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势能的基本内涵、作用机理及其在组织情境中的分析

2018-03-14 05:42张家年
现代情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势能障碍主体

张家年

(1.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安徽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信息交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人际间再自然不过的交流方式之一。但是,有些学者指出[1],“交流远非这么简单。事实上,它非常复杂;正是对交流活动中所隐藏的复杂性的揭示,才引发了20世纪的一些伟大发现。”这里所指的发现可能是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建立,这些学科都与信息的传递和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2]。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涉及到信息交流的主体——人的参与,使得影响信息交流效果的因素和条件变得非常复杂,很多学者都曾尝试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信息交流过程、机制和影响来研究信息交流。之所以复杂,从信息交流本身的含义就可见一斑。所谓信息交流,是人与人(进而可扩大到组织乃至国家)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最复杂、最高级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意识与双方的行为,而交流行为既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因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大系统[3]。

信息交流是人们进一步开展知识转移和交流的基础,信息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在某一领域中有信息位差或信息势[4](本文中主要称之为信息势),于是其中拥有信息势的一方对于另一方就有了信息转移的能力。有了信息势并不意味着信息交流就能自然地进行了,仍然需要诸多条件的满足才能发生。本文主要从物理学中势能转移原理和信息传播独特性的视角来分析信息交流的基础、发生的条件以及障碍等问题,并以信息势能转移的作用机理来分析组织知识转移过程的障碍。

1 信息势能的相关概念、特性和意义

1.1 信息势和信息势差

关于信息势的概念,王如起认为信息势是事物之间永恒存在的信息差异,简言之就是信息的不平衡性,并指出了信息势存在的两个方面因素:质和量的差异[5]。其主要目的是分析信息流动的动力产生机理,但是也仅局限于概念性的分析。马费成在《信息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信息势的概念,他指出“由于信息源可以积累信息,在它与吸收源之间就形成了信息位差,这种位差也称信息势。信息势的存在是信息流和信息交流活动产生的前提[4]。”阐释了信息势的本质,并指出信息势是信息交流的前提。何志兰和吕青界定了信息势差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①不同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资源接触和信息资源拥有方面的差距,即信息资源静态差距。②不同信息主体之间信息差距的生成与扩大态势。这是作为一种动态过程的信息势差。③不同信息主体之间因信息差距的存在和发展而引起的某些特定的社会分化。信息势差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层面内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对激发社会活力、形成良性竞争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信息势差必须控制在适度的合理范围内,否则将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最终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6]。我们认为信息位差、信息势差与信息势在本质是相同的,因为信息势就是一种信息位差,而信息势差表达的仍是两个主体间在某个领域所拥有的信息在数量、质量、类别或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

总之,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分工、所处环境、文化背景、学习经历等方面的因素作用,这种差异性在不同主体间必然产生信息势(位差)。因此,主体间信息势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为信息交流和分享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信息势是一种静态的状态,也即没有信息交流和分享的行为产生,其结果将是负面的,阻碍了社会知识增长的渠道,这也是信息社会两极分化、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等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要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知识增长,就应推动信息交流和分享,缩小信息势,因此,有必要研究影响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存在的障碍和相应措施。

1.2 什么是信息势能

由于信息势的存在,所以可用信息势能表示两个主体(或Agent)之间信息交流的可能性,即信息势的高位者相对于信息势的低位者而言存在信息势能,或者说高位者具有向低位者转移势能的能力,这里借用物理学概念来具象主体间信息交流前的必要状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主体(Agent)可以是个体、团体、组织、行业或产业,也可以是软件、数据库、Web站点或信息资源中心等,但主体必须直接是人或者间接由人来参与控制的。那么什么是信息势能呢,即在一个信息交流系统中,至少存在两个主体(Agent),其中一个主体相对于另一个有信息需求的主体而拥有的信息位差而具有的一种信息传送能力,它是信息交流的基础。

关于信息势能的概念,张海涛等[7]也提出了生态信息势能概念,认为生态信息势能是生态信息所具有的能级状态,由生态信息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要素决定。该概念形象地描述信息势为一种能级状态,以及信息势的组成要素,为进一步研究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视角。但是有3个问题没有更进一步的阐释:首先,没有描述信息势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信息势必须有一个参照系(物),也即信息势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其次,信息势的组成结构简单化了,信息势不仅只涉及信息的数量、质量和结构3个方面,还涉及到信息的领域性、复杂性和交叉性。如信息势是领域多元的,正因为其多元性,才有信息交流的基础。举个例子:两个主体A和B,A在领域X的信息势大于B在领域X的信息势,但是同时,A在领域Y的信息势小于B在领域Y的信息势。最后,信息势能不能简单套用物理学原理,信息势能是不同于物理学中的重力势能和电场中的势能概念和作用结果。因为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即一个主体的信息势能并不因为对外做功(信息交流)而失去这部分势能,只是接收方的信息势能的增加。

信息势能的结构。对于一个主体(Agent)来说,其信息势能的大小取决于其拥有的相对于另一个主体(Agent)在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信息类别(所属领域)、信息复杂度(信息间交叉链接关系、结构等)的比较优势。也即说明了一个主体的信息势能结构由其所拥有的信息类别、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信息复杂度所组成。

1.3 信息势能的相对性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了不同的人信息势能的比较是相对的,即信息势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与参照物或参照系有关,在提及某信息源的信息势能时,一定是相对于另一个主体比较而言,或者以外界作为参照系。如两个主体,我们可以说拥有信息位差的一方对于另一方拥有信息势能。其次,相对性还体现在信息势能具有领域性。如在某一领域X,A相对于B来说具有信息势能EAB,但在另一领域Y,B相对于A来说具有信息势能EBA,见图1。这种现象在生产、学习和管理中具有普遍性,正由于这种普遍性从而为信息交流带来可能性,所以,信息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如中央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查看民情,获取民意,此时基层民众相对于中央领导拥有基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势能,同时中央领导相对于人民群众拥有中央的决策、方针、政策等信息势能,所以,在了解基层民意并为后续决策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向人民群众宣讲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信息,使得人民群众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并自觉践行。因此,这种相对性也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交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是信息交流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图1 主体间信息势能相对性的示意图

1.4 信息势能的研究意义

通过信息势能的转移过程的分析,信息势能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促进信息资源的流转,从而促进信息资源与不同的主体认知结构发生融合、重构,实现信息资源、知识、智能/情报的总量增长。具有相应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了接收方的信息势。通过信息势能的转移,提升个体、组织和社会的信息水平,间接地完善了个体、组织和社会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能促进个体、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绩效水平;②提高了组织及社会的整体平均信息势水平。由于信息势能的转移,使得组织和社会的平均信息势不断地上升。同样地,组织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通过学习、发掘、整合、优化和创新等工具来完善、改善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势水平。从整体上看,通过信息势能的转移,社会平均信息势水平也因此得到提升。

2 信息势能作用机理

2.1 信息势能转移的基础

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同为社会发展要素,但是在分享、交换过程中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知道,物质和能量的占有是零和性的,即一方的获取量便是另一方的失去量。但是信息交流与其它两种人类社会发展要素——物质和能量的获取过程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信息交流双方通过信息交流过程之后,假设交流是完美的,那么双方将同时拥有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可复制性。

图2 信息交流前后各主体信息势的变化示意图

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势能的转移并没有给转移方带来信息势的损失,只是其信息势能相对于接受方的降低,而这也并没有影响其相对于第三方的信息势能大小。但是,通过信息交流之后,这个系统中的A、B和C在领域X的信息势的平均值得到提高。如果扩展至人类社会信息资源的增长,信息势能转移结果则也能说明人类信息总量不断地增加的原因。

2.2 信息势能转移发生条件、结束条件

信息势能的转移并非是无条件发生的,信息交流双方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进行,即虽然两个主体间存在信息势,并不能说明一定会发生信息势能的转移,需要有发生转移的条件;同样地,信息交流的结束并不一定等待双方信息势差为零时才会停止,可能会在满足双方主体的一方或双方的结束条件时,信息交流将停止。

2.2.1 信息势能转移发生条件

两个主体(Agent)存在信息位差是信息势能转移发生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也即尽管他们之间存在信息位差,但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就一定会发生信息势能的转移(信息交流)。当具有信息势能的一方具有信息共享的转移意愿与有信息需求的一方有信息接收需要相一致,信息交流才会发生,见图3中左边示意图。其中当B能够满足A的转移意愿(经济上的补偿、精神上的满足以及安全上保障等),同时当A能满足B的接收需要(问题解决的信息、知识提升的需要以及精神上的需要等)的时候,A就会通过信息通道(媒介)把编码后的信息传递给B,B根据译码系统进行译码融入其领域X的信息结构中。接收反馈和传递反馈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为双方调整传递和接收状态提供反馈信息。

2.2.2 信息势能转移的结束条件

当在信息通道上加上结束阀后,信息交流过程就结束了,也即信息势能转移的结束条件满足了。结束阀这里是隐喻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触发A结束转移的条件之一,或者是B结束接收的条件之一就是结束阀起作用的时间点。如当A觉得已经转移的信息势能与其所获得的经济补偿相当时,或者某个时间点上精神上得到满足时,或者如果继续转移信息势能可能影响到其自身安全(如可能获得的机遇、待遇将会遭到B的竞争)时,A可能会终止信息势能的转移。同样的,B如果觉得问题已经解决,或知识结构体系已经完善,或精神上已得到愉悦的时候,B也会触发结束阀。否则,信息势能转移结束时间点是A和B的信息位差相等时,信息势能转移将自动结束。这里结束阀作用与否依赖于接收反馈和传递反馈渠道所提供的结束条件信息。

图3 信息势能转移的发生和结束条件示意图

2.3 信息势能转移的障碍分析

信息势能转移的障碍其实质就是两个主体间信息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这些障碍影响信息交流的效果和效率。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从贝罗传播模式中可以知晓: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信源和信宿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和文化5个方面。同样的,那么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可能遇到这5个层面上的障碍,与图3中信息势能转移发生的条件是相对应的。具体对应关系是:①传播技术对应于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双方的表达能力和接收能力,如果表达的能力或接收的能力存在障碍,那么信息势能转移过程将会受阻;②态度是指双方对于信息交流的意愿,对应于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的精神需要和安全保障,即通过信息势能的转移是否使得主体的情感上得到满足,信息势能转移是否影响自身的职业安全等;③知识对应于信息势高的一方相对于信息势低的一方具有更多的信息量(知识),这是信息势能转移的必要条件,但是差距过大或者过小,也将是障碍。对于差距过小,即则转移意愿不足;差距过大,导致共同经验过少,因为在传播学中传播发生的条件之一是共同经验原理,即传者和受者在传播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具有一定量的共同经验(知识),作为他们信息交流的基础。④社会系统和文化与信息势能转移情境相对应,任何信息交流(传播)过程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如在某个保守型组织中,其文化背景将会影响信息势能的转移。

信息势能转移的障碍在于:条件的满足与否、条件满足的程度如何。因此,在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充分满足信息势能转移的发生条件是信息势能转移顺利进行的条件。总之,这些信息势能转移中的障碍与信息势能转移的条件是相联系的,发生条件不满足或满足结束条件,都会使信息势能转移不发生或结束。

3 信息势能转移在组织情境中的分析

信息势能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在分析信息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为解决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提供相应的思路和策略。为了说明信息势能转移中障碍和消除的问题,这里以组织情境中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为例,分析组织情境中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措施。

3.1 组织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中障碍分析

3.1.1 信息势能转移与组织知识转移

组织知识转移是指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8]。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9]。知识是对信息进行序化使之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信息,组织知识转移其实质是一种信息势能转移过程。组织知识转移最终是要建立在信息的转移基础之上的,并通过信息势能的转移来实现知识的转移,即组织中具有某领域知识较多的成员(部门)向某领域知识较少的成员(部门)进行信息势能转移的过程,是个人(部门)的经验、知识为更多的人(部门)所共享。

3.1.2 信息势能转移与组织学习

从信息势能转移的角度看,组织学习就是通过学习来提高其成员、团体乃至组织整体信息势能,从而提升绩效,并获得竞争优势。信息势能转移方可能是组织中个体(同事、技术员、专家等)和信息资源库(如图书、期刊、文集、组织技术规范、制度规范、经验总结报告、各种数据库、知识库等),后者虽是物化对象,但是其实是相当于中介,其源端仍是编纂、撰写、汇编、编程的人。学习的对象可以是自身组织中或其他组织的经验、知识,这些在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以信息流的形式转移的。学习不是对他人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进一步内化、升华,产生新的经验和知识,这也是区分知识转移和知识学习的关键,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并不是信息的简单迭加,而是发生了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了比原有更高的信息势能。

3.1.3 组织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过程中信息势能转移障碍分析

在组织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过程中信息势能转移的障碍主要表现在:①信息势差上的障碍:信息势差的存在是信息势能转移的前提。虽然在组织中员工间的信息势差存在,但是由于每个员工信息结构不尽相同,如果差异性过大,也可能成为障碍。如高学历的技术员对操作工解释技术规范时,由于其不能对技术规范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可能导致操作不能准确领会,导致信息势能转移失败。另外,组织中的信息资源库在组织中是否按照接收方的需求来设计、开发和管理,对组织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②信息势能转移能力上的障碍:在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双方由于对于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上的差异性而产生的障碍,表现为信息势高的一方没有能清晰地表达出信息或者信息势低的一方没有准确地理解信息流,如信息工具使用上的落差,一些员工习惯用短信息交流,有的则用微信、QQ等工具。③信息势能转移的意愿:在组织中信息势高的员工是否具有转移的意愿,一旦转移和共享,他便失去了对它的专有权和独占权,而这种专有权和独占权往往是其在企业中价值的体现和职业安全的保障[10]。另一方面,因为接收需要成本,信息势低的员工是否有接收信息的意愿,如果接收成本小于收益,则意愿低。④信息势能转移的情境:信息势能的转移都发生在特定的组织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如果组织的制度、文化、管理者的领导风格不适合信息势能的转移的话,那么,也会在组织知识转移或组织学习过程中产生冲突[11]。

3.2 组织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过程中信息势能转移障碍的消除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消除信息势能转移过程的障碍,必须从这4个方面出发:①信息势差上障碍的消除:在组织中,要求技术员、管理者与操作一线的员工进行交流和指导时,应改变自身话语体系,用更为实用、通俗的语言编码进行信息势能转移。另外,在规范、制度、各种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尊重一线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来组织信息、管理信息,从而消除潜在的障碍。②信息势能转移能力上的障碍:这需要组织在内部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和分享、信息使用等方面。以保障在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畅通。③信息势能转移的意愿:组织需要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一方面鼓励信息势高的一端有信息势能转移的意愿,同时也鼓励信息势低的一端有接收信息势能的意愿;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奉献信息资源、知识的一方的利益,让他们有职业安全感,消除顾虑。④信息势能转移的情境:组织应在内部营建积极的组织知识共享文化,促进组织知识的良性流动。改变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构建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这些都是促进信息势能转移的重要因素。

4 结 语

本文通过信息势能的概念揭示了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以及知识分享的过程、机制,厘清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应对方法。应当指出的是,本研究的相关结论的启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信息势能的概念、作用机理的引入,为信息交流、知识转移和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次,将信息势能的作用机理运用至组织情境中,通过促进信息势能转移条件的形成,以及消除阻碍信息势能转移的因素,可以推动组织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促进组织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因此,本文为消除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中的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组织情境中的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具有一定

的借鉴或指导意义。此外,也可将信息势能作用机理进行延展,用以分析和解释不同主体间(国家间、地区间、阶层间、群体间等)信息鸿沟存在的原因,并且为消除信息鸿沟,建设和谐信息社会提供新的思路。

[1]梅勒.交流方式:剑桥年度主题讲座[M].彭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2]吴志荣.人类信息交流的变革和社会文明的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67-75.

[3]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学基础[M].第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43.

[4]马费成.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50.

[5]王如起.论信息势[J].情报杂志,1990,9(4):50-53.

[6]何志兰,吕青.论信息势差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与适度合理性[J].情报杂志,2007,26(9):32-34.

[7]张海涛,瓮毓琦,刘阔,等.生态信息:内涵,特点,运动过程与运动规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46-50.

[8]Argote L,I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150-169.

[9]左美云.企业信息化中的知识转移[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0):38-38.

[10]郑秀榆,张玲玲.基于知识位势的组织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10):606-612.

[11]徐刚,张惠霞,范群林.冲突视角的文化科技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12):11-16.

猜你喜欢
势能障碍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