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子沟通成为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2018-03-14 08:03朱丽丽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蜡笔亲子家长

朱丽丽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是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眼神、表情或身体动作)来表达和传递彼此的情感、态度或意见等信息的交流过程。亲子沟通是孩子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活动,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亲子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良好的亲子沟通会使孩子感到爱与被尊重,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有积极客观的认识与期望,良好的亲子沟通会促进孩子乐于与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对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高质量沟通的基础

父母与孩子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双方是否能够顺畅地传达自己的信息和意愿。幼儿一般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感,愿意亲近父母,愿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父母交流。但是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亲子沟通产生问题:有些家庭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使得孩子任性,缺乏基本的是非认知和行为控制;有些家庭过多地保护或干涉,引起孩子的腻烦和逆反心理,认为自己的需要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认同,从而不愿和父母沟通;也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对孩子的教育过分严格,操之过急,他们常常以主观意向来支配孩子。一旦孩子出现差错或违背家长的意愿,就会遭到批评和训斥,因而感到害怕。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过于严厉,都会导致亲子沟通发生障碍。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多陪孩子,了解其想法和喜好,这样就会激发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兴趣。

其次,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遇到困难时,需要父母的同情、认可;孩子受到别人欺负时,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安慰;孩子犯错时,需要得到父母的谅解和指导;孩子取得进步和成功时,需要父母的赞赏和鼓励。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是把他看作是一个成长中的人,避免嘲讽、轻视。

尊重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沟通氛围

尊重孩子,首先要确立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些父母在公开场合经常抱怨孩子:“怎么那么不聪明!”“动作这么慢!”“让你叫人你不肯,一点都没礼貌!”等。父母给孩子贴上了这些失败者的标签,让孩子丧失自尊、自信。久而久之,孩子会在交往中表现得畏畏缩缩,或者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关上心灵的窗户。

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沟通氛围,父母必须真正把孩子视作是有思想的人,尊重他们的意见。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想法,不时打断孩子的讲话,甚至懒得听孩子说话,想当然地否定孩子的想法,习惯一言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参与感,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变得不善表达,没主见、怯弱、盲从,或者也变得主观、独断,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对孩子社会性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孩子需要有平等沟通的伙伴,除了与同龄人交往外,家长更应该成为孩子平等交往的对象,从而帮助孩子增进社会交往能力。

了解孩子,提高亲子互动的科学性

了解孩子,掌握其年龄特点,努力提高亲子沟通的科学性。

1.了解含义,针对需要

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应先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并针对孩子的需要作出回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是不是要去买菜?”其实,这时孩子是想说:“妈妈,我想和你一起去买菜。”假如父母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说:“你想和妈妈一起去买菜吗?”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有时,父母可能正忙着,孩子却将图书翻得哗啦哗啦响,还告诉你图书撕破了,其实,孩子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孩子问过的问题一再问,这时,他发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渴望沟通。

2.言简意赅,简单明了

孩子对外界的认知比较少,他们不能很快地理解成人的思想和逻辑,因此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内容要通俗易懂,语言要简单明了,使得孩子容易理解。

如,4岁的男孩在动物园玩,妈妈指着笼里的猩猩说:“这是猩猩。”孩子想了想说:“晚上,它们要住到天上去吗?”原来,孩子把“猩猩”理解成了“星星”。对于年幼的孩子,常会误听同音异义词,父母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否则会直接影响沟通效果。

3.多倾听、多询问,少否定、少评论

父母和孩子沟通,要注意多倾听,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出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当孩子和同伴发生一些冲突或不愉快的事情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倾听,体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于给出评判。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装满秘密的盒子,要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想法,父母要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不要简单否定。保持平和的语调,往往可以让父母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孩子说话时,父母不要打断,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懒惰或不愿多说话的心理。

4.积极鼓励,表达期望

孩子喜欢鼓励,积极的鼓励能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期望是什么,暗示孩子积极做出父母所期望的行为。如,有的妈妈看到孩子游戏后回家,总是说:“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整天给你洗脏衣服,妈妈累死了,你真不懂事啊!”或者,“你看玩具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这些话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在对孩子的指责和埋怨中,亲子沟通往往不欢而散,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父母应简单明了地对孩子提出正向的激励和指导,例如,“孩子,玩具有点乱,赶紧把它收拾收拾,你一定会把它理得很整齐的!”父母要避免对孩子的否定,而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5.理解共情,避免说教

和孩子沟通,有时需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比如,孩子在户外玩得很高兴,突然下起雨来,孩子不免留恋游戏的好时光。父母是大呼小叫地催促孩子进屋,还是和孩子说:“下雨了,进屋吧。不过,雨停了你可以马上再玩!”这两种方法,沟通的效果绝对不同。

和孩子共情,不对孩子提过分的要求,这是顺利沟通的要点。如,晓晓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买蜡笔。”妈妈一听,马上说:“为什么要买?”晓晓说:“原来那包,红色的、黄色的蜡笔不见了。”妈妈说:“你看,好好的一盒蜡笔,怎么就会少了呢?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我经常和你说自己的东西要管好,你想一想,妈妈已经给你买过几盒蜡笔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家长采用类似的话语和孩子沟通,缺少对孩子感情的认同,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礙。少了几色蜡笔,孩子心里也不高兴,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可以先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什么时候发现少了红蜡笔和黄蜡笔的,帮助孩子一起回忆什么时候用过,或和孩子一起找一找。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对孩子的请求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应该爱惜物品,管好自己的物品,东西不见了不是随便买一个补上这么简单的事。当然,孩子需要的东西找不到还是应该重新买,但这样的沟通方式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收效更好。

6.内容具体,就事论事

和孩子沟通,内容要具体。孩子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范围太广的问题。比如,你问孩子在幼儿园怎么样,孩子就很难回答。如果你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参与了什么活动?和小朋友玩了什么?老师给你们讲了什么故事?等等,孩子就容易回答。由一些小事开始,孩子就会慢慢打开话匣子。

由于孩子的思维比较直观、具体,对当前发生的事会感受较深,对过去的事会印象模糊,所以,和孩子沟通适宜就事论事。如,小强要买小火车,妈妈认为小强已经有了,不买。小强哭闹着,不肯回家。妈妈没办法,掏钱给小强买了。在回家的路上,妈妈一直数落小强的种种不听话:晚上很迟才肯睡觉,早上起不来;只知道玩;不懂礼貌,不肯问老师好;玩具不知道整理,等等。小强妈妈的这种沟通方式,表面上像处理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却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家长喋喋不休,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的情绪中,盼望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完全得不到交流,对解决问题和教育孩子都无益。因此,在沟通的方式上,父母应采用就事论事法,不要翻老账,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利于孩子行为的调整。

7.运用非语言交往手段沟通

父母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还可以通过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这对具有更多的情感需求的年幼儿童来说,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目光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柔和、热诚的目光会给孩子以激励。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亲切、和蔼、信任和期待的目光,使孩子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在和孩子说话时,父母要用关心的眼神注视孩子,随时注意孩子的表情、行为,适时给予辅导与协助,这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良好的亲子沟通表现为亲子之间有较亲密的情感联系,能够平等、愉快地交流彼此的想法,形成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次一级的亲子沟通则表现为沟通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处于控制与服从、对立冲突、缺乏交流的状态,双方产生消极情绪;不良的亲子沟通将带来亲子间更多的冲突,恶化亲子关系,导致更少的交流,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由于每个孩子天性的不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还会因情境而有所不同,因此,亲子沟通的策略是因人而异、因情境不同而不同的。教育是靈动的、鲜活的,父母应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让亲子沟通成为一件双方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猜你喜欢
蜡笔亲子家长
家长错了
小蜡笔去上学
红蜡笔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找蜡笔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