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政策执行后的河口瑶族村寨经济发展路径

2018-03-14 16:12赵玉怀
新农村 2017年26期
关键词:大围山河口瑶族

赵玉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决定》、《中共红河州委州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精神,河口县必须实现2018年全县全面脱贫目标。也就是到2018年全县完全实现脱贫。脱贫后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确保不再返贫,是值得研究,也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是笔者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力求针对河口瑶族村寨经济现状、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分析寻求河口瑶族村寨发展经济的策略,为瑶族村寨发展寻找出路。

1 河口瑶族村寨经济现状

1.1 瑶族村寨地理分布和自然资源状况

瑶族村寨主要分布在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桥头乡、蚂蝗堡、坝洒、南溪农场有部分瑶族队,绝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区。全县瑶族居住集中的村寨有103个自然村,其中有99个自然村的瑶族人口占95%以上。有82个瑶族聚集自然村散落在海拔高于800米以上的大山里,居住在边境一线的与越南山水相连的有58个自然村,隔红河与越南相望的有3个。90%的瑶族聚集村寨距离乡镇政府驻地和主要公路较远。

1.2 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能种植香蕉的地方90%的经济来源于香蕉产业,一旦香蕉产业因灾因价格波动出现问题,贫困加剧,甚至负债累累,欠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成了不诚信的人,下一年无钱投入。不能种植香蕉的地方基本收入来自农业种植和养殖,生活习惯,造成商业氛围差,现金收入少,工资性收入少。

2 河口瑶族村寨经济发展各要素状况分析

瑶族村寨主要土地是山地,水田极少,人均不足0.5亩。居住地大部分属于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林地(自留地)较少,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均自留地不足5亩,自然资源拥有量极少。没有村集体土地和其他集体资源。瑶族村寨的田地离家较远,劳作花费精力多,投入高,产出少,从实地调研的统计看水田亩产400-500公斤,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稻亩产800公斤;旱地亩产玉米亩产不足200公斤,对改善家庭经济帮助不大。

劳动力状况

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新型农民很少,特别是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很少。

瑶族家庭财产较少,扩大再生产时无法通过抵押财产获取贷款,改善经济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即使经过美丽家园建设、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拥有新房,家具家电也很少,并且欠有贷款。

瑶族村寨家庭经济支出普遍超出收入,其中教育支出占三分之一,生活費支出三分之一。生产成本超出三分之一。

3 河口瑶族村寨优势要素

3.1 自然资源优势

3.1.1 气候宜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大部分瑶族村寨居住在海拔超过800米的山地,可以作为河口大部分上班族的天然避暑胜地。

3.1.2 天然的氧吧。90%的瑶族村寨都居住在大围山边,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据测定大围山的活氧发生量 ≤0.075ppm负离子发生量(标准值为活氧发生量 ≤0.06ppm负离子发生量)是天然的氧吧。非常适合有氧运动。

3.1.3 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大围山拥有高等植物有188科3619种。包括保护区外栽培植物在内共有4100多种。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由于未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古老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其中中国1984年公布的首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大围山保护区就有50种,占该名录389种的13%。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大围山保护区有57种,占该名录302种的19%,是云南和中国种子植物的古老特有区之一。云南资源兽类8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有25种,其中Ⅰ级8种,Ⅱ级17种;鸟类285种,国家保护28种,两栖爬行类113种,国家保护5种,鱼类70种。国家保护动物一级在黑长臂猿、蜂猴、云豹、巨蜥、豚尾猴、孔雀雉、蟒;二级有猕猴、水鹿、穿山甲、斑羚、大灵猫、金猫、白鹇、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冠斑犀鸟等。经济动物中以蛤蚧为最多。

3.1.4 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景观

有秀丽的山,碧绿的潭水,潺潺的溪流,飞流的瀑布,不同形式的溶洞。

3.2 人文资源优势

3.2.1 云南省瑶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河口保存有较为完整的瑶族信歌、创世舞蹈、瑶族乐器、瑶族民俗、瑶族民族英雄、瑶族饮食服饰、瑶族典籍等等,是开展民族文化展示的完整元素。可以开启河口瑶族文化艺术传习馆、河口瑶族文化展示平台,营造学习发展瑶族文化氛围。可以开发缺乏富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可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 创办民族文化实物展示场所,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

3.2.2 多元的可以利用的其他民族文化

瑶族村寨多数与苗族、壮族、傣族邻居,开展旅游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较多。

3.3 独特的地理位置

河口瑶族集聚村寨与越南相邻,特别是与越南瑶族集聚村寨相邻,可以开展许多可以开发的交流项目。

4 河口瑶族村寨经济发展路径

4.1 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靠不了水流,等不来幸福,2018年脱贫后,必须乡村主动,村乡县三级联动,借鉴云南省扶持特少民族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制定加快我县瑶族村寨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争取上级对我县瑶族村寨发展的扶持力度,切实破解发展难题。

结合河口全要素旅游规划实施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念好山字经,打好民族牌。

4.2 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唱好山字经。瑶族同胞大多数居住在大山附近,瑶山乡、老范寨乡、莲花滩乡、南溪镇的瑶族都集中居住在大围山、中越边境中。桥头乡的瑶族也是居住在山中。南溪镇的老凹厂与越南接界,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大围山的资源优势,唱好山字经。

4.2.1 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生态旅游、观光。

4.2.2 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生态农业体验项目

4.2.3 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人文文化项目。如:热带珍稀动植物摄影、瑶族文化采风。

4.2.4 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做好健康骑行等体育项目。

4.2.5 围绕大围山、中越边境,体验瑶医瑶药,实现瑶族特色体验旅游。

4.3 推进“互联网+”建设。推进瑶族聚集村寨“四网”建设实现瑶族聚集地的现代化。推进交通网建设。大力实施瑶族村寨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实现瑶族聚集村寨道路硬化全覆盖,公路硬化100%。推进水利网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网建设。实施一批城乡电网改造和变电站建设,解决瑶族村寨电网薄弱问题,实现瑶族聚集村寨村村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目标。推进“互联网+”建设。启动建设河口县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组建了河口商城电子商务平台,畅通河口特产出山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互联网+河口边境民族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出乡村能致富。

4.4 依托大围山动植物资源,联系科研院所,开展科研调查,利用科研活动,加强大围山旅游品牌的宣传。

4.5 依托合作社、公司企业,探索“N+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体验”式产旅游,巩固提升香蕉、橡胶、热带水果、瑶族特色中成药的种植加工附加值等产业建设。

4.6 一村一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发展山地养鸡、热带特种养殖等示范产业。

有机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促进瑶族村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减少审批事项,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积极为企业提供土地流转、项目落地等相关服务,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到瑶族村寨开发中来,增强瑶族村寨的发展内生动力。

4.7 推广瑶医瑶药、瑶药浴,打造瑶药品牌。在瑶族村寨建设瑶医瑶药体验区(馆),带动健康旅游。在县城开办瑶醫瑶浴体验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瑶族村寨实现产业致富。

4.8 依托网络发展代种代管,利用网络,远程监管,实现为城市市民代种特色水果,代养牲畜,实现城里人的绿色生态梦想,促进瑶族村寨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服务。

4.9 内引外联,举办各项研讨、交流活动,特别是开展与越南瑶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际交流平台的品牌,扩大知名度。

4.10 依托从本村寨走出去的企业家、党政工作人员成立扶老助残基金对老弱残进行扶助。

作者单位:中共河口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大围山河口瑶族
湖南:浏阳市大围山镇水果年产值超亿元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大围山之恋(外一首)
风景秀丽的大围山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