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La La Land)和“被上海”(shanghaied)

2018-03-12 19:43曾泰元
英语学习 2018年1期
关键词:爱乐之城词源爱乐

曾泰元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好莱坞大片《爱乐之城》(La La Land)席卷全球,叫好又叫座,不仅大小奖项囊括无数,票房更是高得惊人。

《爱乐之城》爆红,片方选择在2017年西洋情人节当天在中国大陆上映,那时我适逢休假寄居上海,和太太也兴冲冲地赶早前去观赏。我们充满期待,不过不晓得是文化差异还是自己的鉴赏力不够,看完电影后却有点失落,觉得电影一般,怀疑评论界对这部电影是不是过誉了。除了主题音乐好听,电影结束前的情节有点出人意表、比较感人催泪之外,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影观众,我并不觉得《爱乐之城》有什么特别让人惊艳之处。

我不是专业影评人,以上评论纯属个人观感。我是个英语语言工作者,反而觉得这部歌舞片(musical)的片名充滿巧思,让我赞叹不已。

《爱乐之城》的英文片名La La Land,似乎有四重含意。

第一,LA是洛杉矶(Los Angeles)的简称(或可译为“洛”),把La“洛”这个简称重复一次,后面再加个代表“地”的Land,构成了La La Land“洛洛地”,这个新造的La La Land是个英文词汇,就是洛杉矶的昵称。电影的场景设定在洛杉矶,片名道出了剧情的发生地。

第二,洛杉矶最负盛名的当属好莱坞(Hollywood),此乃美国电影产业的代名词,因此La La Land也有“好莱坞”之意。艾玛·斯通(Emma Stone)饰演的女主角不断地四处试镜,争取成为好莱坞影星的机会,这层寓意也隐含在片名里。

第三,la-la也是“啦啦啦地唱歌”之意,是个模仿啦啦啦哼唱的拟声词(onomatopoeia)。电影是部歌舞片,本来就有许多男女主角唱歌的段落,片名也透露了有关片种(film genre)的信息。

第四,一个人啦啦啦地唱歌,经常会唱到出神、忘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小写的la-la land也有“出神”、“走神”、“幻想”、“幻境”之意。电影里的男女主角经常走神,一阵恍惚就进入到幻想的梦境中,《爱乐之城》的英文片名La La Land,更是充分预告了这个由现实顿入幻境的情节。

这四重的含意,在电影里都完全体现出来了,不得不让人佩服片名的巧思。

另外,男主角在电影里讲了两次小写的“上海”(shanghai,有“强迫”之意),看过电影的读者不晓得注意到了没有?

男主角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说:“Its not my fault! I got shanghaied!”(不是我的错!我是被迫的!)。男主角的妹妹劳拉(Laura)说:“You didnt get shanghaied! You got ripped off!”(你不是被迫的,你被骗了!)。

名词怎么变动词了?“上海”怎么变成“强迫”了?地名就是地名,若词类转换,一般只转作定语,修饰其后的名词,若词义引申,多半转指具有该地特色的人、事、物。地名转作动词极其罕见,在中国地名中应属孤例,“上海”作为英文的动词,意为“强迫”,更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事实上,英文的“上海”转作动词,此用法由来已久,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借着电影的热潮,这个动词的“上海”走进了大家的视线,然而作为普通英语词汇的动词shanghai,究竟与这座城市有何关联呢?

我手机安装了《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版的APP,打开APP,键入小写的shanghai,在清单上首先看到了大写的Shanghai,词条精简介绍了上海的地理、人口与历史,重点提到了1842年的开埠、二战前的租界,以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宛如微型百科。

清单上的下一条是小写的shanghai,点击之后,画面切换到作为普通词汇的动词。几个意思依“先核心义、后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先是历史上的“强迫(某人)当水手”,后是当代口语的“强迫”或“诱骗”。在这个“强迫”、“诱骗”的义项底下有条例句,“Brady shanghaied her into his Jaguar and roared off.(布雷迪把她骗入‘美洲豹车后疾驶而去)”。

令人费解的是,上海怎么背了黑锅,扯上了强迫人去干水手的这个勾当?词典APP的词源点到为止,只说这个小写的shanghai“源自上海”(from Shanghai),然而真相究竟为何?

坊间不乏这方面的趣闻轶事,内容曲折故事精彩,上网一搜,版本纷呈,我们看得云里雾里。哪个是真实的历史?哪个是加油添醋的民间传说?

英语的词源研究向来做得全面深入,小写的shanghai是个英语单词,英语世界权威的《巴恩哈特词源词典》(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对此有录。该词典博征群说,去芜存菁,抽丝剥茧,反复论证,最后总结浓缩成一段文字,成为词典的词条。

真相或许是:小写的shanghai源自美国英语,于1854首度见诸文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迄今逾150年。至于“上海”缘何得有此义?词典推测,原因极可能是彼时从美国前往上海淘金的远洋轮船严重缺工,船东只好不择手段,绑架年轻的男子上船当水手,以填补所需之人力,久而久之,作为跨洋西行主要目的地的上海,就成了“绑人干水手”的同义词。语义引申,渐渐地,“绑人干水手”也扩大解释为“绑架”、“胁迫”,甚至转指“诱骗”。

《巴恩哈特词源词典》关于小写shanghai(强迫、诱骗)与大写Shanghai(上海)之间关系的见解,也得到了许多大型权威英语词典的认同,因此除非有撼动性的新证据出现,否则不妨将此视为当前学界的共识。

如此看来,英文的动词shanghai之所以会有这些负面的意思,实乃源自当时美国船东的蛮横恶习,使万里之遥的上海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上海这座城市则展现出她的包容与大度,不跟英文一般见识。

更有趣的是,大写的Shanghai不仅是“上海”这个地名,还可作为英文的普通名词,指的是原产浦东的“三黄鸡”,据传是上海开埠后由洋人引介到西方去的。英文中另有一个小写的普通名词shanghai(弹弓),此乃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用语,不过本质上与上海这座城市无关,或源自苏格兰的方言词汇shangan(一端分叉的木棍),再受Shanghai(上海)拼字的影响讹传而成。此二者最早均出现在19世纪中叶,多本大型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有收录。

170多年前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作为地名拼音的Shanghai,也因上海独特的地位与影响力,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对英文词汇有了些许的贡献。风水轮流转,当时到上海,美国船东需要迫人就范,而现在到上海,当事人多是心甘情愿,甚至争先恐后,意欲抓住中国崛起的契机,搭上这班中国梦的顺风车。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乐之城词源爱乐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与昇和影音同行,服务上海爱乐者 专访乐颂坊卓亦丰
《爱乐之城》:敬那些做梦的人
《爱乐之城》,写给洛杉矶的情书
《爱乐之城》领跑奥斯卡提名
《爱乐之城》获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依托“爱乐”平台 提升专业素养——记浙江省奉化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