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2018-03-12 08:20彭生琼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点睛项羽重难点

彭生琼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我想到了思维导图的形式。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出来的,被誉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管理工具、学习工具”。通俗点说就是整理思维的工具,让我们的思路变得清晰的工具。这也和全国卷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致。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两种形式——通用导图和点睛导图。所谓通用导图,是指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旨在指示、引领学生全面“触摸”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形成初步知识预备和对话资本。点睛导图,是为解决文本重难点或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就关键处陈列现象,点明实质,使教学内容更为精准、凝练而构建的思维导图。分别适用于课前全面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优化教学内容阶段。虽然刚开始引导学生运用的时候有点艰难,但当学生真正学会运用了,效果还是很好的。

一、借助通用导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教学举例》中谈到,文言文应安排预习,“要学生预习,老师就先要费一点儿心,给他们若干提示。提示出得好,学生依着这些提示去预习,大概就能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方面、形式方面的要点,以及储蓄在里头没有明说出来的东西全摸索出来。”通用导图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习思路,比以往“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预习某某篇课文或导学案”要具体有效得多,它从字、词、句、篇等多方面对预习任务进行的定向和细化,可以较好的解决预习目标、内容等问题。通过通用导图,学生对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把握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特殊句式,由于汉语知识的欠缺总是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后,竟然摸索出规律了。从中,他们逐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不再畏惧文言文,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是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得到同步发展。展示出了很強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学生整理的《陈情表》(如图3)就非常完整,原来普通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强大,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直接进入阅读实践,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

二、借助通用导图可以有效解决“学”与“导”的矛盾

完成通用导图,学生可以有的放矢解决问题,而再经过老师的引领,学生又可以总结规律,查漏补缺。学生在构建导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建构与自我教育的目标。而教师通过通用导图,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基本文言知识,又能通过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与写作技法等,指向对文本的整体规律的把握和对文学、文化的体味、传承。

在教师和通用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全面的了解和体验,为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形成课堂“对话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得以有效体现。

三、借助点睛导图可以有效聚焦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内容

在引导学生利用通用导图全面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抽查,了解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再构建思维导图,称之为点睛导图。有时也根据教学重点构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发现在通用导图中学生对虚词的把握不是很好,于是形成了《鸿门宴》虚词点睛导图(如图4),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有了明显提升。

对于重难点问题,点睛导图也可以有效突破。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作为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一个个图形的方式呈现出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容易被大脑记忆、理解的自然表达过程,有利于帮助我们系统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向梳理,发现规律,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如上《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时,一大难点是“评价人物形象——项羽”,我要求学生围绕“项羽”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建构点睛图,学生交上来的作品非常好(如图5),不仅结合文本深入分析了项羽的性格特点,还通过课外延伸,关注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让项羽的形象在学生中“实体化”了,不仅把握了评价人物形象的方法,还领略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老师课堂分析做不到的。

把思维导图引入文言文教学,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动手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思维导图让文言文教学活了起来。但作为一种尝试,还有许多要思考的问题,如: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需要,灵活处理通用导图和构建具有个性特色的点睛导图。对于构图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让其尽快享受其中的乐趣等。

作者通联:广东开平市长师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点睛项羽重难点
项羽虞姬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名师点睛(9)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