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饲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上)

2018-03-13 06:20陈合强
家禽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种鸡产蛋率均匀度

陈合强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

现代肉鸡遗传育种进展对肉种鸡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手册建议的标准是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全世界25%最好的生产成绩统计的结果,因各地的条件和情况不一样,实际生产性能会有较大的差异。现代大型肉种鸡均为宽胸品系,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对料量变化更加敏感,具有很强的沉积肌肉组织的倾向,这种肌肉较多的体况需要密切关注体重控制和饲料分配。在生产现场饲养管理工作中目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种鸡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预防生产现场出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生产现场饲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各个饲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育雏期 种公鸡早期体重不达标、种母鸡过度超标或个别种母鸡体重不达标;公母鸡体型和体重差异不合理;食欲培养不良,有的企业仍使用粉状料导致采食量低;对早期均匀度控制重视不够;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相对湿度不达标;没有真正关注体感温度,对温湿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温度计或温度探头放置的位置不合适;光照强度不足等。

1.1.2 育成期 对称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均匀度不高;遮黑不严密,转群时后舍光照强度较前舍高;育成后期均衡的周增重、总增重和增重率不达标;对体况评估认识不足,体况发育差;累积营养不足;加光时机错误等。

1.1.3 产蛋期 公母分饲不彻底;加料时机错误,高峰料量过高或过低;蛋重不足,直观监测项目如蛋重、产蛋重、双黄蛋比例等做的不细致或无监测;死淘鸡不减料;体重超重现象普遍,公母鸡体重差异不合理等。

1.1.4 种公鸡 育雏育成期饲养密度过高,早期均匀度不理想,育雏育成期公母鸡采用同一种喂料器,育雏育成期和产蛋期公鸡使用不同的饲养器具,体重超重、体型过大或过小,公鸡死淘率高,公鸡腿病及足部肿胀、感染,混群后公鸡均匀度出现明显下降,25~35周部分公鸡状态下滑,45周后受精率下降快,产蛋后期公母比例不够或有效公鸡数量不足等。

1.2 生产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1.2.1 鸡群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鸡群健康状况差,对鸡群管理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如成活率、产蛋率和受精率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生产实践中如鸡群出现病毒性、细菌性或其他疾病特别是霉菌感染等都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率高。

1.2.2 鸡舍环境控制不佳 主要是温度与温差、通风、通风与温湿度的协调、光照等。

1.2.2.1 温度及温差 育雏保温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漏洞有保温伞工作不正常、保温棚塑料(彩条)布相邻小棚联结处缺损、门窗破旧漏风形成贼风、工人工作时嫌热敞开鸡舍窗门或从窗门进出后忘记关闭,造成低温或瞬间低温。育成和产蛋期出现温差过大特别是季节变换过程中,从而导致疫病发生,给生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2.2.2 温度突变 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如夏季出现持续闷热天气,舍内形成高温环境;冬季突然遭受寒流袭击,舍内形成低温环境,会使鸡群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亦随之下降。

1.2.2.3 通风不足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污浊的空气会影响呼吸道系统的上皮组织,进而引起鸡的呼吸道疾病。

1.2.2.4 温湿度与通风的协调不一致 对温湿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体感温度的重要性,通风时造成冷应激出现,导致鸡群发病。

1.2.2.5 光照不足 育成期间遮黑不严密,漏光现象严重,影响品种性能的正常发挥。

1.2.3 累积饮水不足 水在动物体内所占的比例在70%以上,动物缺水5%会出现较大的应激;缺水10%会出现休克死亡。优质饮水是种鸡生命中的基本要素,是种鸡良好饲养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生产中,许多用户对饮水重视不够,水质不良,供水主管不平直,短时缺水,水压过低或过高,乳头不垂直向下、乳头无水、水线出现气阻、水流量不足、水线高度不合适等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供水不足,导致种鸡累积饮水不足,影响生长和产蛋。

1.2.4 羽毛覆盖差 主要是环境、营养和应激因素引起。若饲料分配不均造成采食量不均,营养不足,易产生掉毛或断毛。产蛋率下降而富裕了公鸡,造成交配过度,羽毛覆盖差。育成期均匀度低,24周低于75%,造成产蛋期采食不均,胸肌大、脂肪少,种鸡停产会造成掉毛或断毛,中后期产蛋率和受精率下降快。

1.2.5 生物安全措施缺失 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鸡群健康出现问题。

2 预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体系 应把确保鸡群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抓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证鸡群安全。生物安全和免疫对成功的健康管理必不可少,生物安全能够防止疫病发生,适当的免疫程序能够针对某些特定疾病。常规性地监测生产指标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目标性的介入有重要作用,尽早对某个鸡群进行确诊并采取措施能防止疾病蔓延。生物安全程序应考虑鸡场选址、鸡场和鸡舍设计、操作规程三个方面,应当具有强制性、实用性、成本合理,属于员工培训的一部分,要时常评估、全体员工遵守、保证足够的经济支出;能有效防止疾病通过人类或动物传入鸡场,降低疾病风险。鸡场应明确实施生物安全、清洗和消毒的卫生管理计划,清洗消毒程序包括舍内外、所有设备、房屋周围及饲喂和饮水系统、地面处理(表1)、效果评估等,计划和评估必须实施到位。水源必须干净,水中没有任何有机物和漂浮物,水质良好;定期监测水中细菌与矿物质的污染程度并据检测结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鸡群的健康和福利。死鸡必须以不污染环境的方式处理(表2),防止与其它家禽或动物的交叉污染,不妨碍周围邻居并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疫苗来源制定适当的免疫程序、采用合适的免疫方法精心操作,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疾病进行调查,准确记录,进行必要的抗体检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诊断(表3),确定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以下8个方面对鸡场进行系统性调查,有助于分析和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①饲料:供料情况、采食量、饲料分配、适口性、营养成分、污染和毒素;②水:供水情况、饮水量、水源、污染和毒素、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添加剂和消毒剂;③空气:风速、进风情况、温度、湿度、污染如氨气浓度和毒素、障碍物;④光照:是否适合生长发育、是否均匀、光照强度情况;⑤垫料:种类、厚度、均匀情况、潮湿程度、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毒素和污染物;⑥饲养空间:饲养密度、采食和饮水位置、障碍物影响、设备是否足够;⑦卫生情况:鸡舍卫生、有害动物控制、鸡舍维护、冲洗和消毒(鸡舍和地面、喂料器、饮水器、料箱);⑧安全:生物安全风险如鸡舍设计和生物安全条例等。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特别是应防止霉菌及霉菌毒素对鸡群的影响,因为其不仅会造成免疫抑制,而且也影响采食速度,以取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表1 鸡舍常用的地面处理方法

表2 死鸡处理的适当方法及利弊

表3 疾病诊断

2.2 重视鸡舍环境控制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使种鸡的生产性能达到最佳水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经常更换垫料,保证垫料质量,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创造良好的鸡舍条件,满足鸡群的一切需要。

2.2.1 关注温度和温差控制 建议采用保温伞温差育雏,以供雏鸡自由选择温度区域,随日龄增长,每天约降0.4~0.6℃,直至21℃。保持育雏温度的稳定避免低温的发生,研究表明即使是育雏区域短时的降温达到5℃就会引起雏鸡的呼吸道反应,影响呼吸道系统的表面纤毛,进而导致雏鸡发生呼吸道疾病。温度下降、忽高忽低会造成卵黄囊和肠道系带的收缩,卵黄流向肠道通道的阻塞,影响卵黄的吸收利用;卵黄没有有效吸收的雏鸡抗病能力很弱。育雏温度应以温度计对鸡舍和育雏区域的实际测定为准,不能以人的感觉为依据,人的舒适感觉温度远低于初生雏所需的育雏温度。育雏前5d每天应检查两次鸡舍的温度与湿度,5d后每天检查一次,测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自动传感器的正确位置应与雏鸡高度一致或略高于鸡只头部位置(图1);经常用常规温度计核对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传感器的准确性。育成和产蛋期特别是季节变换时注意尽可能减少温差出现,应用操作温度使鸡舍温度满足鸡群的实际需求。肉种鸡最佳舍温为18~25℃,一般控制在4~30℃对产蛋性能的影响不大,13~16℃产蛋率最高,15.5~20℃饲料利用率最高。

图1 正确的温湿度传感器位置

2.2.2 合理通风 为避免贼风的产生和通风时冷风直吹雏鸡,育雏期一般选用间接通风法,即先将新鲜空气引入鸡舍,混合加热后再导入育雏区。鸡舍由于鸡群的大量活动,风机灰尘堆积相当快,这对风机的转速和发动机负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一台36寸4叶片排风扇出口拆下来,一天时间粉尘堆积达到589g,在和同种新风扇的对比静压下测试CFM(通气量),脏的百叶窗比干净的通气量下降20.7%~27%。此外,经常清除风机转叶和百叶窗上的灰尘还能节省电费。通过以下3个方面评估通风效果:①鸡群的分布情况,是否分布均匀、是否拥挤在一起、垫料上是否有明显的没有鸡群的区域;②鸡群的活动,是否有鸡群在采食和饮水,作为参考,鸡群采食、饮水、休息或走动的比例应各占1/3;③空气质量,进入鸡舍30~60s自我感觉是否闷热、空气质量是否能接受、湿度是否太高、舍内空气是否新鲜。注意进风口与出风口面积的匹配,避免通风过度、通风不足、负压太大、供氧不足、无效通风等造成通风不良。

2.2.3 使用仪器指导生产 重视体感温度特别是温度与湿度的相互影响,鸡只对温度的感觉取决于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鸡只通过呼吸道蒸发水分及通过皮肤散热(非蒸发)将体内热量散发到环境当中。但在高湿的情况下,由于蒸发散热量的减少,导致动物体表温度增加。在某一特定干球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高会增加体表温度,相反会降低体表温度。应使用仪器如红外线测温仪、风速仪、氨气测定仪、二氧化碳测定仪、照度计等并根据鸡群表现看鸡施温与通风,同时关注鸡舍的密闭性。

2.2.4 遮黑严密 3~22周育雏育成期母鸡和公鸡采用连续不间断(8h)的光照时间,遮黑育成时间不少于18周,强度为5~10Lx,黑暗期小于1Lx,二者应有10倍的差异。育成期遮黑应严密,不能漏光,以免影响种鸡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2.3 遵循正确的饲喂原则 种母鸡达到产蛋高峰前料量只能维持或增加,不能减少,产蛋高峰后一般在34周后料量逐渐减少,减少总量不超过高峰料量的10%~12%;一生中种公鸡的料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产蛋高峰前,种公母鸡都不能减少任何营养摄入。在每一种限饲方式中,喂料日所给料量都不能超过高峰料量,不论采用何种限饲方式都不能连续2d不喂料,也不应采用一周增料量巨大,下一周料量不增的方式。限饲时必须遵循少量多次增加喂料量的原则,种鸡维持料量的天数不能太长,同时,限饲方式转变时要逐步进行,以免造成应激。无论是人工或是定时钟控制饲喂,每天必须在同一时间饲喂鸡群,如果饲喂时间不固定会影响均匀度的提高和保持。

2.4 达到关键年龄阶段的目标 肉种鸡不同年龄阶段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错失该阶段其生长发育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下一阶段也无法弥补且不可逆转,如食欲培养只有在1~3d,否则肠道发育会受阻。不同阶段的管理重心存在差异,如10周前重点抓好鸡群体重和体型均匀度的控制,10周后重点关注体重和周增重增长、体况和换羽情况等。因此实际生产中应重点考虑育成期的光照控制、均匀度和体重的管理、加光刺激、羽毛覆盖、高峰料量的添加与减少、种公鸡日常管理等,做好各个年龄阶段的控制目标(表4)。

2.4.1 育雏育成期应关注生长曲线、分群和均匀度、饲喂程序和遮黑等

2.4.1.1 生长曲线 骨架发育4~5周达到50%,对产蛋期有较大影响;14周达到90%,14周后体重增重加快,应有一定的脂肪沉积,胸肌呈V型,21周80%的母鸡胸肌呈U型。确信骨架发育始于早期,前期进行周中称重以调整周增重方案;尽可能达到4周末的体重标准和较高的均匀度。15~24周周增重较快,脂肪沉积开始,21~22周胸肌呈U型,期间油苗免疫强度大,应进行温和的限饲。20~24周是增重最快的阶段,应经常检查脂肪沉积、生殖器官发育,适时转群、混群和光照刺激。培育强健的母鸡,体重控制目标4周超标5.5%、5周超标 40~60g、9~10 周超标 60~80g、12 周超标 1.5%、15周超标 80~100g、20周超标 2.5%、24周超标2.1%。种鸡开产前应确保鸡群健康、均匀度良好、体重曲线达标,光照刺激不能过早,最好不要早于154d,开产前正确的加料以控制体重。

表4 父母代肉种鸡各个关键日龄阶段的生产目标

2.4.1.2 均匀度控制 母鸡均匀度的控制目标为10周 80%、15周 85%、20周 90%;0~24周 80.5%,以使母鸡拥有相同的身体和生理状态。提供同等的机会如饲养密度、采食位置、饲料和饮水,饲料分配速度小于3min;在入舍、开水开食6~8h、7~10d、3~4 周、6~7 周、如有必要 10~12 周,大中小鸡分成5~6个群体,每栏800~1500只等有助于均匀度的提高。

2.4.1.3 采用合适的饲喂程序 饲喂程序取决于采食时间,育成期的采食时间要大于40~45min,产蛋期为1.5~3h;饲料分配方式为槽式、盘式或料桶;饲料分配时间小于3min等。通常0~5周每日饲喂、6~7周 6/1限饲、8~15周 5/2限饲、16~17周6/1限饲、18周后每日限饲。每日饲喂的饲料效率提高10%以上,支持21~24周期间的周增重,6~17周可考虑6/1限饲。15~17周增料较多会导致20周后体重严重超标。21~24周加料慢,支持生长曲线的变化,有助于保持增重特别是此间油苗免疫增多。

2.4.1.4 重视遮黑工作 遮黑应严密,任何地方都不能有漏光现象出现。

2.4.1.5 适时加光 在加光前 (一般23周中)从体重和周增重、均匀度、体况(胸肌发育)、腹部脂肪、耻骨间距、性成熟的同步性、主翼羽更换、营养累积、外观和外貌等方面对鸡群进行正确评估,以确定最适光照刺激时间。20周种母鸡累积采食96.27MJ的能量和1200g的平衡蛋白质。

2.4.2 产蛋期关注体重控制 (蛋白质和能量需求)、高峰料的饲喂、高峰后减料等

2.4.2.1 产蛋期体重控制 统计结果表明,实际体重越接近标准体重,生产水平越高。25~32周的总增重应达到 555~610g,体重涨幅为 19.8%~21.0%;高峰后周增重应保持在20~15g;增重不足影响产蛋率的维持。从光照刺激到开产,喂料程序确定还需考虑如下因素:①母鸡体重,体况低下的鸡只对光照刺激反应不良,所采食的大部分饲料用来增加体重而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其生殖系统发育;②蛋重控制;③双黄蛋的比例2%~4%;④降低产蛋高峰期的死亡率 (脱肛、产蛋猝死综合征SDS、心脏猝死和脂肪肝等);⑤监测周死亡率并进行分析。

2.4.2.2 进入高峰期的饲喂 产蛋期饲养密度、采食饮水位置尽可能与手册建议的一致;太多的采食位置会导致胸肌发育过大,超重、蛋重大,维持需要增加,产蛋持续性差,蛋重均匀度差,孵化率低(图2)。在产蛋率达到5%至产蛋高峰期间是为了产蛋率饲喂而非为了控制体重,但仍需观察体重且必须非常仔细。饲喂量太多、太快会导致胸肌过度发育;饲喂量不足会影响产蛋高峰。根据产蛋量和体重情况增料,通常产蛋率每提高5%增加1次饲料,产蛋率70%~75%时达到高峰料量;稳定的营养需求有利于卵泡的发育且能避免胸肌过度发育。如果鸡舍温度超过26℃、产蛋高峰达不到标准、开产时鸡群超重、所使用饲料的粗蛋白和代谢能与标准建议的不符,高峰料量应作调整。高峰时母鸡应采食1.95~1.97MJ的能量和24~25g的平衡蛋白质并据工作温度及时调整。①高峰期饲喂管理的观察项目。每天记录产蛋率并绘制曲线、每天观察与记录温湿度、监测每日蛋重并绘制曲线、监测每日产蛋重及曲线、观察每日采食时间并记录;每天观察与检查鸡群,观察鸡群的行为、交配、饲喂等情况;每周监测体重并绘制曲线包括每批、每栋和每栏;每周称重时抓鸡检查胸肌发育、脂肪沉积状况;检查记录死亡率等;②计算平均产蛋重。产蛋重是一个计算结果,能告诉我们种母鸡是否已达到产蛋高峰。产蛋重=蛋重×产蛋率(%),如蛋重52g,产蛋率84%,则产蛋重为43.68g。现代肉种鸡最大的产蛋重为52.3g,一般出现在产蛋高峰后2周并持续几周,所以高峰料应维持一段时间;当产蛋重开始下降时,产蛋高峰期就结束了。

图2 蛋重与孵化率的关系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种鸡产蛋率均匀度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法
种鸡产蛋期的限饲方法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均匀度控制不佳可致肉种鸡晚产
洛伦兹力磁轴承磁密均匀度设计与分析
种鸡雏鸡培育要点
影响蛋鸡产蛋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