,现在只抓融媒体中心一个头了,而这个头下面却又有多个采编和发布平台,这里的上下渠道和管理职权限等需要重新设定。第二,优势如何发挥。融媒体中心建成后,要求更高、渠道更多、时效更快、覆盖更广、影响更大,与社会上的其他信息传播途径的竞争要占绝对权威地位和优势。第三,监管需要前置。过去是事后审看听评抽查,融媒则需要事前介入策划,提前给出指导性意见,审看听评也该改为即时式、随机式的。第四,作用应该更大。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方面,也可以构筑起更多的工作平台,宣传部可以深度介入,发挥更多的资源优势、协调作用。第五,關系可以更紧。上级部门往往是原则要求多、宏观指导多,策划方案、实施办法肯定还得作为具体实施单位的融媒体中心来拿,这其中需要更多的主动汇报,以紧密联系争取理解支持,同时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激发活力,完善用人机制

任何时候人的因素都是第一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牢,在目前的县级媒体己十分普遍,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几招也都很难于奏效。

广电系统退休职工多,在职人员中各种性质的人员多,包括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多年前用工较宽松,大量招用企业人员,还有劳务派遣以及台聘、部(中心)聘、栏目聘之分。有一些事业人员在台网分离时以外借名义关系留在台里,人在广电网络公司工作。目前来说,在编人员大多出现了年龄老化、知识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的现象,而一线挑大梁的又是企业人员为主,在薪酬福利等方面会产生逆差,挫伤能干活多干活的人积极性。

应该借融媒体中心建设之机,理顺用工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消除长期以来混编混岗的现象。同时要去行政化,把精兵强将配备到主业一线人员,并在薪酬分配、福利待遇方面向一线倾斜。打破僵化的用人和分配制度,用活用好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消除同工不同酬的客观矛盾。

在严格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同时,把媒体的特殊性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相结合,利用质和量的考核评比,调动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提升传播能力建设的积极性。现在有些地方将质量考核、参赛评奖的奖励都被视为滥发津补贴而停止,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业务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这既不是改革的方向,也不符合媒体的特质,同样也不是规范政策的真正目的。

注重实际,切勿盲目攀比

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在硬件技术上投入,但也不应停留在技术架构上,特别要注重县域现实和实用,防止盲目追求“小而全”“高大上”。

现在一些县级广电、报社已各自建设自己的中央厨房、融媒体指挥中心,都是超高清大屏,豪华型办公区,直播车、采访车、无人机、高清摄像机、高清编辑线等,记者统一着装,还都有卫星定位、实时连线设备。其实外在的东西,花点钱轻而易举就能办到。最主要的是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有前瞻性,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特别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也一直在变化更新。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这个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将会在传媒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信源锁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很强的实效,因此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需要早谋划早布局,别再“醒得早,起得遲”了。但关键的还是要因地制宜,适合实际使用才是真的,特别是技术设备更新快,用不了一二年就要升级换代了。

自觉心融,带动真融全融

媒体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还是人的融合,心要相融,思想认识要先融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叫好”和“叫苦”二种议论。“叫好”者把融媒体中心建设当成利好消息,认为从此可以躺在财政“包养”的温床上,高枕无忧旱涝保收了。“叫苦”者则来自目前的小康型单位,他们大多觉得自己独门独院,小日子过得蛮舒坦,担心进入融媒体中心后,已有的地位、福利受影响。某些地方的广电与报社之间还似乎心存芥蒂,纠结于谁融合谁、以谁为主的问题。

媒体一直在为改革鼓与呼,现在改革轮到自己头上,怎么也成了曾抨击的那样,患得患失、萎萎缩缩、顾虑重重了?融媒中心是一个全新的机构,既不存在谁兼并谁的问题,也不能停留在“合署办公”上,一定要让所有相关人员从“要我融合”转变为“我要融合”。要自觉把自己定位在我是融媒体人上,尽快适应新的状态,特别是采编人员更是时时处处要以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两业分离,双双轻装上阵

传统媒体作为事业单位自进入企业化管理以来,一直奉行“事业引领产业,产业支撑事业”的理念,今后是否还要沿着这条路走?

过去无论广电还是报社,都既占到了体制的好处,又尝到了市场的甜头。尽管上级三令五申要求新闻采编人员不能涉足广告经营活动,但事实上很多县级媒体都在让采编人员参与经营创收,有些甚至还在全员创收的口号下发文下指标压任务,把采编人员的创收与绩效挂钩。从客观上说,这些确实也是基于县级媒体现状和县域社会特点的举措,县级媒体养不了太多的人,不可能都做到专人专职,而所面对的地方又是熟人社会,商业性广告不多,大多只能靠关系去拉广告,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机关的一些项目,即联办收费性的专栏专版专刊和专题节目栏目,承办主题晚会、文体娱乐活动,收费的形象广告、冠名赞助之类。能做成这些生意的,跑各个口子的记者最有优势,所以在部分县级媒体出现了新闻中心是创收主力军的不正常现象。

这些做法表面上是推动了经营创收,但是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把新闻队伍带偏了方向,让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和清廉无私形象大打折扣。而收费性的各类专版专刊专题也大有越做越滥的趋势,严重拉低了媒体的品质,损伤了品牌形象。人员精力和管理方面也大受牵制,顾此失彼,无法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

现在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好是个清理的契机,把新闻采编与广告经营彻底分开,实现物理上的脱钩。这一点山东高密融媒体中心和江苏金坛广电有了较好的探索,都是由另成立的县直属文化传媒公司来负责经营,解决了事业与产业的矛盾。

传统新生,擦亮金字招牌

传统不等于过时。广播、电视、报纸依然有各自的魅力和价值,尤其是在农村更是大有作为,我们完全应该不放弃一寸领土,关键是要借助融合,改进优化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

国内几家标杆性知名新媒体高管说过同样的话:传统媒体没过时,优势还在。这些高管几乎都是从传统媒体跳槽过去的,他们的眼光是犀利的,感受是深刻的,观点也是精准的。确实,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不是媒体不行,而是没有将办台办报办刊理念顺应时代,造成表现形式的机械僵化,传播方式的单一狭窄。

报纸、广播、电视还将长期存在,改变的只是传播形式和手段。如广播可能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路径,而不再是无线或有线,电视除了大屏小屏会自由切换外,播出方式也会互联网化,呈现的节目不再是目前从早到晚排列好的线状的,而是与手机网络界面一般的块状的,点击哪个节目都是实时更新实时播出的,而且还能具有由算法根据个人喜好形成的主动推送。

以往我们也提过开门办报、开门办台,但这些开放都是单向的、偶尔的,而融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365天全天候开放的,要以互联网时代要求重构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既是引导对象、服务对象,也是用户,还是媒体的双向互动者、传播参与者、价值体现者。此外,县融媒体中心还应成为当地县委县政府的信息中心、舆情监测中心、县域产品互联网推广中心。

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媒介融合”概念,到今天全面推开媒体融合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却并不多,中国特色的、县域特点的媒体融合之路才刚刚开启。东西南北中的县与县的情况千差万别,媒体自身也各有不同,但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是一致的。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既不要赶时髦、凑热闹地一哄而上,也不能掉队,甚至拖后腿,只有扎扎实实地推进,才能让融媒之花开遍各地县域。

(作者单位:太仓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如何促进纸媒破局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