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

2018-03-13 08:34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易用性高校教师意愿

刘 梅



高校教师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

刘 梅

(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临沂 276005)

文章选择了4所本科院校的34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的因素是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学校支持和传播渠道,并且各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会受到教师创新类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加强对混合式学习的支持、开展常态化的教师混合式学习培训、积极创建混合式学习校园文化和按照教师创新类型分阶段逐步推广的提升策略。

混合式学习;创新扩散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引言

当前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兴起,混合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所接受。国外学者Graham等[1]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基于技术媒介教学的结合。我国学者何克抗[2]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的结合。混合式学习既能发挥传统课堂教师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师生深度交流的优势,又能发挥在线学习具有的共享学习资源、自主选择步调、不受时空限制等独特优势。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预言混合式学习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4]。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已开展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混合式学习效果等方面,而关于教师对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研究却很少。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的最终决策者和实施者,高校在推广混合式学习的进程中,教师会起到关键作用。只有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认可并积极应用,混合式学习才能如预期的那样,成为“新的传统教学模式”[5]。本研究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探究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提升策略,为高校管理者推进教师群体接受混合式学习提供可行的建议。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者Rogers[6]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创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渠道,在特定的社群中传播的过程。根据人们采用创新产品的先后时间,创新扩散理论将采用者划分为五组(如图1所示):①创新先驱者——富有冒险精神,最早接受创新;②早期采用者——备受尊敬,在创新先驱者之后接受创新;③早期大众——深思熟虑,比创新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接受决策;④后期大众——谨慎多疑,只有在系统内部的大部分准则都明确支持后,才会接受创新;⑤落后者——是社会系统中最后接受创新的群体。这5组人群所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5%、13.5%、34%、34%和16%。

图1 以创新性为基础的采用者分类

图2 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影响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①相对优势,指创新相比被其取代的现有观念或技术优越的程度;②兼容性,是指创新和目前的价值体系、过去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③复杂性(易用性),指理解和使用某项创新的相对难度;④可试性,指创新可以在有限的基础上被试验的程度;⑤观察性,指创新成果能被其他人看到的程度。另外,接受者的创新类型、传播渠道和社会支持等也会影响创新的扩散。当前,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较多的是微信的使用、APP移动支付的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等,在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研究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的相关成果尚不多见。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模型构建

本研究参考了学者Porter、Graham[7]、蔡建东[8]和徐成欢[9]所撰写的文献,并征求了专家意见,排除了可试性和观察性,把相对优势、兼容性、易用性、传播渠道和学校支持作为自变量,采用者创新类型作为调节变量,使用意愿作为因变量,从而建构出如图2所示的“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H1:高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相对优势的感知显著影响其使用意愿;

H2:高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兼容性感知显著影响其使用意愿;

H3:高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易用性感知显著影响其使用意愿;

H4:传播渠道显著影响高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使用意愿;

H5:学校支持显著影响高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使用意愿;

H6:采用者创新类型显著影响着各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2 调查问卷的编制

以上述建构模型为基础,参考Moor等[10]、Porter等[11]在文献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改编形成本研究中的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调查表,如表1所示。问卷分为基本数据和影响因素两部分,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同意,3表示不确定,2表示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在正式调查之前,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本问卷总的信度Cronbach’s 系数为0.901,各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介于0.724和0.902之间,证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高。此外,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等于0.870,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0.05,表明问卷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抽取出6个因素,每个因素中各题项的因素负荷量都在0.502以上,和事先设计基本一致,表明该问卷的效度良好。

表1 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调查表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使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发放问卷:网络问卷选择了山东2所高校的QQ群和江苏的1个高校QQ群;纸质问卷选择山东某高校进行发放,共100份。回收网络问卷242份,纸质问卷98份,共340份。剔除对混合式学习选择不了解的75份问卷,有效问卷共265份。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 基本数据描述

在保留的265份问卷中,填写问卷的男教师有112位,女教师有153位。年龄30岁以下的教师占12.1%,30~40岁的占39.5%,41~50岁的占38.3%,51~60岁的占10.1%。选择应用过混合式学习的教师有75位,选择经常应用的有72位。教师在选择创新类型时,表现出偏高估计,本研究根据是否应用过混合式学习、课程上网时间、应用混合式学习时间长短等选项进行了调整,使其数值基本和图1保持一致。

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运用Amos22.0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从表2中各数据可以看出,各项均达适配指标,研究模型的拟合效度较好。

表2 研究模型的拟合指数

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数据处理结果如图3和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学习的意愿受到相对优势(ß=0.20,P=0.035)、兼容性(ß=0.35,P=0.009)、易用性(ß=0.37,P=0.007)、传播渠道(ß=0.17,P=0.041)和学校支持(ß=0.51,P=0.000)的共同影响,显著性均达0.05显著水平。

图3 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图

表3 高校教师接受混合式学习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注 ***<0.001,**<0.01,*<0.05。

其中,学校支持对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的影响最大,反映学校支持的四个观察变量中IS1的均值(M)为3.80,说明当前学校设施已能支持混合式学习的开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它三个观察变量M值都高于4.0,说明教师非常希望学校能够给与资金时间等方面的支持。易用性是影响混合式学习的第二重要因素,影响系数为0.37,从三个观察值来看有很多教师认为实施混合式学习并非易事,仍需增加技术和教学法的培训。兼容性对使用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35,其中C3的M值为4.03,表明多数教师认为以前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够借鉴到混合式学习。相对优势对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20,四个观察变量中的三个M值均在4.0以上,表明多数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优势表示认可。传播渠道对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17,多数教师认为同事推荐对自己使用混合式学习的影响最大,M值为4.02。

4 采用者创新类型的影响分析

对采用者的不同创新类型分别做结构方程模型处理,得到如表4所示数据。本研究把创新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看作一类,相对优势和兼容性显著影响他们使用混合式学习的意愿,影响系数分别为0.48(P<0.001)和0.41(P<0.01)。说明对这类人群而言吸引他们接受新事物的主要原因是新事物本身具有的优势和他们对创新的兴趣。而对早期大众来说,相对优势、易用性、学校支持和传播渠道对他们的影响达到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17、0.19、0.25和0.27。影响后期大众的显著因素是易用性、学校支持和传播渠道,影响系数分别为0.27、0.35和0.20。而对落后者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因素能够显著影响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

表4 采用者创新类型对各影响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间关系的影响

注: ***<0.001,**<0.01,*<0.05。

四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的6个假设全部得到验证,现总结如下:

①学校支持、易用性、兼容性、相对优势和传播渠道五个因素显著影响高校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使用意愿,其影响性由高到低,影响系数分别为0.51、0.37、0.35、0.20、0.17。这个结论和之前他人进行的研究(如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微信、移动支付使用等)结论有所不同,之前的研究一般是“相对优势”的影响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混合式学习是线上线下的结合,尤其网络课程的建设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如果没有学校技术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仅仅依靠混合式学习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不足以让大多数教师接受,学校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②不同创新类型的采用者会影响到各因素和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对创新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来说,相对优势和兼容性对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对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来说,创新事物的易用性、学校支持和传播渠道都对其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不同之处是后期大众更为谨慎,相对优势对早期大众有显著影响,而对后期大众影响不显著;而落后者总是对创新持怀疑和抵制态度,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迫于周围压力不得不接受创新,所以对落后者来说,上述5个因素都不能显著影响他们的使用意愿。

五对策与建议

1 高校应加强对混合式学习的支持

学校支持是影响高校教师混合式学习使用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从技术设备和激励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①技术设备方面,除了常规的硬件设施,学校要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并保障该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多样便捷性,师生上传和下载学习资源顺畅,网上交流方便快捷。此外,学校要实现整个校园WiFi全覆盖,便于学生使用手机、Pad、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②政策方面,学校要出台关于混合式学习的指导性文件,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评价标准、时间安排等进行说明,使教师实施混合式学习时有据可依;同时,学校要出台混合式学习的鼓励政策,对使用混合式学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减少教师课程之外的工作负荷,保证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评聘职称时,也可以适当加分。

2 开展常态化的教师混合式学习培训

易用性是影响高校教师使用混合式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高校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实施混合式学习的难度会增大,从而影响其使用意愿。因此,高校要对教师进行混合式学习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教学法两方面:①在信息技术方面,培训内容以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及微课制作技术为主;教师要能够熟练掌握在线学习平台的各个功能,熟悉微课制作软件的操作,能够自己录制微课。②在教学法方面,注重教师的网络课程设计能力、混合式学习课堂设计能力以及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进行无缝衔接能力的培养。在培训方式上,可以请专家培训,也可以请混合式学习实施得比较好的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面对面培训或网络培训。

3 积极创建混合式学习校园文化

文化是向着共同目标一起奋斗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频繁地被大家效仿并取得成功。如果学校能够形成一种混合式学习的文化,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应用混合式学习的热情。高校管理者要积极塑造混合式学习文化:首先,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加强混合式学习的宣传,通过会议宣讲、专家报告等方式,让教师了解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及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等;其次,要充分发挥院系基层单位的作用,鼓励以院系为单位积极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教研活动;再次,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对积极开展混合式学习的骨干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鼓励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积极接受和应用混合式学习的氛围。

4 按照教师创新类型分阶段逐步推广

高校在推广混合式学习时,要遵循扩散规律,由创新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向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落后者逐步扩散。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所占比例达到总体的近70%,因此应是学校管理者重点关注、重点支持、重点培训的对象。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早期采用者一般是群体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受人尊敬,是别人效仿的对象;又由于传播渠道中人际传播的效果最好,最有说服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早期采用者(一般都是教学骨干)的作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全校教师,影响、引领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加快混合式学习的扩散过程。对于落后者来说,他们人数较少,随着群体中接受混合式学习人数的增多,最后他们也会接受。

[1]Graham C R, Woodfield W, Harrison J B.A 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3,(18):4-14.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5-10.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2017:23.

[4]Norberg A,Dziuban C D, Moskal P D.A time-based blended learning model[J].On the Horizon,2011,(3):207-216.

[5]Ross B, Gage K.Global perspectives on blended learning: Insight from WebCT and our customers in higher education[A]. Bonk C J, Graham C R.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C]. San Francisco.CA: Pfeiffer,2006:155-168.

[6]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10:14.

[7][11]Porter W W, Graham C R. Institutional drivers and harriers to faculty adop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47):748-762.

[8]蔡建东,段春雨.高校教师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2):46-53.

[9]徐成欢.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移动图书馆采纳实证研究——性格和学科背景的调节作用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7):45-53.

[10]Moore G C, Benbasat I.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1,(3):192-222.

编辑:小西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llege Teachers’ Acceptance Towards Blended Lear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LIU Mei

A total of 340 teacher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llege teachers’ acceptance towards blended learning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tatistic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relative advantage, compatibility, ease of use, institute support,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factors and the willingness to use is affected by teachers’ innovation types. Several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suggested,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institutes’ support to the blended learning, developing routine training of blended learning, actively creating blended learning campus culture and individually phasing in according to teachers’ innovation styles.

blended learning;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G40-057

A

1009—8097(2018)02—0054—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2.008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高校‘慕课+课堂’混合式教学探究”(项目编号:ZC15087)、山东省社科项目“基于社交平台的学习共同体共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CJYJ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梅,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邮箱为liumeilinyi@163.com。

2017年6月3日

猜你喜欢
易用性高校教师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